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将82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对UA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5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04-0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较轻的活动量即可诱发,甚至在休息状态下也可发作,且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如果不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随时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2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36-78岁,排除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未能控制的高血压、感染、糖尿病、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及合并其他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心绞痛类型及危险度分层、心电图改变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低脂饮食,急性期卧床休息、吸氧,根据病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加服阿托伐他汀片20mg,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心率、血压、脉搏、心功能、心电图变化及治疗前后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变化,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或加重。②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05-0.1mV,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45.2%,总有效率88%;对照组显效率25%,总有效率7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AMI3例,发生率7.1%;对照组发生AMI5例,发生率12.5%,P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类型,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故预后也有很大的差别,病情发展难以预料,是我国人群致残致死的原因之一。在长期高脂血症情况下,增高的脂蛋白对动脉内膜造成功能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不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且也加重了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1]。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一方面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HMG-COA的转化,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HMG-COA的抑制作用刺激肝脏内LDL受体密度的增加,加速血浆LDL-C的清除;同时还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水平。血脂的降低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对UA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王永利,徐丁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及治疗简述.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33-34.

[2] 王峻,姜德谦,方臻飞,等.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4):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