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妙笔生花话开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妙笔生花话开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但一篇优秀的应试作文,最好是开宗明义,先声夺人。因此,临场作文的开篇,语言要富有文采,内容可明示中心。

体方式有:

1 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快速扣题

[例1]

小船升起云帆,航程中难免有风吹浪打;小树舒枝展叶,茁壮成长中难免会遭受雨雪风霜;小溪向前奔流,一路上不只有泉水叮咚,也有险滩漩涡。

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成长的过程如登山。难免会跌跤,经受一次次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2007年全国卷佳作《且放云帆济沧海》)

[评析]

考场作文要学会化抽象为形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这篇满分作文的作者深谙此道,开篇就把成长中的孩子比作“小船”“小树”和“小溪”,下文的阐述紧紧围绕“成长的过程……难免会跌跤”,强调“自会在风雨的磨炼中变得坚强”,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其更能吸引人、说服人。

[例2]

孩子不慎的一跤,摔出了一片惊呼,这惊呼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的人却有着同一个声音:“出事了吧!”遇到这种情形,我会如那孩童一样,用疑惑的眼光望着他们:“有这么严重吗?”不,没有这么严重,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慎跌倒是正常的,正如一枚美丽的邮票,为了顺利到达目的地,它必须接受邮戳的敲打。中国少年不应成为你们手中的鸡蛋,口中的糖。你们有疑问?且看我的《少年中国说》。(2007年全国卷佳作《少年中国说》)

[评析]

在概述漫画内容后,作者连用比喻(“美丽的邮票”“手中的鸡蛋”“口中的糖”),亮出自己的观点,并自然地引出“且看我的《少年中国说》”,可谓一气呵成。

2 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例3]

睁开惺忪的睡眼,耳边萦绕的是你的声音。字正腔圆;翻开尘封的日记,满眼凝望的是你的身姿,隽永飘逸;走进亲切的校园,一颗心洋溢着最深的挚爱,满口吟咏的全是你。你流转于我的血脉,不随世事的变迁沉浮;你镌刻于我的基因,深植于我的生命。

你是我一生的情结,对于你我有着最深的眷恋,你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你被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亲切地使用,现在我要衷心呼唤你:我的母语――汉语!(2007年湖北卷佳作《执子之手,与子同生》)

[评析]

作者赋予“母语”以人的性情,唱出了一首对汉语的赞歌。贴切的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的运用,使激荡于胸的情感奔涌而出,很有感染力。

3 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例4]

俺没啥文化,可俺认得字,俺平时就爱看个名人自传啥的,看得多了,总觉得那些名人也没啥了不起的。他们小时侯都跟俺差不多,有的还不如俺呢,可人家后来为啥就出了名呢?俺一直闹不明白,同样是爹妈生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2007年全国卷佳作《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评析]

起笔借幽默的闲侃设下疑问――“那些名人……小时侯都跟俺差不多,有的还不如俺呢,可人家后来为啥就出了名呢”,由此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人才教育问题的思索,文章寓庄于谐,立意深刻。

[例5]

初春时节,绵绵的细雨纷纷扬扬地散落人间,飘零的花瓣也悄然地零落成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君不见细雨过后滋润万物,一片生机盎然;君不见闲花飘零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2007年北京卷佳作《雨润万物,馨香满天》)

[评析]

作者先发问――“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然后以两个“君不见”加以否定,明确了自己对诗句的体会:“细雨”虽无声无息,但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盎然生机;“闲花”虽悄然飘零,但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章中心明确,作者的感受与诗句自然融合。这样的入题方式,简洁有力,入题快,引人深思。

4 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引人瞩目

[例6]

一步与一生,是孤芳一枝与万紫千红;

一步与一生,是清水一滴与浩瀚江海;

一步与一生,是微尘一粒与广袤大地……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的轨迹,就是由一个个脚印组成,每一步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认真走好。(2007年四川卷佳作《一步与一生》)

[评析]

以排比句开篇,吸引阅卷教师的注意,增加得高分几率,似乎已成高考作文的一种模式、一种套路,被某些人加以运用和推广,某种程度上对作文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则可作为一个正面的例子,它让我们看到:形式与内容一定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先用三个恰当的比喻,形成匀称的排比,贴切地揭示了“一步”与“一生”的关系;然后援引名言,亮出论点“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认真走好”,自然亲切而没有雕凿的痕迹。

[例7]

没有蓝天的旷远,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江海的奔腾,可以有溪流的秀美;没有红花的耀眼,可以有绿叶的悠然。

选择壮阔,选择显贵,选择平静,或是选择隐退?不如选择诗意地生活。(2007年湖南卷佳作《诗意地生活》)

[评析]

此文同样采用排比句式,由美好的自然景象起兴,紧接着提出了应当“选择诗意地生活”的观点。

5 由抒情议论入题,情理兼备

[例8]

山是一道坎,它高,它威严,阻挡着人们的脚步。然而,再巍峨的山也能被征服。我不禁要问:世上还会有跨不过的坎吗?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忘了,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真正的阻碍!呵,是啊,我们不就时常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吗?(2007年上海卷佳作《必须跨过这道坎》)

[评析]

世间的“坎”有许多种,心中的“坎”可能是最难跨越的;作为写作对象,“心坎”也是各种“坎”中很难写好的。这位考生迎难而上,敢于以“坎”的深度决定文章的深度,勇气可嘉。用“有个声音告诉我……”开头,既饱含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领我们反思:“我”曾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过吗?

6 由诗文歌谣入题,彰显情味

[例9]

贾平凹曾写道:“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此言得之。如果语文是人们心中的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2007年江西卷佳作《语

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评析]

开门见山,紧扣“一泓清泉”,以贾平凹名句引出“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足见该考生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不俗的文学底蕴。

[例10]

“凼凼转,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磁带在转,很旧的歌了,但我仍喜欢这种古老的味道。外面下着雨,打湿了西关的石板街,朦胧了荔枝湾,敲响了竹叶……而这种气息,究竟能传递多少代呢?它能生生不息吗?(2007年广东卷佳作《五月粽香传》)

[评析]

引用童谣入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如闻其声。在读者浮想联翩、荡起情感的涟漪之际,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思考――“这种气息,究竟能传递多少代呢?它能生生不息吗”,扣题准且发人深思。

7 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例11]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我们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难道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2007年山东卷佳作《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评析]

昔日的奥斯维辛响彻“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尽现“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如今呢,“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引出下文的疑问――“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这就紧扣了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例12]

也许,你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们赞叹不已;也许,你能说一段动人的法语,让人们如痴如醉,但请不要忘记你的母语――汉语,不要忘了身上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不要断了那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2007年湖北卷佳作《母语,那一丝血脉》)

[评析]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说一段动人的法语,固然值得肯定,但切不可数典忘祖,丢掉自己的根本――真正“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的母语。对比鲜明,情感真挚,令人深受感染。

8 由设想情景入题,巧做铺垫

[例13]

缠绵的雨丝,摩挲湖畔的小路,青石板上光着脚丫奔跑的孩子;心都被淋湿,苦苦寻着梦的地址,沉默的三生石,刻着谁的名字;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阁楼上侧着身子听嗒嗒的马蹄声的女子;粘住过客的思念的风以及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的雨……

曾经的江南,曾经的印象。(2007年浙江卷佳作《消逝的江南》)

[评析]

阅读以上文字,眼前仿佛掠过一个镜头:江南三月里,杏花春雨中,微风吹拂堤岸的柳丝,绵绵细雨从颤颤的紫藤花间轻轻飘下,沾湿了缓步行走的作者的衣襟,直到她的身影消逝在远方的小巷……这一幅气韵流转的画面,就定格在读者脑海。

[例14]

草长莺飞的季节,淙淙流水顺势而下,抚摸着我的脚丫。回头看看她,阳光洒在她温柔慈祥的脸上,她的满头白发闪闪发亮。我飞奔过去,溅起一片浪花,她却微笑着摆手,离去。醒来,梦中的记忆和幻觉,让我禁不住泪如雨下。(2007年山东卷佳作《时间使记忆开花》)

[评析]

这位考生善于描写抒情,开篇写梦中的情景和醒来后“禁不住泪如雨下”,于琐屑中见深情,读来饶有韵味。

9 由生活现象入题,引人深思

[例15]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口头禅由“天哪”变成了“我的上帝”或“May God”;与此同时,孩子口头的“妈妈”也正在向“妈咪”过渡,平添了几分忸怩作态的感觉,令人头皮发麻。(2007年湖北卷佳作《捍卫我们的母语》)

[评析]

直接摄取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入文,贴切自然,意在警醒世人尊重母语,也尊重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