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森林城市最值得大做特做的文章是森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森林是森林城市或森林国家的最鲜明的主题。一个突出而清晰的表现应该是,森林不但会随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甚至还以文化的方式,植入人们的灵魂。
对林城贵阳的人而言,本文“森林城市最值得大做特做的文章是森林”,可能是句废话。但前几天偶然在贵阳市驻深圳办事处,读到贵阳一记者采访龙永图的文章,感觉便得到了印证:贵阳作为森林之城,感觉其实是并不鲜明的,它有条件使森林城市鲜明起来。
作为一个见多识广之人,龙永图肯定贵阳的森林之城定位,视角是独特的。但接下来,他说森林之城不可以自封,需要做很多工作来培育这个品牌。如果森林之城只是一个自封的名片,那将很难被人接受。什么叫森林之城?龙永图说,就是像维也纳森林。森林装点、穿透了维也纳。贵阳的森林之城定位,需要“名副其实”。这等于也相应给出了一个建设森林之城的国际标准。(详见2007年4月12日《贵阳日报》B4版《智者龙永图》)
不论龙永图有多么显赫的成就与身份,出此言包括表述的策略,都不是网文“谁为你哭泣”的那种痛心疾首的方式。他的建言与思路,是给人启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范畴。因为,以当今阿拉伯人在沙漠里建成了迪拜为经验参考,意味着你只有锁定国际一流的目标,才真能有成功的亮点。否则,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森林是森林城市或森林国家的最鲜明的主题。一个突出而清晰的表现应该是,森林不但会随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甚至还以文化的方式,植入人们的灵魂。
比如,我去美国,曾有一次从华盛顿乘汽车奔行六个多小时到纽约。沿途高速公路,两侧目力所及,见到的经常全是树林。那林密的厚度至少是有20至30米的纵深,使你看不穿林子以外的地方。我也去过一次莫斯科。一出其国际机场就可以看到莫斯科的树林。莫斯科的公路也经常在林子里穿行。俄罗斯是有名的森林国家。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前苏联的文学作品与据此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残酷的战争,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大森林与沼泽,成了六个金发美女加一个俄罗斯汉子展示勇敢、以弱胜强,民族精神不朽的平台。森林成了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战略纵深,其丰富内涵,让后人永远都挖掘不完。同样,维也纳森林,也是奥地利首都大作曲家们随时可以光顾的“湿地”,森林燃起了艺术家们永不衰竭的激情与灵感,约翰・施特劳斯一曲著名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把证明推到了极致。森林是维也纳的生活与存在方式。它是艺术的源泉,灵感的诞生地,充分流淌的绿色空气,孕育和浸染了艺术家的才华。从激发美的角度,维也纳森林,提供的是和谐世界的“生活质量”极品。
以中国的情况看,林城贵阳,其成就也不容抹杀。比如,十余年积累,造林若干万亩,建成了70公里环城林带,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的“绿化模范城市”。但维也纳的特点在于,其森林保持了“原始风貌”, 其面积1250平方公里,相当深圳的三分之二。它从西部向南绵延,一部分伸入城市,成了城乡融合的地带。而林城贵阳,缺的就是这种 “伸入”与交融。城市格局与森林相互割裂。春节期间在同学家做客,顺着临山的窗子望,但见一些房地产新楼盘正在蚕食小松林。树退人进,这种“伸展”,必然会加大日后再请树林回来的成本。植树造林的经验证明,涵养森林,不仅仅是种点树那么简单。森林还是包括许多生物种群、生命层次的复合体。没有这些生物、生命种群的聚合依托,树林并不能涵养一方水源、净化蓝天。
城进林退,其实是全球城市化的一大教训。因4月30日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商谈修改书稿,五一黄金周期间,在上海停留了几天。细雨浇城时节,朋友老张把我导入了徐家汇自然生态公园。这里的前身是一个拆迁工厂,如今移入了许多名贵的树种,还开放让市民认养。这不仅突破了曾经只种草不种树的绿化模式,还使人林交融,有了持续颐养的关系链。
密集的楼宇车流之中,绿茵遮盖、掩隐着历史遗存的红色别墅。原工厂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是一个烟筒。加固后的烟筒,新职能是纪念碑,它代表了发展模式的历史转折,揭示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观念的深刻变迁。在一个有6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中心,造一个林地式中央公园,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花瓶”或“盆景”的意味,但毕竟是一种开始。它凸现了时代对城市与森林的反思。否定之否定,人需要深呼吸。来自我们肺部的渴望,当然是历史的方向。
人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再回到森林中去。这是今天人们明白的人性化“轮回”,既是深刻的伦理,更是发展的高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