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钱《未展芭蕉》中“坼”和“拆”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钱《未展芭蕉》中“坼”和“拆”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关键词:芭蕉 钱 《未展芭蕉》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84-02

作者简介:吴艳华(1988―),女,河北邢台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文学文献。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可谓数不胜数,在诸多的意象中,“芭蕉”这一意象富有独特的美感。

“芭蕉”意象作为文学题材进入到文学领域是东晋南渡之后的事。到唐代,此题材进入发展期。据统计,唐诗中芭蕉题材诗歌共有17首。如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是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此外,韩愈、李益、张说、韦应物、岑参、钱起等唐代大家都对芭蕉意象有涉及。诗文中含芭蕉意象的有128首。全唐五代词中芭蕉题材词1首, 文中有芭蕉意象的9首;芭蕉题材赋1篇, 另外有13篇文提到芭蕉。唐五代芭蕉题材和意象的文学作品共有168篇,各种涉及“芭蕉”的景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

对比各类典籍关于《未展芭蕉》的记载,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其中《御选唐诗》卷三十中的“会被东风暗坼看”的“坼”在其他典籍中均作“拆”字。

“坼”,读作“chè”,意思是分裂、裂开。《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引申为裂缝。《管子・四时》:“补缺塞坼。”“坼”字出现在古诗词中的例如唐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宋陆游的《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每一句诗词中的“坼”字都是不可替代的,使整首诗(词)充满了力量,也更加饱满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拆”,读作“chāi”,意思是把合在一起的弄开,例如拆信、拆洗、拆卸、拆字。古诗词中如陆游《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一:“谁遣化工娱此老,幽花微拆绿苔滋。”“雨打酴夜未拆,一晴柳岸先飘雪。”(《雨晴游香山》)宋张“未暇拆封忙唤仆,先将安否问何如。”(《得家书》)

所以从字面意义来看,“拆”字更合适。若从绝句的格律来分析的话,我们应该来看一下“看”字的读音和意思。“看”可读“kàn ”,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察的意思。亦可读作“kān”,是守护、监视的意思。从格律层面进行分析,毋庸置疑,“看”是韵脚字,这里应该是平声,但是从诗意来看,结合第三句“藏何事”,这里应该是仄声。这里的“看”字应该是韵脚字,不可能是仄声,应该是平声,当读作“kān”,以此可推出此处当为“坼”字。但是,为什么众多的典籍都写作“拆”字,而不作“坼”字呢?这里到底该当何字?此处,我们先来将《未展芭蕉》进行整体分析,从整体诗意来把握用哪个字更加准确。对于此诗的分析,将遵从大多数典籍的记载用“拆”字。

《红楼梦》第十七回引用了“冷烛无烟绿蜡干”,宝玉写怡红院诗时也用了“绿蜡”这个词,而且其诗第一句“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就是截取钱《未展芭蕉》中一二句而成。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分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烛,是温馨光明的象征,开诗的“冷烛”二字却一反常态,完全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温暖意象,给整首诗定下了“凄幽”的基调。“无烟”则更是有悖常理,结合“冷烛”和“无烟”,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这“烛”没有点着,才会有所谓的“冷”和“无”。接下来的“绿蜡干”更是新奇。用一个“绿”字来形容“蜡”,更是增添了“冷”的程度。而后的“干”更是充满遐想,像一位战士,笔直地站在那里,时刻准备着冲出一切重围,像在漫长的黑夜中等待黎明的到来。

第二句“芳心犹卷怯春寒”中,“芳心”为什么会“犹卷”呢?原因在于“怯春寒”。就字面义而言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春天里由于气温太低致使花不能开放。但仔细玩味,就从整体的外在形象自然地过渡到思想领域,即诗人把焦点从“干”上转移到了“心”上。“芳心”一般代指“少女”的心,“少女”的心就像春天的花蕾,欲发而未发。这种将本体和喻体融为一体的方法达到了极好的效果。把“未展芭蕉”人格化,巧妙地暗喻未展芭蕉为芳心未展的少女,不仅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料峭春寒中的形态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和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第三句“一缄书札”从外形上形象地画出了包裹这颗“芳心”的“绿蜡干”的样子,像一本卷着的书,一层一层。在这一层一层中到底暗藏着什么内容?让人油然而生好奇之心,于是就发出“藏何事”的疑问。紧接着第四句,是谁充满了好奇心呢?是“东风”。“这里的“东风”扮演的是一个少年的形象,想要小心去读懂少女的“芳心”。“暗”字用得妙极,一个“暗”字证明了此诗用“拆”字更合适。“拆”字更体现出“少年”的小心翼翼,不想被少女发现的心理。而“坼”字饱含了力量,用在宏大场面的意境中更加合适。一个“暗”字,一个“拆”字使整首诗充满了人情味,也减少了“冷烛”“无烟”“绿蜡干”等冷色调的程度。末句的“会”字点明了芭蕉并非是故作矜持而不展,而是怯于春寒的缘故,等到东风一来,她便会顺乎自然地向人们坦露那颗纯洁的芳心。从“怯”到“会”,从卷到开,都和环境密切相关,“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一个‘暗’字又极为细腻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便极为有力地深化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这种从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到以缄封的书札设喻,清幽宜人的“未展芭蕉”完全成为一个美貌含情、芳心萌动却含而不露的少女。明夏寅《芭蕉美人》“试向芭蕉问春信,一缄芳札为谁开”与《未展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整体的四句诗来看,句句相连,逐渐树立了春天“未展芭蕉”的形象。诗中句首似出常理,而后三句又为我们做了补充,一切又尽在情理之中。诗人没有直接给我们交代出他的意图是在写芭蕉,也没有点明是在以芭蕉写少女形象,所以怎样去构图才能显示作者的本意确实不易。因此,弗如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游于“有我”和“无我”之间,用气象、感情、韵味来体现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也正是这种朦胧所产生的意境美和情思美成就了这首诗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雁.芳心犹卷怯春寒[J].阅江学刊,2011,(4).

[2]徐波,王永波.论古代文学中的芭蕉意象[J].阅江学刊,2011,(1).

[3]潘天宁,谢钧祥.全唐诗佳句精编[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4]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