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州河沿岸历史风貌区建筑协调性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河沿岸历史风貌区建筑协调性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以苏州河沿岸景观全局设计为背景,针对当前苏州河沿岸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在色彩、材料、装饰元素、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协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从历史建筑本身的修复与改善、新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的协调、区域建筑的使用定位三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苏州河 历史建筑 色彩 材质 文化氛围 协调

一、引言

很多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母亲河,开罗有尼罗河,罗马有台伯河,佛罗伦萨有阿尔诺河,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每条大河都有自己诉说不尽的故事。上海也不例外。作为上海最古老的母亲河,苏州河两岸留下了上海近代工业尤其是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悲欢与沧桑。河上的每座桥梁,河岸的每幢建筑都记录着上海的历史,记录着无数曾经在这座城市中生活过的人的思想和情感。

二、苏州河沿岸景观的现状综述

长期以来,苏州河两岸的建设是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发展形成的。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致使部分地段在景观上产生了矛盾和不和谐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上的混乱无序

城市中的新建筑应该照应周边建筑已经形成的色彩环境,而在苏州河沿岸,一些蓝色玻璃幕墙建筑会昂然屹立在暖灰色调的历史建筑群中。更有的房地产商,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数种色彩,争相斗艳地屹立其间,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色彩污染。

(二)材料无法与原有历史建筑相协调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中涌现出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它们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苏州河两岸历史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段,赫然矗立着几座体量硕大的采用现代化材料建成的新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所形成的古朴、沉着的环境气氛极不和谐。

(三)景观元素缺乏连续性

从宏观上讲,一个区域的建筑风格可以多样,但整个大环境仍然应该是统一的,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在风格上应该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连续性。然而,苏州河两岸的新建筑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从整体上与周围的历史建筑没有任何的呼应关系,感觉很杂乱。

(四)整个环境缺乏文化氛围

谈到苏州河,人们总会想到“东方的塞纳左岸”这样一个比喻,但真要和巴黎的塞纳左岸相比,苏州河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尽管近几年来,苏州河的部分历史建筑开始引来一些文化艺术产业的入住,但是大量的房子还是被用做了建材、五金材料和工业制品的经营部门,致使苏州河在整体文化氛围上显然有些支离破碎了。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

欧洲有许多国家早在100年以前就制定法律,对一些城市的建设作严格的规定,造就了一批有特色魅力的城市。上世纪40年代,法国颁布了相关法律明确指出:在历史建筑的周边500米半径的范围为保护范围,在其中的建设活动都受到严格控制。在英国保护区被定义为具有群体价值、有特殊的建筑意义和历史特征的地区,在保护区内进行开发、改建、扩建时,经常会有地方规划当局负责制定设计导则。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素有“欧洲的客厅”之称,便是建筑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从保护单个文物建筑到保护历史风貌的发展和转变,它使我国为数众多的各种形态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连同它的历史环境都得到有效的、恰如其分的保护。苏州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走在苏州古城的街道上,无论是城市还是建筑都有其十分和谐的比例。

四、建筑协调性的探索

任何新建筑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其既定的周围环境。对于苏州河沿岸历史地段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建筑本身的修复与改善

在苏州河沿岸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历史建筑自身的修复和改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关于违章搭建现象的解决途径。在苏州河沿岸的一些历史建筑上,大量存在着违章搭建现象,在住宅上违章搭建出的大部分都是阳台,这种搭建大多是个人行为,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由政府牵头对这些住宅加以统一的改善是个比较可行的方法,这样一来,城市环境改善了,老百姓晾衣服的问题也解决了。图1是笔者对一处老式住宅所做的改造设想,在不破坏建筑完整性的前提下,采用与原建筑相适宜的材料和样式,给住户加设了统一的阳台,从而有效的改善了原有的杂乱状况。

(二)新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的协调

就保护历史建筑而言,在历史建筑周围建新的建筑,它的设计必须追求与历史建筑的和谐或着重突出历史建筑。对于实现和谐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一是色彩。新建筑应该选用与历史建筑协调的色彩。二是材料。在新建筑的外墙面选材上要注意与历史建筑结合,尽量选一些自然朴实的材料。三是符号。即在新建筑中加入一些历史建筑的结构和图案元素。四是过渡。在新建筑与历史建筑容易发生冲突的部分设置一些由新老建筑过渡的室外空间。五是对比。这种对比需要设计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仔细推敲新老建筑在色彩、材料、造型上的关系。

结合以上对于实现新老建筑和谐的探讨,笔者为南苏州路257号建筑设计了改造方案(图2)。该建筑是一座由白瓷砖、玻璃幕墙装饰的办公楼,造型上采用了平直的现代线条,整体外观与周围的历史建筑不是很协调。改造方案中通过对其色彩、外墙材料进行调整,并在檐口、窗户等处结合周边历史建筑的一些装饰元素,以期能改善和周围建筑的协调关系。

(三)区域建筑的使用定位

苏州河沿岸的建筑现在大多出租给一些工业品或者建材的经销商,这与把苏州河建设成一个文化休闲环境的定位是不符的。产业的调整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产业的调整可以更好的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区域的景观风貌;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的设计,给历史建筑创造一个整体和谐充满文化内涵的氛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文化产业入住,引导这些历史建筑的功能向着有利于彰显其自身魅力的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结语

综上所述,建造一个美好的城市是全社会人民共同的责任。苏州河沿岸的历史建筑作为上海20世纪工业文明的载体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苏州河的水质改造工程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在水质改善已经取得长足成效的同时,整体环境的规划设计也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深入有序的的开展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上海人将赋予苏州河以新的生命,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将赋予上海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克劳迪奥.杰默克,谭建华、贺冰 译:《Places and design 场所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 西村幸夫与历史街区研究会,张松、蔡敦达 译:《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王景惠、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 邵甬:《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理想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津逵:《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6 汪光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4~6页,《建筑学报》,2005(2)。

7 宋言奇:《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8~11页,《城市问题》,2003(6)。

8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28~30页,《城市》,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