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的转变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休闲的定义 自从20世纪50年代休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开始进入研究领域后,国内外的休闲研究者就从时间,活动,状态等不同角度来定义休闲。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1) 从时间角度界定:马克思曾指出:“休闲”一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时间”
休闲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1],社会学家倾向于将休闲时间看成扣除工作和处理生活杂务必需时间之后剩余时间,因此,休闲时间指的是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完成所有的义务之后可自由选择和随意支配的时间。
(2)从活动角度的定义:将休闲看做是从事与日常需求无关,处于职业,家庭和社会义务之外的活动,纯粹出于自愿的选择。,杜马兹迪埃从社会活动角度概括休闲为“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可以是自娱,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2]
(3)基于状态的定义:将休闲看做一种心态或生存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De Grazia,1961).参与活动的个体对所选择的休闲活动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场所赋予意义,只有个人的理解和经历才能决定什么是休闲。马惠娣将休闲和闲暇时间区分开来,认为闲暇时间只是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是休闲的物质基础,而休闲则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理想。[3]
因此,在一般意义上说,休闲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的一种生命状态的形式。
休闲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休闲方式是指与休闲活动相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刘志林、柴彦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的不同,将休闲方式分为自己发展型、自己消遣型、外出发展型、外出消遣型等4大类[4]。
狭义的休闲方式指休闲的具体内容,又称作休闲活动或休闲活动方式,如旅游,看电视等。楼嘉军根据休闲活动本质将休闲方式分为:接受教育;从事创作;参加健身;进行娱乐;外出旅游;体验刺激;参加社会公共服务7种类型[5]。王雅林(2003)根据休闲活动的性质,把休闲方式分为:大众传媒及阅读(看电视、听广播等);社会交往活动(走亲访友、约会、与人聊天等);各种娱乐和爱好活动(看电影、玩电脑、养花鸟虫鱼等);闲足和闭目养神;不以购物为目的的逛街、逛店等;健身运动(跑步、打球等);休闲学习和教育活动(自学、上网获取信息等);从事有收入的活动(炒股票、咨询等);参与社会工作获公益活动;其他休闲活动(如从事宗教活动等)。[6]
二、休闲的价值
现代社会,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底预测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以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为首的“生活时间分配课题组”作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闲暇时间为6小时6分,与工作、个人生活必需、家务劳动等四类活动时间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 和2 5 %。从终生时间分配来看,工作时间仅占人生的1/10,生活必需时间几乎占一半,闲暇时间约占1/3。“休闲时代”即将到来,休闲给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事业带来深刻影响。
(1) 经济意义;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收入和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同样,休闲也反过来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格局的变化。与休闲相关的行业中,就业人数占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增大,不仅解决了事业和就业问题,而且促进和改善服务,增强了人的休闲欲望,促进了休闲消费。休闲消费的驱动下,休闲产业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活动。在休闲产业中,旅游经济的发展最为快速,其经济拉动作用也更加突出。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我国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也更加突出。据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2) 文化意义;
休闲是一个标志着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是衡量社会文化的尺度,是凝聚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从符合主义视角把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作为意义系统的表达,显示交流和传承的符号系统,”,休闲的本质是文化,同时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样,文化离不开休闲。一个城市的休闲文化发展必将带动其他文化如市民文化,社区文化,商业文化的发展,从各个侧面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 丰富和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形象。休闲不仅是文化存在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更是文化创造的自由环境,任何文化创造需要一定条件,而休闲为文化创造提供良好的条件,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是科学,艺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创造科学、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 (3) 社会意义; 休闲不仅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
程,更是人们拉近与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桥梁,满足人们从社会群体活动中的需求。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在不断重复的共同文化仪式中巩固和加强社会凝聚力。
三、中国休闲方式的转变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休闲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休闲方式主体为旅游;
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休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重不断上升,在众多的休闲产业中,旅游业发展最为迅猛,据中国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约26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2011年国内旅游收入约1.9万亿元,随着
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逢长假期时,人们休闲场所的范围也扩大到全世界,不再局限于国内或者是生活的城市。
2. 休闲目的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休闲只为追求恢复体力,生理上消除疲劳,只强调工作,不愿为空闲花费金钱和时间的传统观念,甚至一些农村老年人认为休闲等于懒惰,是种无聊之举,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开始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追求,在基本生理以为的需求,开始重视提倡娱乐,对待休闲的态度有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把休闲本身看成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从属于工作”。人们把休闲当成了“主要的生活乐趣,从休闲活动中得到满足,感到舒适,并获得自我肯定”以及“人们通过休闲而非工作来体现个性和自我实现”。[7]
3. 休闲时间的增多;
建国后,国内劳动者的生活时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国初期,我国第一部《劳动法》规定,实行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即5天工作制,1999年又开始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即所谓“黄金周”。中国公民现有114天是法定休息日,1/3的时间在休闲。如今,我国节假日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上,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的重要性。
4. 社会阶层化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转变成了有十个社会阶层,在休闲方面,城市居民对闲暇时间和休闲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休闲方式的阶层差异日益明显。各个阶层的人们随着工作性质,收入水平不同,导致他们的消费价值观的不同,高收入阶层过惯了城市化的喧闹生活,他们更倾向于宁静的乡村生活,调节生活工作中的压力,高收入群体追求刺激时尚的休闲方式,如射箭、骑马、马丁赛车,更有代表贵族身份的高尔夫这样的休闲方式,而中产阶级的日常休闲方式选择在家看电视,看报,上网,短途旅游等花费较少的方式居多。
5. 休闲活动丰富多彩;
80年代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刚从贫穷转变为温饱,繁重的家务劳动是他们生活的重心,闲暇时间很少,在仅有的闲暇时间里,他们的休闲方式十分单调,一般只能是看看电影,小人书,听收音机。到了9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思想开放,唱卡拉OK,进录像放映厅等新兴娱乐场所进入了城市居民的生活。21世纪的今天,老百姓的闲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旅游,健身房锻炼身体,画展、演唱会、艺术节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我们最普遍的一种休闲方式,国际化的时代,使我们能够走出国门,我们玩的范围更加广泛,玩得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科技发展使人们休闲可以足不出户,人们可以互联网进行购物,聊天,游戏,在线旅游,通过旅友的照片分享旅游的快乐。
6. 学习型休闲方式出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一些增加人力资本的休闲活动开始流行起来,人们开始去图书馆或在家中阅读书籍,在学习中休闲,在休闲中学习,这就是学习型休闲方式,随着学习形休闲方式形成,使人们在休闲中创造新知识,追求新奇和发展个人能力。每逢周末,各市的科技馆博物馆都挤满了带小孩来参观的家长,丰富了儿童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