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激疑释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激疑释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趣;释疑

思维活跃的产生,要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自己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引导激疑

教学中,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我不急于提出,而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或提供一些事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认识毫米之前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一些物体的长、宽、高。当学生测量橡皮、书本的厚度发现它们连1厘米都不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表示。这时有学生提出:是否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在揭示“毫米”这个单位后,又追问学生:你们还想了解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由于学生经历了前面的过程,自然想到了这样的问题:1毫米有多长?厘米和毫米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以上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和现有知识有联系、迫切需要解决,但又不能简单地去用现有知识去解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动释疑

动手操作是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体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拼成的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看教师拼、摆、听、讲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利用生活中的模型,直接进行教学

对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知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其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新课导入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必将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出长、宽、高,计算所准备的长方体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从而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撕去长方体盒上面的一面,提出问题:现在它有几个面?如何求它的表面积?通过观察交流,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无盖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此时我又抓住学生学习积极性正高涨的时刻,又出示了火柴盒图(抽开半个),提出问题:你能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所需的纸板面吗?学生再次踊跃投入到计算之中。整节课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高涨,轻松地解决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教是为了学”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把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放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能动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