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蒋伯潜论国文学习的课外指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蒋伯潜论国文学习的课外指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国时期研究国文教学法的学者很多,但是在大学专授教学法并写成专著的不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和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为代表。四十年代,则以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年中华书局版,后文简称《教学法》,凡不出注的均引自本书)为代表。其他专著还有一些,例如周铭三和冯顺伯的《中学国文教学法》、陈柱的《国学教学论》、袁哲的《国语读法教学原论》等,但是影响不如前面几位大。

本文想谈谈蒋伯潜在《教学法》一书里关于“课外指导”的内容,看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

一、蒋伯潜和他的国文教学研究

蒋伯潜(1892―1956),著名的文史专家、语文教育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早年师承张相(字献之,著有《诗词曲语辞汇释》),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深受钱玄同、马叙伦影响。毕业以后在浙江嘉兴省立第二中学任教,后在杭州一中、第一师范、女子中学、杭州师范、台州省立六中任教。他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授基本知识,诱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作文主张多批少改。抗日战争爆发后,应邀到上海大夏大学、无锡国专任教,并兼任世界书局特约编审。1948年出任杭州师范学校校长。1950年以后,应张宗祥之邀,任浙江省图书馆研究部主任。他在经学、子学、版本目录校雠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著有《十三经概论》《诸子通考》《校雠目录学》等。在任世界书局特约编审期间,为世界书局编初中国文课本十二册,总编为他题署《蒋氏国文》;后又为开明书店编选《开明活页文选》。他还为世界书局编写中学国文课外读物《中学国文自学辅导丛书》,初中原定六册,仿叶圣陶、夏D尊《文心》体例,用讲故事形式讲解国文知识,每两册为一组,第一组是《字和词》,第二组是《章和句》,第三组是《体裁和风格》;高中分六册,《骈文和散文》《小说和戏剧》《诗》《词曲》《子》《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出版了初中前四册,高中六册是他和其子蒋祖怡一起编写的,在1997年由上海书店出版。

蒋伯潜热心于国文教学,一是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青年学生的关心,一是他乃中学国文教师出身,当时又在上海大夏大学担任国文教学法科的教师,是一个真正的内行,用阮真的话说是“百战老卒,行伍出身”。后一点非常重要,现在经常有些谈语文教学的专家往往从来没有到中小学教过语文,说的一些话常常是“隔”的。蒋伯潜在《教学法》一书的“自序”里这样说:

我自民国八年五四以后,在旧制新制的中学师范教授国文,已二三十年。前年避地来沪,今年上半年执教于大夏大学,所任之课,有中学国文教学法这一学程。参阅时贤所著国文教学法,大抵偏重于教学原理,陈义甚高。乃就二十年经验所得,草成此编,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力求切合于实际情形,冀稍有助于同学诸君将来之应用。

大学教授讲教学法“切合于实际情形”最为要紧,陈义过高也许适用做论文写著作,却不一定能在课堂里有用。20世纪初,美国一些教育心理学家热衷于把一些实验室里的东西拿到课堂里用,想推行科学化。对此,心理学家詹姆斯批评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教学则是一门艺术,科学本身决不会直接产生艺术,必须使用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的独创力,来使科学付诸应用。”当代加拿大教育家维奥拉托在引了詹姆斯这句话后,进一步批评说:“科学化的冲动,更多的是造成混乱而不是秩序。”[1]读蒋氏著作,再回头想想现在语文的教学和研究之乱象,不禁觉得:“居间的富有创造力之头脑”者真是太少了,倒是像钱锺书引意大利诗人语批评的“咖啡馆战略家”[2](此处指“纸上谈兵”的空谈高论者。――引者注)之类人不少。蒋伯潜的《教学法》一书胜义纷披,如论中学国文教学须有“正副目的”、讲读与写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等观点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至于书中附录的批阅文章的手迹更是显现出真正内行专家的水平。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他关于“课外指导”部分略做介绍。

二、《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中讨论的“课外活动”

《教学法》一书二十余万字,有三方面“本论”十二章,其中课外指导占三分之一,共四章,可见蒋氏对此的重视。他说:“我以为要达国文教学底目的,单靠课内的教学是不够的,非把课外教学看得和课内教学一样重要不可……学生阅读书报杂志,小楷行书,及其他课外作业、课外活动,都可由国文教师负责去指导、督促。此类课外的教学,不仅限于文字,而且兼及言语、举动、态度、品性;不但教导个人,而且兼及团体活动;其影响之大,实远过于教室里的正课。”他把课外指导分成四个方面:一是课外阅读,二是课外作业,三是课外习字,四是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

新教育实施的三十多年里,语文课程标准几经修订,都有强调课外阅读的要求,梁启超、吕思勉、胡适、叶圣陶、朱自清、夏D尊、王森然、阮真等都有论述。蒋伯潜也不例外。他说:“要中学生国文有进步,单靠课内讲读绝对不够;非提倡他们课外阅读辅导他们课外阅读不可!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补课内讲读之不足,并且可以养成他们自由阅读底兴趣能力与习惯,减免学生阅读不良读物的机会,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与能力。”他认为青少年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强,课外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即使没有教师提倡辅导,他们也在读,不论武侠、神怪、侦探、恋爱等各种小说,“几乎无所不阅,结果是无往不迷”。一般学校当局和国文教师或者竭力禁止或者听其自然,蒋伯潜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学生,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替他们选择妥当的读物,指导适宜的读法;自由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养成了,不但在校时可以得许多益处,将来出了学校,也可以自己去努力进修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应该给予指导的几个方面:

一是读物的选编。他认为学生最喜欢读的就是小说,但是小说有文言、有白话,还有翻译的,就内容言有精华、有糟粕。在小说中选择课外读物实在是一件难事,如何选择才能适合中学生程度,需要教师仔细思考。其他如戏曲、诗歌、历史著作、历记、小品等都一样。他比较推崇叶圣陶、夏D尊的《文章讲话》《文心》,用讲故事方法讲解国文知识。他还介绍了自己编写的《词和句》。此外,他提出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还有如《世说新语》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民族英雄故事、文人学者轶事,以及可歌可泣、可欣赏、可传诵的文字,都可搜集起来编成课外读物。

二是阅读的指导。蒋伯潜提出第一步教学生组织一个读书会。组织读书会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可以互相切磋和竞争,还可以培养团体观念。第二步是介绍读物。教师先要调查学生阅读情况,包括已经读过何书,对何种书有兴趣,然后根据学生能力实际情况分成几组,让学生自由选择。第三步是指示读法。例如,学生读《水浒传》往往只注意内容,不注意写作的技巧如细节描写,教师应当把该注意到的要点指出来让学生注意,教学生如何把书中的要义摘录出来做成系统的札记。再如读诗歌,教师应该教学生辨别平仄、注意叶韵、留心句法。如何指导应该视读物性质和学生程度而定。第四步是规定办法。这是指规定阅读的时间和如何做读书报告。蒋伯潜认为,课外虽然是自由阅读,但如不加督促,学生就会怠惰延宕甚至忘却,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读物的难度和篇幅规定阅读时间。至于读书报告,如是杂志上的文章,可以用口头报告,在读书会上讲;如是书,无论什么书都要有书面报告。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本书体裁内容大要以及阅读时的疑问和心得、读后感和评论。同时读书还要“分类抄M”,教师要加以批阅。

2.课外作业

蒋伯潜这里讲的课外作业主要有两种:一是平时的,一是假期的。

“平时的作业”是指日记或周记。关于日记札记的好处,是许多语文教育家所提倡的,从元代的程端礼到清代的章学诚都强调笔札之功,“读书要有抄M之习惯”,现代叶圣陶、黎锦熙、胡适等不但提倡而且身体力行。蒋伯潜所论虽不是什么创举,但是他提出的指导方法却很实用。他在课堂上用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和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做教材,然后指出:“人们做别的文章,是预备给别人看的,难免说几句门面话。书信是预备给收信人看的,日记是只预备给自己看的,所以说话比较真率,真和善、美有同样的重要,是文学的要素之一。所以书信和日记中,往往有极好的文学作品。”然后他针对一些学生日记写一些假的内容说:“现代作家有特地做了日记,预备卖稿出版,给大众看的,你们的日记是特地做了给训育处底先生们看的,便失去了‘真’。”他认为潦草敷衍谎话连篇的日记比刻板无聊的流水账更不行,因为它会养成不良习惯,有碍品行。因此他提出日记不拘长短,要写真人真事。初中生如果苦于枯窘,则可以写周记。教师的查阅一定要做到三点:改正错别字、改通句子、纠正内容中出现的错误,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运用训育处的权力,加以严厉的制裁”。

“假期的作业”是指寒暑假期间的作业,包括习字、日记或周记、写读书报告。还有更重要的――温习功课。他认为,教师不应该“仅仅笼统地教他们去温课,应当替他们计划一种温课的方法”。这些活动包括:(1)诵读。教师利用假期让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教学生“明其平仄叶韵及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2)比较。利用假期将古今中外的各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有的是体裁相同题材相似而做法不同,有的是同一题材写成不同的体裁,有的可以将文言和白话进行比较研究。(3)联合。到了初三,学生已掌握不少知识,教师应当使它们连贯综合起来。例如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让学生利用假期把零碎知识理出一个系统来。(4)通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在假期中和老师通两次信。他认为这个工作有诸多好处。(5)收集工作,包括各地山歌、儿歌、传说、名胜古迹、乡贤传记等。

3.课外习字

关于习字是蒋伯潜花大力气提倡的。他说现代中学生习字的目的主要是实用,而不是科举时代的书法。要求做到四点:正确,清楚,匀称,敏捷。前三点是要写得好,最后一点是要写得快。他说,习字首先要有恒心,因为“习字是水磨工夫进步不能很快,而且不容易觉察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忍耐着,恒久地忍耐着”。他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写字,也要做到像朱熹所提倡的读书“三到”那样,眼到、心到、手到。然后,教师要对学生选择字帖到临摹、执笔用笔、磨墨、调墨色等一样样加以指导。为了鼓励学生,可以举行书法讲习会、书法竞赛、展览等,以引起学生兴趣。他认为学生习字为实用,所以应以小楷、行书为主,除了毛笔以外,还要学习其他写字方法。他认为,习字必须持之以恒,平时假期的课外活动一定要坚持,而教师必须加以指导和检查督促才能有效。因为蒋氏是旧学出身,本身精通此道,所以在《教学法》一书里提出的指导方法切实可用。

4.课外活动

所谓课外活动是指一切和国文有关的活动,范围很广。蒋伯潜从文字和语言关系出发,指出“要使文章进步则必须从言语方面下功夫”。藉此之故,中学生常在课外组织的演说、辩论是一个十分有益的途径,这是一种现代社会有用的技能,因此国文教师对于学生练习演说辩论,也当负指导之责,这一点和胡适的意见完全相同。他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一是选择题目,二是收集材料,三是制定纲要,四是写成演说稿。一篇演说稿如能做到宗旨正当、层次明白、措辞精警,则完全和一篇论说文一样,教师如果能好好指导,简直是和指导作文一样。除了写演说稿以外,教师还要在三方面指导学生演讲:说话的声调、说话者的表情、说话者的动作。这些都和现在热门的口语交际要求完全一样。此外,蒋伯潜还提出假期带学生旅游、观看文博展览会,远足经过名胜古迹时可以录故事、抄楹联诗词。在学校学生可以编写话剧脚本,参加演出,教师给予指导。另外,根据当时一些学校的做法,学生可以自己办校友会刊,请校外人演讲,甚至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巧思。总之,蒋伯潜说:“到处留心是学国文的好法子,也是教国文的好法子。”同样的话,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止一次。

三、几点启迪

蒋伯潜当年的情况和今天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一方面现在的学习条件大大优于过去,一方面我们也面临更多问题,或者说学生受到诱惑更多,干扰更大;但是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例如,课内课外的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两翼”,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铜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这似乎是不待辞费的。因此,他的论述对我们来说是有启发的。下面就说说课外阅读和习字两项活动。

1.关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多少年来我们也一直强调这一点,但是好像效果并不好。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的阅读量在世界上属于很低的。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成年人不喜欢阅读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呢?有人将其归咎于考试压力,有人将其归咎于网络影视之类诱惑太多,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反求诸己”出发,思考一下我们的指导是不是有缺陷呢?据笔者观察,现在学生从小学开始,语文学习便进入一个怪圈:年复一年地在一些“商业化材料”(各类习题集)里“游泳”,这些习题犹如一些人编的“密码”,其答案只有编写者才能真正完全回答正确。学生则从小学到高中不断受挫折。他们一方面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一方面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不断停顿、不断返读,结果是无法真正学会读书。此外,到处流行的“观摩课”“公开课”,教师作秀,学生配合,满堂串问,热热闹闹,似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篇简单的现代文,搞得复杂无比,挖出许多“核心价值”,语文课变成社会问题讨论课,和真正的语文学习毫不相干,结果是学生本该阅读的时间被占用了。美国教育家艾德勒在《西方名著中的智慧》中说:“学校里要求学生读莎士比亚,但是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终身不复喜欢莎士比亚。”我们是不是也一样?

2.关于习字

从母语学习角度讲,母语学习有一个“培养民族性的任务”,“母语不仅是其他学科入门和训练教学用的一门学科,而且旨在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感情,作为教授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3]中国人学写汉字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情况是现在中小学生汉字书写差的现象很普遍,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该严格的地方让步了,在该让步的地方却严格了。习字,不仅仅是要写好字那么简单,它还可以培养一种认真踏实的习惯,古人谓之“居敬”的态度。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2.

[2]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59.

[3][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