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应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崇高的奋斗精神,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时代精英。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精神教育课。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要着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所以国家教委高教司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围绕人为中心,以人为指向和尺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泛指人对自然、人类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所以大学语文在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优秀传统的继承等方面,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的严峻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缺失。市场经济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信心和奉献精神。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只是以经济尺度为坐标,目光短浅而粗陋。
2、文化传统等民族精神的匮乏。如今更多的外国人在关注着悠久的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看不在眼里。
三、大学语文的教育特征
1、定位――人文关照。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更多的专家学者认同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大学生思维能力为基础,以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和研讨为渠道,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内涵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国家教委高教司已经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材――侧重经典。大学语文教材近几年的探索多种多样,琳琅满目,但教材总的不脱离课程定位。故基于此,大学语文选文以本国为主,国外为辅,重视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方面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出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想和审美价值。
3、课堂教学设计――综合多样。无论是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内教师指导学习、课外学生“开卷有益”;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语文、音乐、美术相关学科结合;还是从内容到形式,思想到手段革新,增加课程与生活及其它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等等都是兼顾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知识上、能力还是人文素养上,对学生有强有力的提升。
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校长和南京大学校长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读“大学语文”,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大学人文缺失的严重性。经过多年努力,专家学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学语文的教育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在爱国情怀的培养方面
爱国情怀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屈原、李白的故国情怀,辛弃疾、陆游等的诗词歌赋,通过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启发教育学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立足岗位,勇于奉献的坚定信念。
2、在高尚人格的健全方面
大学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环境,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人格操守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要阅读、思考、讨论,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的体验、感受,以此潜移默化的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也会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影响。所以大学语文亦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进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增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心理素质,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铸造宽容、大气的风度,树立多元文化理念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3、在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课不能单单是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大学语文也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而是由文学、哲学、科学、历史和艺术等组成,涉及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文化要素的复合体,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审美情趣的文化、文学课。大学语文的教学通过以史带文,以文述史,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进而通过以赏促读、读赏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位学者曾指出:“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传承的有修养的中国人”。通过这样一种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也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创造条件。
大学语文,在传承人类精神遗产,在弘扬人的基本人格和操守,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能够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种种挑战,兼顾人文教育和审美需求,一定能走出一条改革新路,培养出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杜时忠,《人文素质教育论》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3]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4]张绍红 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