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指南》的解读,我不再为自己能应对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目前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来剖析和理解。我会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指南》中提出的哪些内容和要求我们已经在做了,目前到了什么程度,孩子的发展实际体现了哪些理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领域和途径来拓展?通过这样对应的连贯的学习和思考,我对这些法规文件更多了一份感性的理解,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理论水平。

一、挖掘渠道,重在发现问题

问题之一:“流水账过多”

自担任幼儿园的业务园长以来,我始终都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领导的信任、同事的瞩目、朋友的勉励,如战场上的号角催促着我的脚步必须时时勇往直前。刚开始承担业务管理工作时,我往往会把老师设计的教案、撰写的设计思路、专题小结修改得面目全非,我会把业务辅导的材料字字句句打印成稿照本宣科,我会急着把自己设计好的课题方案让老师照搬执行,我还会为每一次的大活动的设计组织寝食不安。

问题之二:“媚俗的回应”

语言回应是教学的重要中介,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回应:“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回应不仅浪费了孩子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还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这类媚俗的语言回应的背后,都缺乏了《指南》精神的支撑,一是教学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孩子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孩子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问题之三:“盲目跟风”

在以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很多教师弃《指南》而不顾,盲目地跟从教材,并套用别人的教学流程,从而忽视了本班孩子已有的认知经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暴露出了其呆板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生搬硬套。

问题之四:“观念陈旧”

教师还未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观念未改变,同时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是接受这些说法,还未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这样很难使《指南》的理念与目标得到实现。

二、寻找根源,重在调整

解决方案一:自我反思,取长补短

在《指南》理念的浸润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我觉得自己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领、扶持、推进的层面上,首先是要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时与教师交流,定期向教师推荐优秀文章和专题网站上的内容,引领教师主动获取信息,在园内倡导一种乐于学习、善于研究的氛围。其次是多进课堂看活动,一对一地帮助老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是在教师独立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她们理清思路,学会归纳总结。

解决方案之二:把握回应的“度”

在活动中,有时孩子回答了问题而老师却不明白,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以前会很焦急或者干脆回避和放弃,现在我会运用追问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你的回答我觉得真有意思,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说详细点?”或者追问别的孩子:“大家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说?”这样的追问基于有效学习思维理念,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幼儿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解决方案之三:善于引伸和捕捉孩子的已有经验

在我们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有许多资源构建了我们特定的课程,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时,儿童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更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为活动而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借助情景和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他们尚未明晰但有价值的内容中,有选择地直接提出主题,“推动”幼儿学习,让孩子每天都有新的话题和新的兴趣点。

解决方案之四:给教学活动注入生命

传统的教学活动存在几个弊病:

(1)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儿童集体的整齐。

(2)学科之间缺乏沟通。

(3)忽略了儿童的感受和尊严。

(4)忽视教学的情感活动。

(5)重现成结论、轻过程与方法。

三、《指南》下教师要直面的挑战

挑战之一: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儿童、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儿童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儿童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教师和儿童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挑战之二: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儿童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

挑战之三: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要给儿童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挑战之四:指导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儿童观察、测量、实验、记录、比较、统计等方法。注意指导儿童自己得出结论,强调过程的展现,儿童的理解与解读,强调儿童自己的体会。

挑战之五: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

在《指南》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新模式。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儿童参与探究、思考,让儿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总之,《指南》是幼教工作的一种深入、一种前进的动力,一种对未来幼教改革的指南,学习《指南》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的阅读,更多的是要理解《指南》思想的精髓,把《指南》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育工作的点滴之处,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清水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