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多酚的提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多酚的提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茶多酚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广泛用于食品、油脂、医药等行业。本文就以茶叶采取一定溶剂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所提取的茶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

关键词: 茶多酚 提取

一、引言

茶多酚(简称G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一25%[1]。茶多酚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烷类的多种儿茶素。近年来科学已经证实, 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抗氧化剂对人体具有潜在毒性[2]。因此,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已成为人们普遍乐意接受的食品添加剂。因此像茶多酚这种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药理作用的物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怎样才能更加高效、有益地提取到茶多酚,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问题。[1]

二、茶多酚提取的材料与方法

1.材料:都匀毛尖茶(山茶科、山茶属、茶):

晒干夏茶,螺丝壳生产、加工,海拔1738米

试剂:酒精(40%)、氯仿、乙酸乙酯

仪器:恒温箱、恒温水浴锅、旋转蒸发仪、分液漏斗、电热套、冷凝管、圆底烧瓶、托盘天平。

2.方法(溶剂提取法):

2.1提取:首先用托盘天平称取100克烘干的茶叶,再用量筒配制40%的酒精1000毫升,并按质量体积比l:10的比例,将茶叶与酒精混合在烧杯中,并放入40℃的恒温水浴锅里提取三次,提取时大约每过5分钟用玻璃棒搅拌一次,每次提取40分钟。

2.2分离:将三次提取液分别过滤后合并滤液,并将滤液按1:2的体积比与氯仿混合,并搅拌均匀,再用分液漏斗静止分层。分液后:下层主要为氯仿粗提液,上层主要为茶多酚与酒精的混合液。取上层液按1:2体积比加入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后搅拌3―5分钟,然后加入分液漏斗中静止2小时,最后分层。分液得到:上层是乙酸乙酯和茶多酚的混合物,下层为茶多酚、水与酒精的混合物。[2]

2.3浓缩:分别将两层液在旋转蒸发仪中进行减压浓缩,除去乙酸乙酯、酒精、水。将浓缩后的提取物用滤纸包好并放入恒温箱中干燥,然后称取上层液中的茶多酚的重量以及下层含有少量咖啡因、溶剂残留杂质的样品重量。

2.4检验:经都匀红星公司检测部门对茶多酚的样品含量用如下公式检测:

其中η为样品含量,0.2884是常量;m为样品重量(范围是0.05~0.10g);A为吸光度(范围是0.3―0.8)。

三、结果与分析

茶叶中茶多酚提取率受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的影响,其结果见表:

从上表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提取时的温度在40℃时,分别提取3次:每次40分钟时,得下层液的重量为22.9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为71.5%;上层液的重量为8.1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为91.0%,茶多酚的总提取率为31.0%。

当提取时的温度调至50℃,其余步骤与第一组试验相同,结果得下层液重量为23.5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为68.2%;上层液的重量为8.9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88.9%,茶多酚的总提取率为32.4%。[3]

当提取时的温度为30℃,其余步骤与第一、第二组相同,结果得到下层液的重量为19.2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为69.0%;上层液的重量为6.5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87.5%,茶多酚的总提取率为25.7%。

当提取时的温度在40℃时,只改变提取时间,第一次提取60分钟,第二次提取60分钟,第三次也提取60分钟,结果得下层液的重量为24.6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为71.3%;上层液的重量为9.5克,其茶多酚的样品含量84.5%,茶多酚的总提取率为34.1%。

四、讨论

通过采用溶剂提取法从茶叶里提取茶多酚的试验,可以从中得出影响茶多酚的提取率及样品含量高低的一些因素。

1.从试验的结果数据中可以得出采用溶剂法从茶叶里提取茶多酚时与提取时温度有关,当提取时温度为50℃时,茶多酚的提取率虽然高,但茶多酚的样品含量不高,是由于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提取,茶叶的多种成分都溶解出来,因而所含的其他物质较多,总提取率高,而茶多酚样品含量降低;当提取时将温度调到30℃时总提取率下降,茶多酚样品含量也减少,是由于温度较低,茶叶提取不彻底。[4]

2.提取时间对茶多酚的提取率也有影响,从试验结果可得出,如果提取时间过短,不利于茶多酚的充分提取;若提取时间过长又会增加茶叶里其它物质并溶于其中,从而影响茶多酚的样品含量。

五、结论

对于采用溶剂法从茶叶里提取茶多酚时,从提取率和样品含量两方面综合分析,用溶剂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最佳时间在2小时左右、温度在40℃左右时,对茶多酚的提取较为有效。但怎样才能更加高效、安全地提取得到茶多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陆瑞芳.茶提取物与抗癌实验研究[J].自然杂志.1999(9)

[2]杨贤强,王岳飞,陈留记等.茶多酚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

[3]王小梅,黄少烈.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J].广州化工,200l,29(4)

[4]曾磊,张玉军.茶多酚的功能特性及应用[J].北京.牙膏工业.2003(1):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