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诗词、美学理论以及古典园林中的实例分析,阐述了声景的概念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构成,并从植物、地形和建筑等园林设计要素层面探讨了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以期为现代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值得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营造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西方声景学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周围环境对人们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的影响的进一步思考,并引导人们开始从听觉这个角度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虽然我国传统园林著述中并没有系统的提出声景理论,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处处渗透着动人又富有内涵的声景设计。本文试图从园林设计要素的层面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以期为现代园林声景设计提供新的学习借鉴的途径。

1、声景的概念

“声景”(Soundscape)一词最早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Granoe)在1929年提出,这个词类推于“景观”(Landscape)。加拿大音乐家和作曲家谢弗(R. Murray Schafer)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阐释“声景”(Soundscape)的概念——“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即在自然和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基于谢弗的思想并通过大量的研究,“世界声景计划”给出了声景的定义:“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声音环境”。 这清楚地表明声景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件来理解的,通过声音来理解人们在特定的时代中与环境作用的方式。因此,有学者建议对声景的认识应从声音、听者和环境三个要素来理解。

2、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构成

声景理论中将声音分为背景音、信号音和标志音,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根据声音的特色和功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标志音和背景音两种。

2.1 标志音

标志音是具有独特的场所特征的声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标志音主要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两种。它是在某一园林环境或地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是园林空间形成独特声景的灵魂所在,是声景的重要欣赏对象,不同的标志音可以塑造不同的声景主题。如杭州西湖南屏晚钟的标志音是古刹钟声,而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的标志音就是松涛声等等。

2.1.1 自然声

自然声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声景的营造是由听觉器官对线索的感知而唤起表象的回忆,是利用声音信息创造意境的手段,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提供的许多富有魅力的自然声源带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主要以自然声为主,《小窗幽记·集绮》中有“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

2.1.2人工声

人工声是指由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声音,如钟声、琴声、渔唱、戏曲声等。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人工声主要以丝竹管乐、戏曲声乐、钟声梵音、樵歌渔唱为主。

2.2背景音

背景音作为其它声音的背景而存在,描绘园林环境中的基本声音特色。它是在某一园林环境中,可以频繁地听到的声音,如风声、水声、鸟声、虫鸣声等等。作为背景突出标志音的存在,背景音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它也是代表某一园林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如南屏晚钟里的鸟鸣和虫鸣声,万壑松风中的旷野之声,就分别是上述钟声和松涛声的景音。

3、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是园林中以听觉为景观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它不是以声音的形式孤立存在的,而是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藉助于植物、山水地形、园林建筑等园林设计要素,结合园林内外的各种声音,共同营造出的富有内涵的声音环境。

3.1园林植物与声境营造

不同的植物在风、雨等不用环境的作用下,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形态和类型的叶片相互碰撞摩擦,也会发出不同的声响。这些声音有的婉转优美,有的汹涌澎湃,具有不同的韵味,从而产生不同的声景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般选择种植树叶面积较大的树种来营造微风吹来树叶婆娑的声景,利用香花树种吸引各种鸟类和蜂蝶来营造鸟唱虫鸣的声景。在大型园林中,一般会形成自然的山林风貌,吸引鸟虫栖息,也可种植大片的松林、竹林等,形成如“万壑松风”之类的声音景观,予观者以势如海涛,声似弦鸣的强烈感染,明代李东阳有“不爱松色奇,只听松声好”的诗句。在水岸处,则一般配植垂柳之类的植物,既可以形成树木浓荫成林的景致,又可为鸟类提供安身之所,所谓“旧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又如“虽无香艳,而微风摇荡,每当黄莺交语之香,蝉鸣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需之木也”。在静水水面上常植荷花、睡莲、浮萍、菱角等水生植物,在满足各种水生动物栖息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如“雨打残荷”的清雅声景,在阴雨天为游人提供听雨的场所。而在小面积的空间内,如庭院中或窗檐下,一般种植梧桐、竹、芭蕉和松等植物,最宜听风听雨。圆明园中有一处叫“碧桐书院”,乾隆就有“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即声即色无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来赞美此景区的声景。

3.2地形与声景营造

不同的地形主要包括平地、凹地和凸地形等。除了大型苑囿和城郊园林有真山真水,古典园林大多采用掘湖堆山的方法来实现地形的变化,而中国古典园林利用地形营造声景也主要体现在“叠山理水”中。水声是自然声音中最丰富的,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声音之一。当水流动或撞击物体时会发出声音,因此依照水的流量和形式不同便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声音效果。而水的流动则需要地形的变化来实现,“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

3.3园林建筑与声境营造

古人对建筑和人、自然三者的关系有着深层的理解,在中国古典园林里,“人宅相扶”的建筑,更成为地道的生态建筑,成为“天、地、人三才”一以贯之的“有机建筑”。园林建筑既可以为观赏者提供欣赏声景和营造声景的场所,其本身产生的声音也可以作为构成声景的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建筑与声景的营造密不可分。

3.3.1建筑提供观赏声景的场所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个体建筑中大部分都是框架结构,其中亭、台、廊、榭等建筑形式更是几面开敞,观赏者身在其中可以毫无遮挡地欣赏到周边富有变化的声景。为了更好的接收环境中的声音,园林中的建筑依声源的特征不同,与声源的相对位置也有所不同。一般将聆听气象变化声的建筑,置于声源之中或是临近声源,如翠玲珑、万壑松风;聆听水声的建筑一般临近水面,如避暑山庄的沧浪屿;聆听动物鸣叫声的建筑,一般置于声响产生的园林环境中,如颐和园的听鹤馆;聆听梵音、樵歌渔唱等声音的建筑可远离声源。拙政园中的听雨轩便以“听雨”为风景主题,小轩坐南朝北,庭院中有一池清水,池中植荷几株,池边栽芭蕉翠竹,雨天坐在轩中静观,既可欣赏朦胧的雨景,又可聆听淅沥的雨声,别有情趣。

3.3.2建筑是构成声景的要素

园林建筑墙体、建筑装饰以及其围合成的空间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声音,营造富有特点的声景。如个园冬山中的“透风漏月”,山后墙面上开二十四个园洞,由于洞小,空气急速流过,洞口呼啸。而又因为洞口如琴音孔式排列,风在各个洞口所产生的流速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声响,一方面将冬山景区与春日山林隔墙通融,形成“冬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时序意蕴,同时又增加了空气的流量和流速,产生唬唬风响,将一个北风呼啸的严冬寒意烘托得惟妙惟肖。许多寺庙中寺塔悬挂铜铃等装饰,风过铃声叮当,清脆悦耳。如香山琉璃塔,这座塔共七层,檐部外挑,檐端共挂有56个铜铃,每当微风拂过,铜铃便叮当作响,非常动听。人与建筑的互动也能创造奇妙的声音,如北京的天坛,当观赏者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天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深远回响。

参考文献

【1】 喻有慧,高 翅. 城市公园声景设计浅析. 山西建筑,2008(09):340-342 .

【2】 葛坚,卜菁华. 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 建筑学报,2003(03):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