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顺应儿童心理,在语文阅读中引领主动质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顺应儿童心理,在语文阅读中引领主动质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质疑。探究式学习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一种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关键。教师首先要激发质疑动机,诱发学生想问;其次要教会质疑策略,引导学生会问;再次要通过设置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多问;最后要激励自主释疑,引领学生研问。

关键词: 儿童心理 质疑动机 质疑策略 质疑空间 自主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质疑。探究式学习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一种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关键。近两年来,我在参与学校“主动学习”课题的实验中,就如何“顺应儿童心理,引领主动质疑”的子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质疑动机,诱发学生想问

好奇心原本是小学生读书的潜在动力,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因为它的存在而被激发的。但由于长期受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和自身的怠惰心理,他们不理解自主质疑真正的价值取向,在阅读中浅尝辄止,只求一知半解,懒于思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关键点是“问题意识”。因此自主质疑成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提高阅读效率重要的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质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通过组织学生质疑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问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等名人名言,提高学生对转变学习方式、大胆自主质疑价值的认识。在学生预习作业本上设置“质疑栏目”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每篇必问。利用学习期待,建立“问号书童”、“小小研究生”评价制度,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学习热情,赞扬他们善思好问、求知若渴的好学精神。课前质疑成了学生的必修作业,课中想问的学生也渐渐多起来了。

二、教会质疑策略,引导学生会问

不知从何问起的迷惘心理,是学生质疑的一大障碍。学生在自主阅读时,的确存在由于知识存量少而停留在肤浅层面的现象,感到质疑难。我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开拓质疑的思路,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1.从课文的表达方式上指点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文知识结构对语文能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标题、文路、详略、细节、留白等一些文章知识,指点学生从课文的表达方式上切入,质疑探究。如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指点学生从标题处质疑:什么叫“励志”?徐悲鸿励的什么志?他为什么要励志?又是怎样励志的?读《珍珠鸟》一文,指点学生按序画出小鸟在屋内活动空间的位置的词:“柜顶上―书架上―小桌上―杯子上―肩上。”再从空间位置转换的文路上质疑,提问:“小鸟为什么胆子越来越大了?”读《和他的大黑骡子》,指点学生从人物细节描写处质疑,提问:“为什么向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既然这么爱他的骡子,又为什么又怒吼着向副官长下达枪杀大黑骡子的命令?”读《爱之链》指点学生文尾的留白处(省略号),联系全文,想象乔伊醒后的场面,提问:“‘爱之链’在怎样延伸?”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形式入手,由表及里,质疑探究文章的内容,这不仅帮助学生排除了困惑的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握课中时机,促发学生生疑。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得到人生感悟,受到心灵震撼,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问题,这类有效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凭借。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捕捉问题呈现的时机,启发学生质疑。(1)学到课文的精彩处引导学生提问。课文精彩处是需要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品味、有所感悟的。而学生由于自身的经历和认识有限,其直接经验往往和课文描绘的意境有一定距离,不能很好地体会课文的精彩。这时,我及时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困惑。(2)学到课文的疑难处引导学生提问。课文的疑难处是学生学习的疑惑点、难点、模糊点。学生对此,或是会产生知识性问题,或是产生理解性问题,或是产生主旨性问题,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和他们共同研讨,排疑解难。(3)学到课文的拓展处引导学生提问。课文的拓展处是课文本身所诱发的可以拓展深化的内容;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拓展性资料,设计的拓展性练习;也可能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想研究的拓展性问题。这些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提出探究问题最佳时机,学生往往能提出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如《夹竹桃》一文,季羡林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学生提问:“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美丽的花,为什么对季羡林先生来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激活了大家的思维,通过对相关背景的链接,从作品花性的品味潜行到对作者人品的感悟。

三、设置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多问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质疑的机会,我在教学流程中设定三个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一是课前的质疑时间。规定提问题为每个学生必做的预习作业。在预习本上设置“质疑栏目”,要求学生出题问题后再读课文,在读中自我释疑,经过筛疑,留存一时无法自释的问题。这是人人参与的时段。二是课中质疑的时间。根据学生预习中学生质疑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随文应变,安排一个质疑的环节,让学生畅所欲问,引领学生探究文本。这不仅是精读文本的必需,而且让许多有备而来的或课堂生成问题的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保护并激发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三是课后质疑的时间。入文之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激发自己走向文本的导向,那课后的质疑则是一种激发自己深入文本、超越文本质的提升的过程,问题更具有价值。

四、激励自主释疑,引领学生研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对“问题”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都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切记避免以教师的备课预设为中心,只让学生提问题不给学生研究问题的倾向,一定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始于生疑,以疑为线索,自主探究并试着解答,终于释疑”主动学习的全过程。实践中体会到,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研究问题,学生必须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对学生思考的成果,教师应作延时评价,鼓励换换角度再想想,多想想。课堂上的讨论不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要让每人都有一次发表意见的机会。在研究问题的方式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如表达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思维的自由等。学生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选择自己独特的理解,选择自己合适的操作,选择自己需要的伙伴。他们可以在课堂上画一画、写一写、辩一辩、做一做。

2.运用好三种基本的研究方式。(1)反复研读文本,揣摩语言形式的内涵。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围绕研究的问题,从文本中搜集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对问题作出个性化的解读。这要求教师赞赏学生思维和灵活性,并对他们提出的想法,哪怕是模糊的、错误的,也都应报以微笑,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在积极与同学辩论的过程中探求真理。(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学生课前、课后从书刊、电视、网络和家长那里获取的大量信息,要学会辨别、筛选、加工、整理,让这些信息综合性地为研究问题提供启迪和指导。(3)讨论交流,全力合作。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和教师、同伴,就“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取、互相补充。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智慧,发展集体的智慧,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这要求教师多创设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的机会,要求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商量,分配好各自的研究任务。先自己读书思考,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汇报各人的想法,并互相帮助解决各自的问题,最后拿出小组的综合意见,在全班交流。

3.做好研究“问题”过程的反思与评价。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反思教学。在整个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反思。在研究问题的开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商定,用怎样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实验、电脑多媒体演示、答辩会、写感言等,使研究问题的目的性、指向性要明确。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我积极参与了吗?我运用的这种方法有没有效果,为什么?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学习的?我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吗?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整合这些反思,创造机会让大家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不断地反思中获得更深的理性认识。贯穿整个问题研究过程中的还包括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还可以是学习小组。评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而灵活的,应涉及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等等。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教师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的评价相结合,等等。如果教师顺应儿童的成就心理,评价注重激励性和个别差异,那么,评价就会成为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释疑的不竭动力。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学生质疑之后,必然要对发现的问题去分析、解决,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重视质疑,学会质疑,主动质疑,自主释疑,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从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上来。实验是初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上海:开明出版社,1990.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