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验算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验算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没有验算的习惯. 对于在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学生感到十分的懊恼与悔恨,觉得分数的丢失是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 其实不然,这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误反应的是学生们对于学习的不谨慎的态度. 这样,验算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验算不仅仅能提升解题的正确率,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自觉养成验算的习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教会验算方法,感受验算的价值与作用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验算的价值所在. 学生在试卷改完后,发现自己是计算出的错误,肯定会十分的懊恼,表明自己是粗心才出现的错误. 然而粗心从某些方面来说就是能力的不够完善,学生将其怪罪于粗心,却没有想办法去解决. 如果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验算,学生明白了验算与不验算的差距,验算后明显的提升了正确率,学生认识到验算的价值所在才能在算数中加以应用. 例如:一艘船从A海港出发,该船在顺水情况下每小时能行24千米,那么10小时便能到达B港. 逆水每小时只能行16千米,这艘轮船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看到以后,会下意识的反应去进行思考. 得到的式子是(24 + 16) ÷ 2 = 20(千米),只有少数学生列式为24 × 10 × 2 ÷ (10 + 24 × 10 ÷ 16) = 19.2(千米). 学生没有把来回的总路程相加然后再除以总时间,忽略了平均速度的本质定义. 但是学生看来他们的结果是没有错的,但是仔细推敲就能很明显的发现错误. 如果平均速度是20 km/h,那么总路程应该是250千米,但是总路程应该只有240千米,所以经过对比就能发现有错误. 重新检查后,发现错误并且改正,有效的提升了正确率.

二、合理进行验算,有目的的培养验算方式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很多结果需要验算,是检验结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验算可以提升解题的正确率,但是验算也需要合理地进行. 如果从原本思维出发再次看待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式. 因此学生在验算过程中应当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思维定式才能完成有效的验算. 教师应当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验算方式,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去验算,学会验算的方法. 例如:一列火车从站点甲出发,已知行驶速度为每小时行驶240千米,10小时后到达乙站,到达乙站之后速度发生了改变,变成了160千米每小时,最终到达丁站,这3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 那么列车在总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有些学生还是会将2个速度相加除以2,这种算法貌似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本质,学生在验算时可能还是会觉得自己是对的. 因此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从问题的本质去分析,平均速度是路程除以时间,因此把路程和时间都算出来后再进行比较. 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合理地进行验算,掌握验算的方法,提升验算的实效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三、加强应用题验算,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

学生往往在运算时都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错误,由于没看清题目或者出现思维定式等等都可能导致计算出错误. 因此应该加强验算的训练,在实践中进行联系. 教师可以设置应用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因为学生在往常解题中都不怎么喜欢采用验算,觉得浪费时间,教师不妨设置一些难题目亦或是理解上可能出现错误的题目. 学生在发现自己错了后,结合教师的讲解,采用验算方法进行二次思考,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后,学生就会对验算产生好感,在运算时便注重验算. 例如一些数量词的关系,“增加”、“增加到”题目中出现了两种类似却不同的数量词,学生就要思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第一次得出结果后,学生就会有些犹豫,因此会再看一次题目,进行再次验算. 这些数量词虽然只差一两个字,可是意思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学生注重思考能有效的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同样教师可以在应用题的单位上进行改动,让题目的单位不统一,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没发现单位问题,结果自然是错的. 无论是题目中的重点词还是单位的不统一,都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加强学生的验算训练,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四、遵循认知规律,让验算成为正常心理活动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强化的结果”. 学生进行验算在初期是教师强制性的,如果忽略了教师,学生自己进行验算的次数并不多. 因此教师还需要将验算带入学生脑海中,让学生能将验算化为一种能力,去不断解决各类问题,提升解题效率. 因此,教师应当遵循认知的规律,进行验算教学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学会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依据进行教学,接着再引导验算.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在教学此类问题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型物体. 比如硬币、瓶盖等等,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教学后,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有一定的映像,如果教师结合这些事物进行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验算,那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可以联想到这些事物,进行下意识的验算.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硬币的周长,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绳子进行测量并且为学生准备好工具. 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比如利用墨水进行测量,等等. 学生渐渐能将验算当成自身的心理活动,将验算变成一种习惯.

综合上述,验算习惯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合理的方法. 不仅如此,验算习惯的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耐心运用验算,体会验算带来的作用与价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懂得如何去验算,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合理的验算,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并且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