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营销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项目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地结合,把教学内容打散,重组成一系列完整的项目,以任务为导向来安排课堂教学,实现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标。项目式教学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再强调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还是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项目式教学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缺陷,为了让项目更够顺利实施,教师需要先讲授任务涉及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完成任务,因此教学时间变长了。怎样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既解决知识点的传授又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将知识传递环节放在课外实现,课上直接通过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信息传递十分便捷的当今社会,在学生熟练运用网络工具的前提下,课前实现相关学习内容的了解是可行的。这样一来,就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直接通过项目来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此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将发生改变,由“主角”转变为“导演”,组织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建议和进行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探究。这种颠覆传统的“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学习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应用在项目式教学中。
二、翻转课堂概述
1.翻转课堂的理解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微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之所以称为“翻转课堂”,是因为实现了三个角度的翻转。第一,翻转了教学方式,了原来“填鸭式”和“一刀切”的模式。该方式迎合当代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第二,翻转了教学结构,“课前知识传授—课中吸收内化”,最有效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第三,翻转了师生角色,即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而教师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导演”,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和指导学生课堂学习。
2.翻转课堂的现状研究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与之相关的研究日趋增多,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2]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该模型简要地描述了课前和课中实施的主要环节。张宝辉等[3]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翻转课堂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并提出“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钟晓流等[4]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等相融合并进行建模,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简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双边互动过程。然而,将翻转课堂模型付诸于实施,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模型的研究者很少。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营销》课程设计
《网络营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策略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理论素养和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使之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网络营销专员。在“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通常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任务来驱动课堂教学,首先完成对网络营销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采取技能训练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实践。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实施中,逐渐掌握网络营销的方式,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方法,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尝试机会。
1.学习者分析
《网络营销》课程开设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在知识结构上也有电子商务概论、管理学原理、PS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作为支撑。但是学生的营销学思维还没有形成,营销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还不是很强,仍然习惯于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方面看,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网络上交流,掌握一些网络工具的使用都不成问题。在一项调查中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能力。他们习惯通过互联网搜索来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浏览拓宽视野,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
2.课堂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资源网络营销资源库是实施“翻转课堂”网络营销教学的资源保障。资源的种类多样,由教学文件、文本资源、视频资源、教学课件及题库资源等组成。视频的建立方式比较多元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自行录制,也可以直接利用符合课程要求的开放教育资源;当这些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时,教师可以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修改、整合使之满足教学需求,也可以由社会培训机构、相关企业提供优秀视频资源。(2)创建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是教师以任务为单位设计的学前引导单。它以文字、图表形式展现,帮助学生明确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等。《网络营销》课程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以及困惑与建议(如表1所示)。
3.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根据《网络营销》课程性质和学生特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1)课前知识传递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课前自学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来完成知识的传递。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对本次任务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将学习资源和课前学习任务单共享到网络上,提前布置学习内容以及相对应的任务。学生下载教学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下困惑和建议,然后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检查掌握程度。最后学生通过交流平台把任务单反馈给老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教学。(2)课中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两种形式。图1“网络营销”课翻转课堂流程图其一,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训练。对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实施学生质疑、师生交流、教师个性化分类指导。课前学习任务单上反馈的困惑,先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教师集中引导解答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最后教师再一对一地指导个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教师则要注意控制局面。其二,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对课程的应用性知识部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协作探究学习。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其次由学生自行分组,控制好每组人数;第三,每组同学根据任务的特征进行组内分工;第四,组内进行协作探究,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查,了解各组的进度,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全面掌控教学过程。(3)课后总结反思学生在课后把教学活动过程中制作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并总结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以工作日志形式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通过这样的反思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内化学习的内容。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也要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思考完善翻转课堂的方法。
4.课业评价
一般的课程考核都采取“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期末考试方式,它既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因此我们决定将评价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整个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性考核,最后的期末考试为总结性考核。课程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五个项目实施过程性考核,成绩由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自评是学生学习完一个项目后的自我评价;互评是不同组别之间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评价,包括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反馈情况,课中小组工作中的参与情况、合作表现等以及课后工作日志的反思情况。
四、“制作商品描述”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目标和任务,实现了环环相扣。我们以《网络营销》课程中的一个任务——制作商品描述,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1.学情分析
制作商品描述任务模块,主要是介绍网店装修中如何对商品信息进行介绍。其中商品信息的视觉展示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本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学习对象特征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商务概论,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已经熟练掌握PS软件。制作商品描述的任务本身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对此也较熟悉,并且易上手,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所以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在知识上,掌握制作商品描述的四个步骤,信息收集、卖点挖掘、视觉展现以及实践监控;在操作上,能够熟练操作PS软件,以及对信息逻辑关系的梳理;在应用上,能够灵活使用上述步骤制作商品描述。
2.教学设计
制作商品描述的任务,分两个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一个是分别从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进行设计,另一个是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来进行设计。该教学设计是通过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做出商品描述,设计过程如表2所示。
五、小结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性人才,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效利用了课堂任务实施的时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动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得以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动性得以提高。但学生仅靠课堂教学时间内的实践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后仍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索练习,熟能生巧,才能真正的掌握网络营销方法,成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
作者:于冰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