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贷慢转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贷慢转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商业银行的储备贷款项目与“限贷令”屡屡发生冲突时,信贷转型就成为商业银行必须冲破的一道关卡。

5月31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意见,要求商业银行控制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控制行业的信贷融资,被银行人士称为行业限贷的“第三板斧”。此前的“两板斧”则是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限制。

“这三个领域占据我行现有项目储备的60%以上,银行同业的平均水平也几近如此。”一名国有银行信贷业务负责人对《财经》记者透露,限贷之后,该银行正准备大力拓展储备其他领域的贷款源。银行“垒大户”、集中跟风放贷现象,在政策倒逼下步入调整通道。

“这种转折期迟早要到来。但不应该仅是结构上的简单变化,核心还在于创新产品和服务,转变经营理念和方式。”建设银行(601939.SH/000939.HK)一位高层人士表示。

“贷款集中”后遗症

“现在,我们的贷款储备都是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这些高波动行业的项目。”上述建设银行人士一语道破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作为“4万亿”刺激政策中响应最快、又最早停止冲锋的商业银行,建设银行认为自己对政策的领会切中要意。“今年的关键是控制风险、调整结构,我们已经察觉到政策调控会给银行贷款带来波动,新建项目不能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要大幅收缩、房地产贷款和其他大项目贷款都面临限制。”一言以蔽之:原有储备贷款项目的贷款都将受限。

在货币和监管当局人士看来,2009年天量信贷是银行在不受规模等约束下“自主经营”的结果。出于响应政策和贷款安全性考虑,以及商业银行一贯的“垒大户”情结,商业银行将贷款主要投向了上述高波动行业。

2009年至今,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成倍数增长,余额均超过7万亿元;水泥制造、炼焦、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也以近30%的增速扩张。

“新增贷款集中投向波动性高的行业,银行资产质量向下迁徙的压力很大。”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银行为了防止资产质量恶化并维护客户关系,仍会倾向于给现有项目提供贷款,除非实行特别控制措施,信贷供给黏性将推动银行继续扩张信贷。

在宏观调控与监管政策双剑齐出之下,商业银行已经停止了大量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审贷,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实行名单式管理。进入5月,严控产能过剩成为宏观调控又一焦点,淘汰指标需在三季度强制落实,其势更加紧迫。

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5月31日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银行把近期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作为加强银行审贷管理的重要参照依据,并合理上收产能过剩等领域的授信权限,对待扩大产能的融资应更为谨慎。对于违规发放的贷款,要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此外,商业银行需在6月30日前,对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信贷和融资情况进行一次“认真自查”,并报告给人民银行和银监会。

“商业银行里面‘挣钱靠通胀,保命听政策’。既然淘汰落后产能的命令下来了,银行执行起来会非常快。” 政策公布后,一名大型银行总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财经》记者直言。

项目储备推倒重来

“现在宏观调控是常态,银行的经营也需要有些弹性。”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一位分行负责人表示,大银行要改变“大鸡不吃小米”的思路,不能总走“三大一高”的老路子。所谓“三大一高”,指存贷款利差大、贷款只做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度高。这将埋下系统性风险隐忧。

“现在信贷规模控制得这么紧,原来储备10个项目,能投两个就不错了。” 一位南京银行(601009.SH)人士表示。

据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人士透露,早在今年3月他们就察觉到了宏观调控对信贷投放结构的影响,迅速决定将近2万亿元的项目储备推倒重来,要求研究团队和分行业务人员着力储备非限制领域的项目,譬如医疗、教育领域以及好的电力、高速公路等项目。

“现在的医疗、教育等领域,负债率已经不低,其他新兴的行业,信贷需求规模也有限。同时,政府又在控制新建项目的贷款,所以一下子可放贷的领域就缩小了很多。但是我们先行一步抢占市场,后知后觉者会更被动。” 上述人士表示。

拓展培养新的领域并非易事,目前的策略是抢占先机。“哪家银行转型转得比较快,就占了先机;哪家银行跟着别人跑,就迟早要倒闭。”

“这就是银行面临的经营转型的问题,这个转折期迟早必然要来的。” 建设银行高层人士表示,“但问题在于,我们一直做大项目,有些小企业找上门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不会做!”

此时,建设银行正在采取措施鼓励员工拓展民生领域、中小企业、涉农以及个人业务方面的项目。“我们还在拓展未来发展比较看好的领域,比如门头沟的棚户区改造等。”

抢跑之中,中小企业开始受到关注。据华夏银行(600015.SH)中部分行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该行现在的做法是集中研究透几个板块的中小企业,然后有针对性的提供贷款,“风险也是可控的”。

此外,工商银行等多位银行人士表示,现在依托大企业开发供应链融资,已经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领域。譬如依托汽车、钢铁企业,为其供货商和下游经销商提供贷款,主要通过监控应收账款、营业执照、封闭资金流等方式,提供无需抵质押担保的信用贷款。

“但要避免一个误区,信贷的调整和转向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领域。像宝钢集团、海螺水泥这些好客户,以及好的基础设施项目,还要继续做。但不能完全集中在过去的领域,要研究新的市场行业。”上述建设银行人士表示,现在这些研究和投放都还只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战略趋势。转向并非一时之功,乃是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的转变。今年的新增贷款中,传统领域贷款依旧会占据重要分量。

倒逼信贷转型

“银行只会做两个东西,要么发放固定资产贷款,要么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别的都不会干。其实企业的金融工具是多方面的。”一名国有银行风险控制部门负责人谈及银行业务转型,忍不住如此感叹。

缺乏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软肋。多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存贷差一直居高不下,商业银行依靠利差就可获得丰厚利润。银行缺少创新的动力,也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反过来又加重了银行对存贷差的依赖。

长期的同质化竞争,使商业银行在业务上高度雷同,争夺业务的有力武器就是降低价格或者提供额外服务。这种竞争模式,导致金融领域长期存在“垒大户”、降价营销等问题。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又使银行业务随政策调控大幅波动,并导致系统性风险。

此外,在为争夺优质客户而竞相授信时,银行往往忽视贷款用途和相关背景,一笔大额授信就提款了之,对贷款项目的背景和进度也无法了解,重贷轻管。而企业则可轻易将资金挪作他用,部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增加金融系统风险,也推高资产价格。

随着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力度,以及存款活期化趋势,银行短期资产与中长期负债的期限不匹配顽疾越发突出。今年前五个月,银行依旧热衷抢占规模。尽管资本金捉襟见肘,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等指标徘徊在监管红线,但银行仍通过票据融资等对资本消耗相对较少的手段圈地。人民银行数据显示,票据融资规模连续下降九个月之后。在今年4月触底反弹。银行人士预期,5月票据融资规模将继续上升。如果不调整信贷结构,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必然受限。

监管部门一直积极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转型。

今年一季度,银监会颁布完贷款新规,即《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从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四类贷款的特性入手,强调实贷实付,加强贷后管理,并提出基础的资金需求计算方法,要求商业银行分期按需付款,以保证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贷款新规另一重影响是减缓了贷款对存款的创造。去年9.59万亿元信贷无阻碍发放,贷款转存银行,推高存款余额也增加了13万亿元。据中国银行人士估算,贷款新规使企业每期提款减少,使创造的存款也下降了20%到30%。

这一措施被监管层人士看做银行经营理念和革新的机会:从微观层面倒逼银行加强贷款风险控制,从宏观层面则减少银行信贷投放节奏大幅波动。

不过,监管人士亦表示,受制于既有经营模式、激励机制,以及强势企业的要求,银行摆脱过去的轨道非常难,需要通过培训、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力推进。

尽管监管部门试图通过政策调整来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转型,但现实操作中,许多银行仍旧沉迷于原有信贷模式。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贷款新规实施至今,部分银行并未积极创新、寻找核心竞争力,而是采取了高息揽存、变相吸存等做法,试图延续既有模式。曾担任信贷规模腾挪之用的理财产品,也成为银行变相吸引客户存款的途径。商业银行的信贷转型知易行难。

“信贷结构调整是一直的口号,是个长期的过程。” 面对这种局面,一位地方银监局负责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