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警惕校园中的“人质情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警惕校园中的“人质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犯罪者加害他人。

将一个犯罪心理学概念引入学校教育肯定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如果我们将此概念简化为“控制-服从-依赖”,说明人是可以被驯养的,可能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我们有勇气直面现实,就不难发现,师生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教师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表现――对应试教学的态度,很多教师经历过从抗拒到顺从再到积极为之的过程,或者说,在学生时代非常反感被老师逼着跳入题海,从教后则是由“我也没办法啊”的无奈到“这是为学生好”的主动,再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倡导。谁是“控制者”?校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各级行政官员,还包括家长,大家都是。

学生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表现――对学校和老师的行为控制和精神控制,从抗拒到认同,最后感恩:“老师是为了我好!”有些还主动成为老师的帮手:积极汇报同学的情况、协助老师对同学进行管制。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首要的前提是“控制”。在我们的校园里,以“教育”或“管理”之名实施控制之事比比皆是。

课堂教学中的控制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会,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上了公开课。

一位年轻美丽的女老师执教巴金的《小狗包弟》。在深情的配乐诗朗诵引出被称为“20世纪的良心”、著名作家巴金后,老师说:“同学们刚刚拿到材料,还没来得及看,我先把故事简述一下吧。”然后,一节课中,老师没有安排学生细读文本,却又不停地催促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她想要的各种答案,说出自己的感悟。

巴金写作《小狗包弟》的心情是沉痛的,笔触自然也是沉重的。这样的文字,没有经过完整细致的阅读就进行分析感悟,还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关怀。说轻了,是老师缺乏公开课临场应变能力;往重里说,这就是一种伪抒情,是拿人文作秀。

一位年轻的男教师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在上课前倒是已经安排学生阅读了课文,但他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思索‘死’的文章。我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了多少,我们都很年轻,不会去思考‘死’的问题。”

既然课前学生已经阅读了文本,为什么不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学生是很年轻,但老师能够凭这一点就确信几十个高一学生中没有一个人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是不是他自己没有思考过“死”的问题,所以推断比他小不了几岁的高中生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这就是一种思想控制。不管学生怎么想,老师上来就定下一个基调,大家必须按照这个方向走。

不让学生自己读,读了也不让学生自己说,这样的教学,可谓“心有设计,目中无人”。执教老师并不真的在乎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他们真正关心的其实是自己的表现能否获得评委们的认可。课是上给评委们看的,学生只是配合老师表演的道具而已,所以他们只能被控制、被利用。

很遗憾,这几节课都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获得了一等奖。这样高级别的学科教研活动,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却毫无顾忌地在课堂教学中严密控制学生,不难想象,更多普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又是有怎样的表现了。

日常活动中的控制

“上课不许吃东西!”

“下课不许在走廊上玩耍!”

“教室里不许打闹!”

“不许把玩具带到学校来!”

“自习课不许抬头!”

“不许看课外书!”

“不许早恋!”

“不许随地吐痰!”

…………

一定意义上讲,许多学校管理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不许”。当然,换成“严禁”更符合某些学校的实际。“这是为学生好!”“这样方便管理!”校长们肯定会这样解释。

确实,很多“不许”是有道理的,是应该的。我所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管理没有“你可以”、“你有权”这样的表述呢?

有哪个学校在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告诉学生:

“你有权获得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你有权在需要的时候向任何一位你遇到的老师求助!”

“你有权向老师或学校提出你的任何意见并要求得到答复!”

“你有权对老师和学校有可能伤害你的行为说‘不’!”

“你有权要求老师在课后为你单独辅导!”

…………

这样的学校,我没见过,我相信在国内很难找到这样的学校。我们的学校其实一直没有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在学校真的更像是“人质”,得不到尊重,但另有他用。任何真正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的思考和和建议都很难被接受,或者在实行过程中很快变形、异化。例如,现在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聘请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当然是好事。可是运转正常的有多少?可能多数只是挂了牌子,准备了资料以备参观和迎接检查而已。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学生处或政教处。有的心理教师接到的任务是:这个学生“早恋”,你跟他说一说,让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别再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氛围中,许多老师也不自觉地把控制学生当作工作的第一要务,甚至是唯一使命,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同情,更谈不上真正的帮助和引导。

校长的几次“强迫”

学校和教师控制着学生,很多教师自己也早已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和思维。许多东西,我们从最初的抗拒,慢慢变为适应,最后顺从、依赖,直至当成自己的信念积极为之。我们当初对教育的憧憬、对正义的追求、对完善自身的渴望、对变革现实丑陋的热情……被我们自己当作天真幼稚抹去。当这种强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时,我们可能就会为此感恩戴德。

例如,校长做事非常细心、喜欢审时度势地“强迫”教师做好常规工作。教师们平时都十分敬畏他,并在私下里称他为“强权”校长。

案例一:“强制”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几年来,真正主动给自身定下发展规划的教师却并不多。校长调到学校后,他要求每位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必须适度地给自己定一个三年或五年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目标)。每学年结束前,学校会拿出各位教师制定的目标,然后针对每位教师的目标完成情况做一个对照与统计,借以督促每位教师能真正不断成长。同时,对暂时没能完成目标的教师,校长也会请学校骨干教师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点与帮扶,让他们也能尽快成长起来。

点评:既然是个人发展规划,就当属老师们隐私范围内的事。有人愿意公开是其个人的自由,有人不愿意别人知道也是其个人权利。校长有权利进教室听课,却没有权利强制老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交给学校。校长没有尊重教师隐私的观念,教师缺乏维护个人权利的意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常以“为了你好”之名控制学生了。

案例二:“强迫”全体教师出操

初春的天气变化无常,本学期开学初那几天,有几位教师因为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不舒服而向学校请假。看到这种情况,校长觉得该为教师的健康着想了。于是,他要求每位教师每天早晨必须到操场同学生一起做操。刚开始时,大部分教师不太情愿,做操时也觉得有点放不开手脚,一两周后,教师们慢慢地适应了,能够和学生一样自如地做操了。有一次,我听到几位教师私下里聊天时认为做操的确让他们感到精神气好些了,上课也更有干劲儿了。看来,做操真的给教师的健康带来了一些帮助。

点评:要想长期实行强制,必须给人甜头。在锻炼这个事上,老师们尝到了甜头,就很容易在其他事情上接受强制,甚至盼望学校和校长尽快采取“果断”措施。“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强迫不行”,这是很多老师给出的理由。他们似乎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成熟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老师尚且不能对自己负责,却要求学生做到“老师在与不在都一个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教室里安插“密探”了。

案例三:“强制”规定教师阅读书籍数量

一次周前会上,校长提出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认真读完两本以上教育类书籍。此外,他还要求教师在读书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并规定每月检查一次读书笔记。他还开玩笑地说:“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要罚款。”虽是玩笑话,却反映出校长对一线教师理论知识积累的重视程度。此举让个别教师提出了质疑声。但也正是由于校长的这一“无理”且“强制”的要求,学校许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他们所写的文章也陆续在省、市及国家级刊物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老师们戏言这是校长逼出来的结果。

点评:如今,强迫老师读书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学校还举办读书会、征文比赛等活动,虽然不要求人人参加,可也少不了诸如“五年以下教龄的老师必须参加”这样的规定。至于开博客、写读书笔记的要求,往往只对快要退休的老教师“网开一面”。教书是工作行为,读书却是老师的个人行为了,校长可以倡导、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鼓励老师读书,却不应该替老师安排工作以外的事情。

其他强迫

当然,校长所“强迫”的事情还有许多。正是由于这些让一些教师与学生觉得有些“麻烦”的“强迫”,这所地处革命老区的农村小学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陆续获得了诸多荣誉,成为省级实验小学。这些成就让学校的教师备感自豪,这其中,“强权”校长是不是功不可没?

点评:或许可以说“功不可没”,但也可能是“祸害无穷”。这样的“强权”校长,其实是剥夺了老师们自我成长的机会。不论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获得了多少个奖项,一个不会自我管理,甚至心甘情愿由校长来安排自己努力方向的老师,其心智是极不成熟的。这样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时,除了教授一点知识之外,也很难对学生的精神发育起到多少提升作用,倒是极有可能有意无意中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还在那里沾沾自喜:看,我的学生多听话!

我们自古就有“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提法,可在如今的学校,“整齐划一”依然是学校的重要追求,师生为了分数苦不堪言却依然奋力挣扎。而在"为了你好"的名义下,对学生采取各种强制手段逼迫学生就范更是常事。前些时候披露出来的那些“高考工厂”,说白了,无非就是严格控制学生,迫使学生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背书和做题上面。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健康、社会关注等都被粗暴地忽视或压抑。许多家长对这样的学校还趋之若鹜,一些学校所谓的中考、高考誓师大会上居然高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口号。

这种歇斯底里的狂热,正是精神被控制的一个表征。同行们,我们要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