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个体梦想下的电影微生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个体梦想下的电影微生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产业链其他环节有所不同,幕后制作各技术领域,“小圈子”味道更浓,“技术控”和“极客”的气氛也很重

人才是电影业的关键。电影幕后制作技术环节同样如此,往往是少数个体领导了品牌团队的崛起,品牌团队又带动了整块业务的发展。

借助《太极旗》团队“出师”的

菜奎光

菜奎光是朝鲜族,之前曾在韩国留学、工作多年。回国,一次偶然机会他进入电影《集结号》剧组——在导演冯小刚的要求下,该片邀请了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的动作指导和现场特效团队加盟,菜奎光作为翻译参与其中。在这次合作后,他加入了韩方团队,成为该公司中国内地项目的联络负责人。

《集结号》之后,这支韩国制作团队先后参与过多部华语大制作,包括《赤壁》《三枪拍案惊奇》和《唐山大地震》等。这几年,其在内地的招牌颇响,国内电影界常常称之为“《太极旗》团队”。但菜奎光介绍说,这支团队实际上是由几家常常合作的独立企业组成的,主力是韩国动作指导朴柱天的Actions Crews和主攻烟火特效的Demolishing两家公司 。

2012年,这支韩国团队参与了冯小刚的新片《一九四二》,不过此时菜奎光已经不在公司了。经过几年历练,他自觉已学到韩方的技术,加之自己手下有了一支本土团队,于是在2009年菜奎光决定“出师”,成立了梅杜莎公司。不过第一年做下来和“清淡”,“2010年基本是闲过去的。其实谈过的项目有很多,但谈成的没有,大家可能对离开了韩方支持的我们信心不足。”

自立门户后,菜奎光的事业真正起步是在2011年,这一年,他和团队参与了宁浩《黄金大劫案》的拍摄。公司手上的项目还有吴宇森的《太平轮》,“其实今年年初已经进组了,但老爷子生病,又推迟”。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电影项目,公司也承接一些电视剧和低成本电影的现场特效和动作指导,例如内地导演王竞入围本届东京电影节的《万箭穿心》。菜奎光的团队还做过微电影,“其实微电影那点投资全给我的部门都不够,就是图个新鲜,外加给朋友帮忙。”

现场特效等电影幕后制作业经营方面的主要压力来自人员和设备。菜奎光之所以决定自立门户,就是出于保留手下这支本土团队的考虑,尤其是特殊的工作,对人员有特殊要求。“烟火特效危险性大,建立一支成熟的队伍很不容易。”

影视业是一个变数很多的行业,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制作,“推迟几个月是常事”。之前菜奎光参与的另一个古装大片项目目前就处于停摆状态,“开机进组了,结果换导演,在那边待了三个月,最后剧组还是解散了。”虽然技术团队在此期间按期收到了一些费用,不算血本无归,但菜奎光的损失依然不小,“尾款还没拿到,之前买的设备和耗材也都摆在那里。”

即便如此,随着中国电影行情总体看涨,做幕后仍有利可图,“首先市场上项目多,不缺活儿,接到好活儿了既能打响品牌也能挣钱。”相比海外同类公司,本地企业和团队成本等优势也还是比较明显,“例如韩国,那边人员的收入标准本来就高,拍华语片这样的外派工作,薪水一般还要翻倍”。另外设备方面,在烟火等现场特效领域,公司之间的保密是相当严格的,因此工作所使用的专业设备大都需要从本国调来,“之前的《赤壁》等大项目,仅设备过境报关的费用就花了几百万。”而国内团队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虽已自立门户,但菜奎光与以前的韩国合作方依然保持着良好关系,“较大规模的项目会找他们一起做。”他也仍然受到韩方制作模式的影响,比如在韩国,“电影制作的一个特有模式是动作导演往往会同时负责现场特效部分”,而菜奎光在国内接手项目时,也希望能同时承接动作指导和现场特效两块工作。

相比具体运作,韩国电影制作的一些理念对菜奎光影响更大,“以前的老板常跟我们说:做这行不能怕花钱”。他坦言目前承接的各类影视项目盈利还不错,“现在做这个其实不容易赔钱”,但利润大多一转手又花到了设备更新上。在电影技术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极快,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我也不知道值不值,但我知道用不同的东西做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技术更新必须要跟,“也有同行挣了些钱就买车买房,但同样的活儿,两年之内就会被淘汰。”菜奎光说,干这行,心思不能太放在挣钱上,“还是要放在事情和活儿上”,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有信心,“现在机会很多,只要活儿做好了,盈利自然而然。”

专心琢磨航拍的杨明

著名导演李安在职业起步阶段曾屡经坎坷,后来他总结说,“电影这一行就是形势比人强”。不过,当有利形势出现时,人就成为了最重要因素。

从电影幕后制作各块业务近年来的发展也可看出,很多公司和团队最初都源自个人的发起和坚持,其发展、壮大的轨迹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仔细推究,很多具体行业的带头者往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出身,而多有着某种“准专业”背景,比如太空堡垒工作室的创意总监张小北之前做过电视编导和编剧,简单点公司的魏楠是童星出身,天工映画的主心骨肖洋留学回国后在央视做过编导……

有点英雄草莽的意思,但这符合技术类产业发展的规律:局部专业的精研更适合个体出于主观兴趣的探索,而非规模型企业的有意组织。与电影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有所不同,幕后制作各技术领域,“小圈子”味道更浓,“技术控”和“极客”的气氛也很重。菜奎光说,像烟火特效这样的细活儿就得自己真感兴趣,且能够下功夫、花心思去钻研,“看了别人电影里的场面就琢磨怎么才能拍出来。设备大多也没有现成的可买,都得自己动手改装和‘攒’。”

反过来,对于这些“技术控”来说,电影幕后制作是一个适合他们一显身手的领域,正是在这样亟待开垦的“处女地”中,鲜明的个体与新兴的团队才有更多脱颖而出的可能。

在北京发展的杨明,平时主要从事广告和影视项目的制作管理,他自己有一家相关公司。几年前,他留意到国内影视项目对航拍的需求明显上升,“报价水平越来越高,有些项目可能一天就能挣20万。”相比之下,国内这方面的专业水准往往无法满足片方的需求,“航拍对专业的要求很高,稍不注意机毁人伤是常事。国内很多做航拍的都是做好了一次性的准备,就是因为设备的损毁率很高。”

看到了机会与空间,杨明与一位专门经营航模产品的友人决定合资一起做航拍。经过了仔细调研,他们自掏腰包购买了当时市面上能买到的最好的设备。然而几经尝试,他得出的结论却是:在现有条件下,想要的效果难以实现。首先是设备,国际顶尖设备都是各专业航拍团队的“不传之密”。此外,在专业人员与经验方面,国内外差距也很大,例如飞行器操纵者和领航员,“海外请的都是航模比赛的世界冠军,国内这方面的人才欠缺不少”。

对于技术性电影公司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服务的性价比。两三年下来,虽然也开始接手一些商业项目,但杨明和搭档先后投资的十多万仍未能回收。不过他还是看好这一细分市场的前景,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带来新机会,“比如最近市面上出现的六轴、八轴飞行器,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稳定性大为提高,在航拍方面有很大应用可能。”此外,几年摸索所积累的经验也不可忽视,这也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一行只靠砸钱买设备就能解决问题,也就不会有太大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