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味水居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味水居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疍家传统系列小食就主要围绕大米这一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水上人家由于从事水上的捕捞作业时,根据潮水的涨落而生产,不能按时开膳,后来春节期间农闲加上气温相对低,经过摸索做出存放方便、食用方便的疍家民间传统系列小食,成为新年及日常佳品。

早就听说,三亚水居是巷疍家人汇聚地。早晨八点左右,我们在这附近兜兜转转寻找水居巷,据说这里有正宗的疍家小吃,有人指给我们从南海巷穿过去便是水居巷了。寻找这小吃似乎没那么顺利,从水居巷走到南海巷,又从南海巷走回水居巷,来来回回都没看到传说中的疍家小吃。几经询问才知道,一是水居巷的大部分人都搬迁了,渔村里卖小吃的大多到码头对岸的南边海去了,那边游客多:二是疍家的小吃要到中午一点钟以后才出来,这个时间点都还在厨房做着呢。

在一位好心疍家阿婆的带领下,我们在南海巷原三亚市南海街道办事处造船厂对面找到一个正在做疍家小吃的陈姓阿婆。外面三个亮澄澄的铜锅里是已经煮好了的八宝粥、玉米糊和糯米饭,领路的阿婆说:你看她锅刷得多干净,小吃这东西,稍有不干净就没人吃了。

陈阿婆做的小吃规模并不大,但品种很多。两房之间的小弄堂里盖上遮挡阳光雨水的瓦,加上一道门,再摆上炉灶就成了厨房,刷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放着一盆盆做疍家糕的米浆,三个炉灶都开着火在煮东西,阿婆一会开这个锅搅拌一下,一会开那个锅加点料,看来得心应手。

阿婆说这些小吃里面最难搞定的是疍家糕,每天七点不到就要准备,通过磨、捣、冷却等工序,将米粒变成米浆,再逐渐变成米糕的样子,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耗费四五个小时。据说这工序从疍家人诞生到现在,一直传承下来,可惜的是,目前年轻人已经很少懂得制作疍家糕了。

早在唐宋时期,有人从广东、福建等地飘泊到海南,以捕捞为生,这些在船艇上居住、生活和作业成为疍家人。沧海变桑田,有些渔民上岸沿河岸搭疍家棚居住,多年后开始种植水稻,主食大米。疍家传统系列小食就主要围绕大米这一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水上人家由于从事水上的捕捞作

疍家小吃的诱惑

【TIPS】疍家糕的制作

先把磨好的粉水倒入水盆中,加入定量清水进行搅拌稀释。然后就把稀释后的粉水倒入大锅中猛火煮沸后,转中火搅拌,在这个过程注意的一点就是一人添加柴火控制温度,一人手持棍棒不停地搅动粉水,直至把粉水中的水分蒸发。当其已成糊状的时候,就可以盛入盆中,用禾草铺底放入锅中加入半锅水盖上盖,煮沸后蒸焗2—3小时,待水干后可食用。

【TIPS】疍家千层糕的制作

1.将材料1拌匀揉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静置醒40分钟备用;

2.将咸疍黄烤熟或蒸熟后剁碎,与其他材料2拌匀为内馅备用:

3.将作法1的面团桿成一大张薄片,约30×60公分大小,在中间铺上拌好的馅料,将一边折叠压紧:

4.再铺上一层馅料,再将另一边折叠压紧成一长形面片:

5.再把面片另一半铺上馅料后,对折压紧,最上层表面沾上少许的水,撒上青、红木瓜丝:

6.蒸笼底部放上一张白纸,将千层糕放入蒸笼,用中火蒸30分钟即可。业时,根据潮水的涨落而生产,不能按时开膳,后来春节期间农闲加上气温相对低,经过摸索做出存放方便、食用方便的疍家民间传统系列小食,成为新年及日常佳品。

疍家糕比一般的糕点更香糯软滑,关键是疍家人投入在其中的耐性,因而更受食客喜爱。在一阵拍摄之后,阿婆劝我们中午之后再过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再来时,南海巷已经溢满糯米糕和肉香味。热腾腾香喷喷的煎堆、粽子、芝麻糊、鸡屎藤、糖水、椰丝糕、疍包肉、千层糕等小吃,与小吃一起出笼的还有炸鸡腿、红烧猪蹄、烧鹅、烤鸭等广式风味小吃,久居闽粤的疍家人或许也沾上了一些闽粤习惯,也喜欢那脆脆又香甜的肉味。

街上大部分是女人,或是老人,几个几个靠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边照料着生意。再到造船厂对面的陈姓阿婆的小摊前,几个铜锅已经空了,阿婆说准备收工啦,想吃明天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