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现代企业若要从中求的生存、发展,就必须对物资管理作进一步的改进、创新。加强物资管理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保证,是改善企业技术指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我近几年的工作,对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具体的改革创新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创新

Abstract: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lso need to improve i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modern enterprises to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we must makeinnovation on further improvement, material management.Strengthen material management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the guarantee, is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technical indicators have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best economic benefi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our work in recent years, current situation of material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市场经济异常活跃的今天,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已不能用“计划”、“配额”、“定量”等几个简单概念进行诠释, 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利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成为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基础。本文就针对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创新提出些许建议,仅供参考。

一.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物资管理机制、观念落后

物资管理在招标、采购、监督、管理、使用、消耗记录、分析等环节上都有严格的制度,但很多企业管理在管理制度上下的功夫少,责任制度不到位。许多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观念较为保守,没能与物流市场相同步、接轨,这些企业内部的高层领导、管理人员基于运营成本考虑,不愿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另付专项管理成本,而在自行独立管理物资的过程中,只片面的投入、计算了工程物资的实体成本,不仅难以保证工程物资的有效使用,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二)领导重视不够

领导是物资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实际物资管理工作中,项目的主管人员通常只是关注工程物资的供应情况,错误的认为只要不影响到各工程的施工进度即可,至于具体的计量、管理、监控等业务流程应该由项目的财务部门负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的高层领导、施工班组只单方面考虑了自身的业务需求,并要求物资管理部门严格依据相关的组织计划、进度计划,准时提供各个施工工序、生产岗位所需物资,倘若因供应中断而延误工期,一切责任由物资管理部门承担,使得物资管理人员将所有精力投放于项目的计划预算,宁可用传统、守旧、滞后的方法措施进行物资管理,也不愿去承担改革、创新物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风险、责任。

(三)管理手段落后

对于工程物资的管理,由于缺乏重视,国内多数施工企业通常只是投入了少量的人力成本,依然沿用着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主要针对整套账务、物资采购、仓储、控制,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具体的业务处理,管理重心局限于计划的执行、事后的核算,并未考虑物资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以至于各项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一些施工企业不仅没能及时更新升级、改造更换相关的配套设施,同时在物资的计量方法、手段上也很落后,甚至有部分企业是以估测、估计的方式统计大批量物资,从而难以保证各项数据、信息以及物资计划的准确性、真实性,最终将损害到项目的整体效益,不利于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四)物资管理人员匮乏、素质低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资管理在岗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显得片面、单一,无法接受新的理念、技术、方法,甚至连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都难以执行,更无法利用各种现代化渠道、多媒体手段来获取物资信息,难以发挥物资管理的应有作用。并且有的项目物资管理人员无证上岗,甚至不乏非专业人员担任物资主管,容易造成对成本控制力差,对储备情况不够了解等问题,影响物资人员建设和物资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创新

(一)加强领导重视,完善物资管理制度

领导的重视在物资管理上注重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物资管理制度,使整个物资流程都有制度可循,物资主管部门要加大现场业务指导,加强信息沟通,把物资设备的公开招标采购工作落到实处;大堆料收方可以采用两人共同验收,超方量事后追溯问责等制度,对小料可以采用常用料价格多家比较、价格信息备案等方式来控制;对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使用、保养、维修可责任到人,实行单机单卡核算,定期评估,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切实保证机械的寿命及使用效率;对周转材料的维护保养可坚持“谁使用、谁保养维修”的办法,确保周转次数。

(二)物流技术信息化

在采购、管理工程物资的过程中逐步采用电子计算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保障供应,压缩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使用监督,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建筑企业的物资不仅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也比较容易确定经营业务、生产项目的物资需求,一般是在项目的设计图纸落实后,就可基本列出具体的物资数量、种类、时间等,而通过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以计算机操作、管理软件的应用,实现了物资管理工作的程序化、信息化,能够大幅降低工程物资的运输费用、库存成本,有利于运营资金、生产材料的周转。此外,对于一些工程项目的物资管理,现代施工企业委托其所属区域以内(项目当地)的第三方物流加以实施,以保证各项监督、管控工作的专业性、有效性,能够节约、降低工程项目的间接费用。

(三)大力推进现代化人才建设

作为一项涉及多种专业知识、领域技巧的业务活动,物资管理工作对于在岗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有着一定的要求。对此,现代施工企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构建内部物资管理信息中心,通过加大招聘力度、提高薪资待遇、开展定期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塑造、培养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人才,同时综合利用物资管理系统、内部人才信息库,优化配制人力资源,从而实现物资管理专业化、程序化,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进一步加强监督、审计

为保证各项物资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施工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其廉政建设,通过制定并落实详细、明确的责任机制、奖惩机制,通过对各项业务活动、行为操作的监督、审计堵住企业经营成本漏洞和利润隐形流失。在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中,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物资采购的计划、方式、合同、验收、管理、结算付款、消耗等事项,而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则需要将业务重点放在物资数量、采购价格的准确性、真实性上,不再局限于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此外,施工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各个岗位均需要参与到对物资管理的监督中,对于存有疑惑、不清楚的事项内容,由物资管理部门向有关纪检监察部门提出报告。

(五)零库存管理模式的推广

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零库存”是企业物资储备管理的最优状态,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我国企业应该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它在企业中的普及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物资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同时对于企业的生产、财务、技术等多个反面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个赢利的项目一定是非常注重物资管理工作的,通过对物资的现代化管理及控制,节约物资管理费用,减少物资管理的浪费。对此,有关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翁雪英.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与管理[J].安徽建筑,2005,(06)

[2] 宋兴华. 创新供应物流模式 加强企业物资管理[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12) .

[3] 魏善平. 浅析企业内部的物资管理工作[J]. 科技资讯, 2011,(03) .

[4] 王菊元. 加强企业物资管理创新供应物流模式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11,(12) .

[5]王辉.新时期建筑企业物资工作创新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