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菲特创富的秘诀其实是捐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菲特创富的秘诀其实是捐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期的巴菲特在慈善捐赠上其实很吝啬。可是在2006年,他竟然在身体健朗的情况下,为公益事业一举捐出了惊人的370亿美元(他所有财富的 85%)。除了时机(自身正值盛年)和规模(有史以来世界之最)外,捐助的方式和动机也透着发人深省的魅力。

在“市场”的驱策下,绝大部分人都以追求钱财为标的物,也以钱财的多寡来评判竞争的成效。

寻找首富继续赚钱的理由

前后这几辈人,受到社会和经济的转型的压力和摩擦,总不免会向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些质疑。一位老知青朋友,下海成功后曾描述他当时的致富驱动力。由北京插队到陕北,他曾牧羊数年,在与当地的小羊倌沟通时受到了撼动。小羊倌说自己劳作辛勤是受着一种憧憬的指引:多放羊-多卖羊―多赚钱―娶媳妇―多生儿子。朋友问,儿子长大后又如何呢?回答是:再多多地牧羊和卖羊。我的朋友由是感叹,自己断不能如是,必须力求突破。如今的他,已拥有企业若干、房产多间,很多人在为他“牧羊”。然而,他又在替谁“牧羊”呢?

另有一则故事,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伯格的一个短篇,常常被收入文集(虽然不是伯格的原创)。说的是一位金融家备受业绩的逼迫,周末到海边透一口气时,遇到一个渔夫在晴空下睡懒觉。金融家感到不解,这不正是捕鱼的好时光吗?于是引发了一段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对金融家居高临下鄙视自己享受风和日丽的懒散,渔夫试图辩解,便故作好奇,请教金融家他努力拼搏的动机。在对话中发觉,金融家的模式也不过是:勤勉工作―职位提升―赚足够多的钱―购置房子车子―再努力工作求进步―赚更多的钱―购置游艇,逻辑似乎很圆满。可是渔夫接着问,买了游艇要干什么?金融家嘿嘿不答。绕了一大圈,不就是要享受和风丽日吗?和牧羊―生子―牧羊同样,似有殊途同归之趣。

市场化的强劲推动,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席卷而去,加入“竞富”的大潮。出色的、灵活的、或运气好的先行富了起来。然而富到一定程度,就不免像小羊倌生了儿子,金融家买了游艇之后,不得不面对相似的问题。即使没有特蕾莎修女的德行,我想,一个人也总得回答这类问题。现成的答案有的是,生儿子还怕多吗?游艇之外阁下怕没地方花钱不成?各种渠道以最精美的图像、文字、音响,轰炸式地宣导人们,奢侈是如何的荣光,亿元豪宅、犬马名模,无不令人振奋,催人冲锋不止,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来质询有钱或赚钱的合理性么?

叔本华或克尔加特等不早就告诫过,别做在赤炭铺就的跑道上奔跑停不下来的光脚汉吗?人们大可以说,这些哲人怪诞而不食人间烟火,难以与时俱进。可是,赚取或保卫钱财并非没有成本,投入往往过于高昂,殚精竭虑再多赚一块钱是否还划得来?或迟或早,无论是为了追求快乐还是为了支配他人(或其劳作),我们和富翁、渔夫一样,都得寻找赚钱和花钱的意义,及其限度在哪里。

巴菲特尤其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巴菲特出身小康,自认为天生善于理财,运气又好,得以一路赚来,积聚了756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这个数额超过了联合国不少成员的整体国力,在全球排名仅次于盖茨先生。巴菲特不但是世界首富之列中唯一完全靠金融投资发了财的人,据说还是首富之中唯一仍然朝夕操劳不息,孜孜赚钱不止的人,以他自己的话,是“乐此不疲”。反过来看,他的消费却很简陋,同一袭西服穿十几年,同一幢房子一住三十几年,买钟爱的可乐饮料时还不忘用折扣券买大箱的;他又明言把财富传给子女是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财富理念。

当一个人在为稻粱谋、为生计奔波、为子女学费筹划的阶段,赚钱本身的正当性就已然非常充分,并不需要依附在额外的目标上面。然而,聚集到了一定程度,财富就变得越来越重大,不是个人消费所能承担得了的,需要有更高远的目标来支撑,而实现这类目标的效率也需要以正当目标是否达成来衡量和检验。巴菲特经常讲的:“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干得再好也是不值得的。”也应该包括这层涵义。可惜的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有效率的往往未必能够产生正当的效果。

聚集财富,却不为儿孙“牧羊”

聚集财富的意义和社会效应是一个大课题,连专著都未必说得令人信服?我们这里要指明不过是,巴菲特确有值得敬仰的高卓之处。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笔者以为,巴菲特庶几可及矣。

和@有余财的一般富人不一样,巴菲特打开始就表示他不会为儿孙“牧羊”,不考虑把财富留给子女,这得到了他夫人的完全赞同。巴菲特夫妇的理由是,遗产会使下一辈失去生活的热忱、做事的成就感,甚至丧失自尊和毅力而堕落。他们宣称,巨额遗产是一种“”的错误,和自己的财富观念背道而驰。历史上看,富家子因骤富而淫逸而颓靡而沦丧可能已是通例:白得的巨额遗产过于沉重,子孙们往往难以承受。后裔虽说是基因相传,却未必有创业者的精力、毅力、智力,更不要说致富的激情、意愿、牺牲精神了。继承了没能力守住的庞大遗产,反而会陷儿孙于危险的境地。对于富家子女,常人可以享有的亲情、友情、爱情,在财富的诱惑和异化之下,都变得渺不可及了;更加险恶的是,受着觊觑财富的各路人马的环伺,平庸的子孙如同离开母鲸的幼鲸那样,游于群鲨之间,成为彼等丰盛的午餐,遭人算计、诱惑的机会反而陡增!因此不难理解,据《财富》杂志的访调,担心子女能否保有健全的心智与平和生活的美国富翁所占的比例高得出奇。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经济现象及其永恒的冲突在于,世上之资源有限,吾人之欲念无涯。所以怎样有效率的生产,让更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欲望,更具体一点说,让我花更少的钱来满足我更昂贵的欲念,于是成了“经济科学”致力要解决的难题,这委实是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角逐。究其根本,财富的征逐超出了一定的界限后,就不再是为了消费和对物的支配,而是同球赛或者权力的角逐一样,是人际之间的相互克服,藉此表达我比他人优越。在这个层面,个人的消费已不再是巨富们追逐的动力,钱在这里不过是一种指标一种筹码而已。

智慧、精力和品格 缺一不可

在巴菲特2006宣布的巨额捐款中,310亿是捐给盖茨伉俪基金的。盖茨夫妻通过他们的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简称 BMGF)对公益事业做了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投入,自1994年成立到2006年,盖茨夫妻向BMGF捐出了260亿美元;11年来已经用出80亿。目标用款将用于:1.传染疾病,主要为症疾、肺结核、艾滋病毒的防治,并且集中用到非洲和亚洲的欠发达地区;2.美国城镇的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3.互联网在公立图书馆的应用;4.家乡华盛顿州的一些扶贫建设。BMGF仍有超过300亿的资产,得益于BMGF相当成功的组合投资。BMGF的投资组合分散广泛,唯独没有任何微软的股票。

巴菲特对BMGF的运作效果非常赞赏。有了他的捐助,BMGF在2006年用于上述目标公益事业的总额超过30亿美元。盖茨对巴菲特的慷慨大度表示衷心感谢后,信心满满地说:这些经费的使用效果将有增无减,向既定目标迈进的成效将为之扩大一倍。

巴菲特又是一个公认的知人高手。人们问他何能至此,他说当他直面正视一个人,就能看出此人是不是一位称职的经理人。巴菲特认为,寻求生意上的伙伴和企业经理的时候,“一定会看三个条件:智慧、精力和品格,但如果品格不具备的话,那么前两个条件越是出众,你的麻烦反而越大。”(本刊注:此言与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完全不谋而合。7月16日起,85岁的稻盛和夫将会再为《中外管理》考察团现身说法。)他在致股东的信中曾要求他委任的每位经理人,要能够以三个假定来经营企业:1.你拥有企业100%的权益;2.企业是你和你家人所拥有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财产;3.你至少在一百年里不能出售或者兼并它。言下之意,经营公司的人要能够同心同德,才能做到尽心尽力的服务,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巴菲特完全认同BMGF基金已经设定的目标,他相信盖茨夫妇对于他们管理的BMGF,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也许他早就想物色盖茨夫妇担任经理来运作自己的巨额捐赠,他之所以6月27日才作此决断,倾囊赞助BMGF,除了他的夫人过世的变故之外,还包括6月中旬w茨宣布他今后将逐渐把主要精力放在基金会的公益事业上,到2008年更将全身心投入基金会的公益活动,也很有关系。在投资实践中,巴菲特高度强调定力和耐心。他比喻说,棒球赛里超级打击手之所以卓越,是因为他们有出众的耐心等待到好球才挥棒击球。看来,他终于等到了由盖茨来击出“公益事业的全垒打”。

显而易见,上述捐助的目标都是为了增进一切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条件。巴菲特所认定它们的价值,符合他反哺社会的使命感,值得倾其资财加以促成。推进这些目标,等于扩展了印度裔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谓的“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capacity)。”有鉴于此,巴菲特特别在致盖茨夫妇的捐款函中强调,这些目标的收益人将不分种族、性别、信仰、地域,显示出他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和公义准则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