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对电影《活着》体现的“家”的原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活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90-01

一、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探索。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构成了我所说的原型”。“个人不仅同往昔、童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同种族的往昔联系在一起。甚至从个人出生之日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些脑海中的祖先经验在各种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通常被人们称作原型”。荣格的原型理论批评注重从审美心理学入手,描述深藏在文本中原型意象及对艺术家心理倾向的研究。弗莱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以把原型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范畴移到了文学领域,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从神话入手去把握作为整体文学之结构规则。

二、电影《活着》的原型溯源

一般来说,原型具体表现为神话。如荣格所说:“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或者为妖魔,或者为人,或者为某种活动,它们在历史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凡是创造性、幻想得以自由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因而它们基本上是一种神话的形象。”神话是在人类之初的原始思维,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初形式。神话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编成神话。并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流传后世,并广泛地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型理论认为人类至今在生理上来源于古人的原始思维。中国的文化原型亦如此。

在电影《活着》中,体现了“家”的原型。中国的神话(在此且不论西方神话)一般表现爱情主题,但在表现爱情主题的同时往往体现出“家”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独具中国色彩的,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息息相关。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在追求不同寻常的爱情的同时一般都向往组成幸福美满的“家”,享受一种平淡而团圆的家庭生活。“家”是他们爱情的自然归宿,是幸福和团圆的象征物。也是他们的爱情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合法物证。这种观念由古而今便积淀下来,深深根植于中国人们的思想中,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三、影片中原型的具体体现

影片《活着》讲述了出生在地主家庭的福贵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之后的四段人生经历和变化。在影片中,中国人理想中对家的理解得以到位的体现:在物质上,“家”需要盖得很结实,如龙二与福贵赌博的目的是赢得福贵家的房子,正如龙二对福贵所说得:“你祖上这房盖得是真好,冬暖夏凉,真货真价实。”由此可见,在多数人看来,“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概念。(时,龙二被划分为地主成分,其被没收,房子被烧)钱镇长也评价:(福贵家)木头好,烧了好几天。在中国人看来,“家”是具体而真实存在的。而在精神上,影片中的福贵一家人对“家”的理解也有具体的表露:福贵嗜赌成性,他妻子家珍对福贵说:“什么也不图,就图过个安生日子。”福贵爹:“我以为,我能死在这院(家)里呢。”福贵娘说:“家珍,你这一回来咱这家也就全了。”可见在物质的浮华背后,真正意义上的“家”是平淡、团圆、和谐的。而主人公福贵赌光了家产,气走了妻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家”的失去唤醒了福贵对“家”的责任感。可见。家的概念在福贵一家人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家”的存在是一家人在存的精神支柱。

再如,影片中福贵、春生和老兵的一段对白,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不同身份背景的落魄的人对“家”的理解。福贵说:“我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和老娘,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老兵的目的是找到亲兄弟。春生的选择是开汽车。福贵是地主家庭出身,虽然曾经生性玩劣,但自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和醇正的封建家庭氛围,使他骨子里带有浓郁的儒家文化的影子,“家”是他生存的动力和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而老兵年龄最长,身份上属于贫穷阶层的人,受书本上的儒学“家”文化的影响甚少,他对家的理解也带有浓重的儒家“家”文化的色彩,但他的接受渠道是受现实社会中口口相传的儒家礼制风俗,简言之,是受现实生活的熏陶得到的。春生孤苦无家,并且年龄较小。在那个战乱年代,他受这方面的思想熏陶甚少,因而“家”的概念较为薄弱,在他的思想中,他“家”中人和人关系很简单,只有他一人。因此他只能想到自己。

四、结语

在影片《活着》中,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导演创作,都体现着荣格的原型方法。原型批评理论是一种宏观研究方法,它重在研究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关系,为文艺研究另辟了一条蹊径。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17.

[2]顾凤威,巫育民.文艺学批评方法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