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对动画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对动画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辜媛(1987―),女,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画设计研究

摘要:动画是一种实践活动,能动的反应了现实生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本文主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来探讨实践观在动画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动画;产生;发展

动画是继传统艺术之后新兴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艺术门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追溯动画的起源以及透过有史以来人类的各种图像记录,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远古石器时代,从西班牙北部山区阿尔塔米拉洞穴内大量石器时代留下的壁画痕迹,就已显示出人类潜意识中表现物体动作和时间过程的欲望。[1]这些绘画不仅记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还萌生了人们表现运动画面的欲望,并尝试着将其展示出来,反应了人们对“运动”的探索。人们就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实践和探索,衍生出来动画艺术的。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探讨实践在动画产生和发展中的影响,正是我们所需要研究的,也明确了实践在动画的产生和发展中所处的重要性。

一、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解

根据《提纲》的内容可分为总论,分论和结论三个部分。在总论中,马克思从认识的角度,提出了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了解实践的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分论中,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提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观点,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结论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改变世界,而不是旧唯物主义的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认识主体在反应客体的过程中,有着认识主体的创造性。在主体反应客体的认识过程中,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的信息有一个“建构”或“重构”的过程。[2]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动画的相互关系

2.1 动画设计来源于实践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指人自觉能动地改造现存世界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及其社会历史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的机制和形式,也是人的根本存在(生存)方式。[3]动画作为一种原始时期就开始萌芽的艺术形式,正是人们为了表达潜意识中想要表达的动作和记录事件而产生的。正如在古代岩石和壁画中,发现动物的形象的变化,如:飞翔的燕子画上六只翅膀,这使人们产生了燕子在空中飞的视觉感受。人们正是用绘画这种方式,去描述现实物质世界里动物的运动。当人们为满足精神需要和创造美感的愿望,而激起创作动机的心理过程,即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在需要的驱使下,通过实践的手段将内心的思想和感知表现出来。虽然与现在动画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是原理和本质已经体现了动画是在实践中开始形成的趋势,动画也正是随着实践和认知而发展的。

2.2 实践对动画起推动作用

实践对动画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早在一两千年前,就发明了传统的灯笼――走马灯,利用点燃蜡烛后产生热气流的推动,使绘有图形的圆筒旋转。这是最早通过灯光照射而呈现画面运动的,是动画成像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表现运动方式的探索,逐渐通过操控光影形成简单的动画――皮影戏。将动物皮制作成各种形象,关节用钉连接,通过人工的操作和灯光的投影将影像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种光影是动态视听艺术。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使得动画从静止的绘画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光影结合的视听动态艺术,并且具备了现代电影所需的各种要素,虽有别于现代的电影,但却是现代电影的先驱。

然而,虽然中国早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动画艺术――走马灯和皮影戏,但动画片的真正形成,是在这些简单雏形的铺垫下,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坚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动画的发展和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人们探索着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动画。16世纪,首次出现了手翻书,每一页都有着细微的动作差异,连续翻动书页时,静止的画面就变成了动态的组图,画面的图画就活动起来了。由此,人们开始研究和探索运动、时间和画面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动画表现手法上不停的探索,并通过实践将想法与制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摸索更佳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推动着动画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1888年,爱迪生的连续画片记录器发明成功,它是将图像画在卡片上,然后显示在“妙透镜”上,它可以说是“手翻书”的机器化形式。20世纪,柯尔将动画与真人表演合成拍摄成影片,使得动画的创作理念趋向于自由化和趣味化。在历史的条件下,动画艺术家们通过长期反复的探索研究,使得画面在荧幕上活动起来,这都是人们一次次实践的结果,推动着动画的发展和动画行业的悄然形成。

三、动画的表现形式通过实践不断扩展

动画作为一种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媒介材料、制作流程、表现手段和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最初是以手绘动画获得运动效果到现今的材料动画和三维动画,这是创作者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而获得的发展。

我们先从材料动画说起,这种材料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带着创作者的主观性和实践性,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个性动画的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已不再是单一的线条来表达而是极其自由的运用铅笔、蜡笔、水彩或者是泥土、布、木等一切你可以想到的材料,通过平面的构成形式或是立体的木偶形式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动画作品。例如加拿大动画短片《弦乐四重奏》是画在玻璃上的油画;俄罗斯动画《钢丝的恶作剧》是用钢丝材料制作的;中国美术片《鹿与牛》则选用的是竹材料和民间工艺的形式。还有些动画如《土豆猎人》、《沙之舞》、《糖果体操》则分别采用沙子、粘土、糖果和巧克力实物等非同一般的材料,表现形式十分新颖,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不拘一格、不断创新的动画会越来越多。[4]

动画有着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观念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动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元化,动画在影视中的运用也不断的扩展,现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使得三维动画的表现力空前强化,三维创造出来的空间的纵深关系和立体动画角色的运动和变化,给人以全新的逼真视觉。动画作为影视动画中的特殊手段,在当今的科幻片和幻想片中,正越来越充分的显示和发挥其巨大的优势,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变形金刚》、《星际大战》和《哈利波特》等,将三维技术与影视动画相结合,这种虚拟现实技术极大的丰富了影视画面的艺术效果。我们目睹了动画的表现形式正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这离不开人们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更离不开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实践这股强大的推动力。

四、动画的成功需要实践去检验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判定认识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问题。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人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实现的基础上的,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就无所谓思维活动了。如果说人的思维活动能够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那么思维的真理性就需要检验。同样的,一部动画的好坏,也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只有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才能发现问题和弊病,才能完善和改进我们的作品,在实践和发展中创新思维,而创造出新的动画表现形式。(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参考文献:

[1] [4]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9页

[2] 宋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探索电影的本质[J].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35.214页

[3] 欧阳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5页

[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