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多维度品读《桥之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多维度品读《桥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桥之美》一文,虽然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桥,但无论从语言、景物,还是审美来看,较之其它说明文有诸多不同之处。严格来讲,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以绘画者视角,从空间构图、情感抒发、语言感染力三方面来展现“桥之美”。

一、文字如诗,品读其美

《桥之美》一文摆脱了一般说明文重视逻辑与科学说明的桎梏,运用美学构图来描写桥的不同形态。

(一)品读诗意。在这篇说明文中,作者没有给“桥”下标准化的定义,也没有列举数字、建造特点,而是从“桥”的整体美感入手,用画家的视角展现不同形态的桥及其作用,并适当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美感。作者通过“小桥流水人家”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大脑中折射出绘画般的优美意象,将“桥”置于自然的环境中,用美术画面来展现其结构之美,进而达到用旧知来诠释新知的效果,便于学生从阅读情趣切入整个教学活动。

(二)拓展阅读。文中不仅提到了《天净沙秋思》中的桥,还提到了经典国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以及颐和园、乌镇、钱塘等诸多景区的桥,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天净沙秋思》一诗,搜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相关文字资料,开拓学生的眼界。还可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鼓励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赵州桥》等与“桥”相关的说明文,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情趣。

二、结构如画,鉴赏其美

对于说明文而言,结构是极其重要的。《桥之美》一文作者大胆借用绘画“构图”手法,使读者通过不同的画面来体会桥的差异之美。

(一)增强画面感。本文分别呈现了五幅精美的图画,即“小桥流水”图、乌镇石桥图、《清明上河图》、风雨廊桥图以及颐和园仿造桥图。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这五幅图,从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刺激。如“小桥流水”图中,通过房屋、流水和桥的画面,使学生直观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而乌镇石桥图,江南水乡“细柳拂桥”的景色,激发学生对江南小桥的心驰神往;其它三幅图也可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深层剖析文本。五幅图是文章的主体,教师运用图片将整篇文章分为七个段落,加之开篇作者阐述了对桥的整体印象,结尾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写“鹊桥”点出“桥之美”,既点题又做到首尾呼应,突出文章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二)体会差异美。借助画面来提炼文章框架的教学方式,既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来观察“桥”的形态、形式和作用,又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维度下“桥”的差异美。比如乌镇与颐和园中的桥有何不同之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与现实建筑中的桥有何不同之处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每观赏一幅图画就写下其中所展示的“桥”的特点、作用,并进行比较,特别注意虚境与实境中作者对桥的描写有哪些不同之处,以强化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

三、意境如醉,享受其美

学生经历了诗的熏陶、画的渲染,沉醉于作者勾勒的山水之间,不仅被其语言的表现力所吸引,更被其优美的意境所感染。这正是《桥之美》一文吸引读者的驻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抓住“美”字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神韵。

(一)激发想象。美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标准,而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外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感官刺激和情绪调用两种方法,使读者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感官刺激来自于文章中介绍的几幅画面,虚实相间,山水相济,从开篇便引导学生不断发挥想象力。作者在文字中融入了绘画的感性,对调动学生的情绪有极大的帮助。情绪的积累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进而催生学生内心对美的想象。从认知过程来看,在教学中突出阅读氛围的营造,既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实现知识地快速内化与外显。

(二)探究其美。对于这样一篇闪耀美学效果的文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探究文章之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回味反思,才能将“桥之美”融入自己心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梳理文本脉络到观察多幅图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加深学生对文本、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比如在解读不同的桥时,引导学生观察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从整体上去体会“桥之美”,而不是孤立地去观察。再如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挖掘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发闷”的拟人手法、“晓风残月”的衬托手法,流水与桥虚实结合的写法等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非单纯地使学生领略文章中的文学底蕴、写作技巧,更重要地是使学生领会描写任何事物不能脱离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延伸。

《桥之美》一文写得如诗、如画、如醉,作者以画家的专业标准和独特视角来展现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中的“桥”,以写“桥之美”引领读者去欣赏桥、品味建筑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审美这一点来实施教学活动,通过不同维度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挖掘美,深入探究文本,了解桥的“结构美”和“形式美”,通过审美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鉴赏水平,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