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立体化”数学课堂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立体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所谓数学教学的“立体化”就是既要有容量又有节奏还要有层次。

关键词:课的容量;课的节奏;课堂的构建

Abstract: the so-called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to take" is either has to capacity and rhythm will have layers.

Keywords: class capacity; The rhythm of the class; Classroo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关于课的容量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为什么同样的一堂课,有些老师上得内容充实、饱满,而有些老师则显得空虚、干瘪?在这里,课的容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容量不是一种简单的内容的堆积或压缩,也不是故意地提高难度、加快进度。所谓的容量,应当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能获得最多的东西(知识的和能力的);如能,课就有容量,如不能,则谈不上容量。

所谓大容量,(1)是指增加信息量。学生学习数学,获取知识,老师总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老生常谈,老师讲上句学生猜得出下句。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效果较差。这时引进新的信息(包括启发学生去引进)至关重要。新的信息应有时代性,或是热点,学生关注而新鲜。这样做,课堂与课外就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课便变得“立体”起来。(2)是强化思维量。上数学课,训练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师似乎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便组织了许多问题去问学生,以为这就在重视思维了。其实这并不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思维有其类型品质,只有将课堂提问与训练思维的品质、掌握思维的类型结合起来,课才能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例如点斜式方程的教学,书上的推导、表述是清楚的,结论是明确的,学生自己自学是可以掌握的。有的老师进而转入了对方程应用的巩固练习,成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思维量实在是太少了。其实如果把重点放在推导过程,过程中的问题设置关注:曲线(直线)是按某个规律运动的点的集合,点的运动规律可通过点的坐标的规律变化可由x与y的相关联系式来表示,以及如何寻找这个关系式,这几个问题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参与、经历,并获得体验,然后再进行练习巩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停留在一条线的蔓延、一个面的扩展上,而是变成了三维甚至多维的“立体”的了。(3)是重视学生思维的实践性。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群言堂”,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不应作佛坛讲经的智者,也不是展览会的讲解员。教师的思维,应当与40多名学生紧密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程度高中低的学生之间应当像电脑一样“联网”这样,课堂便会交织成无形的思想的网络。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与习的过程。学为习开路,习为学巩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不仅要重视“学得”,更应重视“习得”。学骑自行车道理懂得再多也没有用,还得靠“骑”,练习“骑”,就是一种“习得”。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习得”的训练放到足够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器官都发动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可以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课堂里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课,又焉能不是“立体”的呢?

上课,如果从以上三方面努力,课的容量就大了,课就不会淡而无味了。

二、关于课的节奏

如果说“容量”强调的是“空间”,那么“节奏”就是指的“时间”的推移。“立体”,总应该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只讲“容量”,仓库里东西堆得满满的,容量可谓大矣,但不是“仓库”。课的每一分钟如何推进,可以作为容量的内容如何在时间的传送带上和谐地存放并输送到学生的头脑,这就是课的节奏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节奏,本指音乐中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现常用来比喻均匀的规律的工作进程。课,应当做到“快节奏‘,慢条斯理、老牛拉货车的节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比过去要快得多。对于有些慢节奏的戏剧、电影。已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课同样如此。快节奏,首先要注意时效。每一项活动,要有时间上的要求或约定。要引导学生走小步,走快步,让学生在 获得知识、能力培养的道路上螺旋形上升。要改进传统的提问方式,用学生逐个连续回答、由指定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同学补充或作出评价,以及分小小组讨论然后推派代表回答等方式来代替原有的师生一对一问答的方式。要注意课的疏密、起伏,要有高潮。这样学生就能在既紧张又和谐的节奏中运行自己的思维、开启大脑的智慧,挖掘潜在的能量,并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快节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使课堂增加立体感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关于课的层次

在研究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时,课的层次也是一定要重视的。否则,立体化就不可能完全实现。

(一)首先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层次性。即如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认知要求、情感要求与技能技巧要求如何搭配有致。

(二)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有些需要学生掌握,有些需要学生理解,还有些稍稍了解一下即可。教学时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不至于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三)课堂提问也要注意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显示自己存在价值的机会,不要把提问看作是教师与少数尖子生之间的交流,而把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的关系是: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发展区”,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如二次函数学了后,学生对其单调性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复习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1)已知f(x)=x2-ax+2在(-∞,0)上单调递减,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学习了对数函数后进一步改函数f(x)=lg(x2-ax+2)又如何?(3)改已知函数f(x)=loga(x2-ax+2)又如何?第三问有一定深度,但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布置作业也应有层次性。要改变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而用“市场经济”来替代,如一部分尖子生可以免做,作业量设置上限和下限,而让一部分同学只做作业中规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便达到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能精选习题)。

(五)课外辅导,也得讲究层次性。课外辅导看似已超出了课堂教学,但它对于下一次课堂教学有保证作用。课外辅导,千万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混于一室。内容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炒冷饭”,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重点突出,抓住关键。

在群体教学中,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的差异性是无法改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非但不应去“抹平”或改变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他们“齐步走”,来个“一刀切”,而是应当通过合适的办法,使的这种差异性扩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突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让各类学生的差异性在群体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引导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你追我赶,以便使群体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课堂教学的层次性,目的就在于此。有了这一条,学生的发展也就会“立体化”而不是清一色、简单化、类型化了。

课堂教学的“立体化”,这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这是执教者教育观念、业务能力、进取精神的外现。有了前瞻性的观念,加上相应的业务功底,并辅之与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上出“立体化”的课来。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