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智慧型教师理论模式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智慧型教师理论模式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智慧型教师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自然也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素质等因素各有差异,智慧的生成也会因人而异,提出有效培养智慧型教师并在实践中运用的模式自然相当困难。因此笔者也仅仅试图从理论上对建构智慧型教师的模式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培养智慧人格为主体

智慧型教师其实是一种人格型教师。人格在英语中是“Personality”,被译为个性或人格。人格总是与人的外显行为和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人格来推断其精神面貌、思想等各方面的特质,并且它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因为人格的稳定性特征,所以人格的塑造和改革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里所指的人格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的人格是人人都有的,但我们却可以说某某人没有智慧人格。而我们要以培养教师的智慧人格为主体。既然谈到智慧人格,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去建立智慧人格。笔者认为,智慧人格的建立主要有外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是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建设,后者是人的内在的价值观、信念等的建构。或者说的更明确些,智慧人格是由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外在表现――机智,及内在状态――智慧组合而成。

在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人格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比对学生单纯说教的作用更大。第斯多惠曾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要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对教师而言,智慧人格的培养是教师自身价值提升的标志;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智慧人格又是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中介,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工具性是第一性的;对教师自身来说,价值性却是根本的。因此,教师在培养自身的智慧人格时,一方面要注重把自身的智慧推向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1];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工具价值,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机智如果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不能感化、触动学生,那么他的智慧人格就只是盲目的、随意的。

教师智慧人格的培养应带有很强的自觉性。新时代的教师应把智慧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拥有了智慧,教师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幸福的生活,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师生关系,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事件,才能适应新时代和信息社会的要求。

二、反思内省是基础

智慧是一种内在性品质和思维。要具备这种品质,反思内省是积淀智慧的基础。什么是反思呢?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指对心灵运做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2]也就是说,反思是以思维活动过程为研究的对象。杜威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并进一步把反思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3]范梅南认为“反思含有对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选择和做出抉择的意味”。[4]加德纳认为,人类是唯一一种能拥有自我意识,能审视自己,从反思中学到东西的生物。自知―自省能力是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并与自己的内部世界保持联系的能力。[5]由此,我们可把反思看做是人们对其自身对他人的行动和思维的重新思考,以便寻找存在的问题、改进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成长中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对经验的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一个被称为优秀的教师,如果固守他的经验而不再寻求创新,那么他也只能是暂时的优秀,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教师,教师的成长应是一个不断反思超越现实的过程。经验对教师固然重要,但是如若教师不能从经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不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所学,那么经验就如同给学生头脑中灌输的知识一样对促进人的发展没有太大益处。通过反思,教师不仅要把改造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活动的目标,更要认识到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在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智慧。

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呢?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建立档案袋、行动研究五种反思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反思、内省,教师能够保持内在的心灵的和谐与平衡,获得理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变得更加理性时,才能自主地控制教学的过程,摆脱种种束缚,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从教学中获得活力与幸福感。

要培养反思意识,就要获得反思能力。根据加德纳的研究,教师反思能力具体包括: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发现自己,改变自我认识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能回答“我是谁?”的能力;能自己激发自我创造力,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能力;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的能力,等等。[6]既然反思能力可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项目,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但是,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杜威曾提出必须具备三种态度:开放的头脑、责任感、专心致志。当然,这只是从态度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具体到某一位教师、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能情况又有所不同。

反思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时常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因为新课改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理念,如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等。而长时间在传统观念支配下的教师,面对新课改多少显得有些不适应,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很难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能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差距,自觉地寻找改变的途径以适应新的形势。

以上所述都是从教师自身谈起的,虽然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仅靠教师自身的力量仿佛还稍显微弱,我们还需要外部的支持,如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导向、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指导、学校领导的治校方针等。

三、实践体验是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传播和学习前人的文化知识为中心,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实践能力的缺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危害,更不利于教师智慧的生成。而智慧其实是一种理性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对自身理性精神世界的把握。智慧既来源于实践,又是对实践的超越,它能推动实践向新的阶段发展。现实中,许多教师把教育教学看做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讲授、传递的过程,对自身的发展也倾向于从专业知识的丰富上考虑,而很少考虑教育智慧的问题,在构成教师智慧的各种素质当中,笔者认为教师尤其缺乏的是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既不能学习又不能传授,它需要的是实际生活的经验和特殊事物的知识”。[7]那么,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又有何区别呢?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来源于教学实践,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但拥有知识而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乃是缺乏实践智慧的表现。要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智慧就需要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教师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以及处理一切教育事件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关注的相关问题是:实践能力有哪些因素构成,应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增强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此主要借鉴张武升先生有关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观点。

1.交往能力。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它首先涉及到人与人的交往,因此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交往能力。而交往的首要工具是语言,语言是传递人的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渠道,一个讲求语言艺术的教师能改进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教学过程,教师的语言往往影响师生关系。如案例《课堂用语比较》:[8]

上课开始时――

甲教师说:“以前我们学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老师教你们100以内数的知识。”

乙老师这样说:“以前我们共同学习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100以内的数。”

上课提问时――

甲老师说:“谁来给我说一遍?”

乙老师这样说:“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使大家都明白?”

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题解方法时――

甲老师说:“这样算对。”

乙老师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遇到学生作业错误时――

甲老师说:“这道题我教了四遍了,你们的记性真差劲!重做。”

乙老师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会真正理解的。”

同学们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精神。

除了语言,教师还应具有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交往的范围较以往也更加广泛了。因此,实践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典型的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师师合作是促进教育整体功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2.设计能力。是指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的能力。任何实践活动都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条件与手段、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谋划好,才能使实践活动进行的顺利而有成效。[9]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活动时,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而拥有智慧、设计能力强的教师总能使自己的教学别具一格。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一般的常识性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实践教学经验中把握教学的规律,按照教学中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因素,使各要素协调运转。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问题,有些问题是教师可以预期的,而绝大多数却是偶发性的,教学情景随时都处于变化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时刻准备应对问题的心态。解决问题总要有策略,研究表明,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1)弄清问题,分析所包含的实质和因素。(2)探索思考,利用已有的和新发展的知识与方法,提出设想。(3)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总结评价。[10]教师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革新是本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先具备这种意识和精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培养教师的创造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慧型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智慧型教师在本质上就应具有创造力,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机智地处理教学问题、敏锐地把握教育时机。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而使教师过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呢?

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要具有创造力,就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渊博丰富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有效的知识量就越高、创造力越强。知识面越广,人的问题意识越强。提出问题是智慧的表现,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种创造。知识广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新颖,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创造性的体现。知识丰富,思维的空间、自由度也就越大,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越灵活。当然,知识不能广而杂,而要广而专,思考问题才会有深度。

当今时代知识发展日益综合化、一体化,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在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了合流。这样,教师就不能固守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使自身成为一位知识复合型人才。当然,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也要有侧重点,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下教师拥有的知识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知识的封闭性,很多教师因为教材多年没有发生变化,自身的知识也保持静止状态。这样的教师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打开知识的储藏库,接纳与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开放、动态与活力,时刻处于一种改造和更新的状态中。

其次,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善于线形思维,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其特点是求同、求佳。在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地遵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上课传授知识、下课要求学生练习,讲什么、问什么、答什么都有统一的规定,甚至往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持否定、批判态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指向多种可能的答案,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其特点是求异,在处理问题中寻求多种多样正确的途径。发散性思维能为创新提供多种可能的方法,是多方向、多角度的思维过程,它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这种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发现新事物、开拓新视野、建立新理论。此外就是东方人习惯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其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11]它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得出合理的结论。当然,这并不否认逻辑思维在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方式是,教师既要注重猜测、分析、判断等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要注重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必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最后,可以从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来分析。教师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在此主要谈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可划分为一些更小的类目,我们主要选择其中的三项:教学创新能力、教研能力、教育应变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可以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改造、组合、补充、修正等方面。教师对教材基于自身的理解,选择新的视角对教材重新认识,把这种新的认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使用新的方法。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改造、加工转化为自身的教学方法,把它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摸索而得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特点的教学理论,做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教师。

教研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12]教育研究是促进教师反思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教育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增强教研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写教学日志、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定期的教研活动等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仅可以自觉地培养控制教学的理性能力,增强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在面对教育中众多的意外情况,能够正确做出判断,灵活机智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说是智慧型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当然,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平时对教育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和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教师只有对自身所处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才可能恰当地应对教育问题,正确地组织教学以便使教学顺利和谐的开展。教学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课堂小插曲,并把它们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激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能利用教学中的意外来进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长期对教学问题的反思。

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发展道路上的全新理念,智慧是教师教育成功的灵魂。一个拥有智慧的教师不仅能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迈向智慧的榜样。它能打破现实中的种种束缚与枷锁,使教学释放生命的活力,还教学的本真面目。因此,我们还需对智慧型教师的培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注释:

[1]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0.

[2][3] 刘加霞,申继亮.中外教育反思内涵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1.

[5][6]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2.

[7] 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

[8] 刘洪涛,吕长岐.特级教师谈教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60.

[9][10] 张武升.实践能力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

[11] 程斯辉.创新型教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5.

[12]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5.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