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石油商品属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石油商品属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根据石油的特点,分析了其商品性的普遍性特殊性;提出世界石油市场表现出来的各种表象必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是鉴于石油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特殊性,石油商品属性的特殊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较其普遍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关键词 石油;商品属性;普遍性;特殊性

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虽然首先表现的是其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但是其特殊性却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研究国际石油市场,尤其是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在遵循石油商品基本属性的前提下,还需要对石油商品属性的特殊性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国际石油市场走势的脉搏。

一、石油商品属性的普遍性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也不可避免地取决于世界原油的需求和供给状况。

从上图可以分析得出,在1973年底以前,WTI油价(由于国际上的几种基准油价走势基本一致,本文采用WTI油价予以说明)基本保持一种台阶微涨趋势;在1974年前后经过比较大幅的上涨后保持了一种比较稳定的上涨趋势,直至1980年;在1980年以后,WTI油价开始步入震荡盘升的走势。

在1973年底以前,WTI油价走势与当时的油价定价机制密不可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石油市场实行“世界均等油价体系”,即世界各地的原油价格都以美国墨西哥湾的离岸价加上到各地的运费为准,美国墨西哥湾是世界油价的基点;1944―1949年,世界石油价格实行由当时的经济合作总署规定的价格体系,规定每桶阿拉伯轻油价格固定为1.95美元;1950年到1973年10月中东战争以前是人们常说的“廉价石油”阶段。从1950年开始,阿拉伯原油牌价机制逐渐形成,但这种油价仍然属于西方发达国家大石油公司控制的垄断价格,是一种完全的买方市场体系,油价一直偏低。虽然票面值从1950年开始一直保持1.75美元/桶,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后的实际油价却在不断下降。在此期间的世界石油市场不是一种完全的市场经济,国际原油价格不能充分地反映世界石油需求与供给状况。

自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开始,受某种特定因素控制的世界石油市场逐渐向比较完全的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过渡,国际原油价格反映世界原油需求与供给状况的功能也逐渐得到增强。世界上的第一次、第二次石油价格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73年,阿拉伯国家为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单方面提价、限产、禁运,使油价从1972年的2.48美元突然上升到1974年的10.89美元,爆发了所谓的第一次石油价格危机。1979年,由于伊朗政治危机及西方大石油公司的哄抢风,导致了第二次石油价格危机,从1978年的每桶12.70美元,1979年的17.26美元,飞涨到1980年28.67美元,继而在1980年达到创记录的34美元。

从1973年至1982年,油价上涨了十多倍。1981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重新统一油价,每桶基准价为34美元。这一时期是国际油价逐步向市场定价机制过渡的重要阶段。尽管这一时期呈现出主要原油出口国操控国际原油价格的局面,但如果以国家为市场单元,市场定价机制的趋势和局面无疑已经显现出来,充分反映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供给者与石油进口消费国之间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一种“博弈”。

考虑到世界石油需求与供给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最近几年的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也应该归结为世界石油供给严重不足或预期供给将严重不足的问题。尽管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不排除国际石油投资基金、金融大鳄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兴风作浪”的因素,但是如果世界原油供给充足,谁又能掀起浪?正可谓无风不起浪,他们正是看中了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处于低谷必然导致投资不足、储量不足、产量不足的结果,才敢、才能掀起国际石油价格暴涨的浪。

在石油商品属性的普遍性中,世界石油资源在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均衡,使得世界石油市场成为一个垄断竞争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诸如石油的可替代性问题、成本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二、石油商品属性的特殊性分析

在石油具有商品属性的普遍性之外,石油也因其特殊性而具有商品属性的普遍性之外的更为突出的特殊性。石油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也是国防和国家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性物资,是名副其实的“工业的血液”和“黑色的金子”。这应该可以认为是石油商品属性特殊性的社会属性。也许正是由于石油具有这样一种特殊性,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依赖性更强,说得严重一点,“没有石油,经济就会停顿甚至崩溃”。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世界石油供给不足的信号反应极其敏感,唯恐石油供给不足甚至中断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打击,在高油价时期提高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高价收购、并购石油上游资产,给原本就由于多年油价低迷造成投资不足形成的脆弱的世界石油供给链增添了诸多遐想和变数,也给国际石油投机基金和金融大鳄带来了可以“炒作”的条件。但是在这样一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国际石油市场必然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的“高峰值更高更久”,其后的必然结果就是“低谷值更低更长久”,与经济学秉承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根本原则背道而驰。

与石油商品特殊属性的社会性相伴而行,石油商品特殊性的自然属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石油商品特殊性的自然属性主要反映在石油勘探、开发与生产是一个时间很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投资规模很大、技术要求很高的过程,这也就决定了世界石油市场的需求与供应一旦打破了平衡,就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恢复平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WTI油价经过7年左右持续暴涨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回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暴跌,此后总体上为10多年的小幅震荡,其间有1―2次巨幅震荡,但是维持时间较短,直到2001年后又进入了新一轮持续的暴涨,直至目前才出现回落的拐点特征。

在分析世界经济的总体状况及其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WTI油价反映出来的信息是:世界石油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保持了十多年相对较弱的平衡,但其中也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即国际原油价格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维持了需求与供给平衡。尤其是从20世纪最后几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诸多国家保持了比较快速的经济增长,而以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分享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餐”。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石油投机基金、金融大鳄瞅准了世界石油市场非常有利的投机时机,而且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也需要借机推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尤其是在中东挑起战事,这些因素不谋而合,国际原油价格暴涨的条件和基础也就水到渠成。

在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暴涨之后,近期的各种数据和信息显示,世界石油产量并没有象“高油加论”鼓吹者所说的难以为继反而稳中有升,世界石油储采比也是不降反升,而且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世界石油储采比还将进一步提高。2005年以来,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的投资总额增幅较大,而石油产出量与投资增幅不成比例,“石油末日论”者即以此推断出世界石油需求与供给平衡将不再有的结论,这其实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石油勘探开发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造成的,也是纯经济、纯技术专家只从单方面看问题的结果。事实上,世界石油市场是一个集经济、社会、资源、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体,其复杂性及其复杂程度远远不能用单一理论进行解释、单一方法予以解决。

三、结语

世界石油市场既有其商品属性的普遍性一面,又有其更加突出和强烈的特殊性一面,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发展趋势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受到油气资源、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及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进口国经济发展形势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价格,还受到美元价值的巨大影响。鉴于此,国际原油价格分析预测研究不是一个单一孤立领域的研究,而是一项涉及资源、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和信息的综合性很强的相当复杂的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国际石油市场又是一个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的系统,使得国际原油价格跟踪分析与预测研究成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需要不断地根据形势变化对油价预测结果适时进行调整。而且从世界石油市场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历史走势分析,用几个普通的需求、供给与价格数据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与国际原油价格预测研究的成果,不仅得不到很好的验证,而且根本就无法解释世界石油市场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基本走势及其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