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悔―怀疑―无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悔―怀疑―无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编选了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在“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中,刘亮程的这篇文章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上都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几篇的地方。笔者拟就此文的情感线索进行一番探究。

一、 追悔

文章第一段起始用这样的句子表述:“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显然,作者是以回忆的口吻开始追忆往事的,同样,在第二段、第三段的开头都以“我走的时候”这一句式起笔,强调了回顾追溯的情绪,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在离开村庄多年以后,再次站在已经变迁了的故土家园面前,眼前与昔日的对照,让他不禁回忆起当初离开时的种种情景。结果,这回忆里充满了深深的遗憾和后悔。作者在前三段的起始句中反复强调“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还不知道”“还不知道”,言下之意就是“我现在知道了并且如果那时候知道就好了”。作者追悔当初“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一个“想”字表明,并不是“它们”真的“没用处了”,作者又追悔那时“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回过头去”对“草”、“土墙”、“房子”说一句话,作者追悔自己当初离开时的一系列不知道、未在意、不留存的行为。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强烈的追悔情绪呢?因为“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因为“我”现在才知道“我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至此,作者明确指出,那些“院墙”、“树”、“圈棚”、“炉灶”、“草”、“房子”都是可以证明自己曾经生活的证据,然而,在意识到需要这些证据来证明自己曾经的生活时,它们却因自己的疏忽而不存在了,这怎不令人懊悔叹息呢?

二、 怀疑

面对作者的追悔,我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呢?作者这样回答:因为“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接下来作者连用七个问句对过往生活的许多情景提出了怀疑,反复地,不停地追问“真的?”“真的?”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作者陷入对过往生活是否存在的深深怀疑中。这疑惑正是产生于一个人对曾经生活的执着追忆,普遍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往往我们越是努力回忆曾经的生活片段,就越容易对它产生疑虑,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过。在第五段、第六段,作者把这种怀疑推向极致,三个反问句似乎肯定了过往生活存在的虚幻性,肯定了“这一切,是一场一场的梦”。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实经历存在过的生活说成是“梦”呢?原来,即使有过去的人、物、事来证实以往的生活,“一个人的内心生存谁又能见证”?这样看来,文章从一开始对通过实物明证过往生活的企盼已转变为对过往内心生存见证的更高要求,可惜,内心的生存怎么能通过实物来证明?实物不能证明,“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场的梦?”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一连串怀疑追问的句式把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从希望物质的明证提升到要求精神见证的高度。

三、 无奈

既然“内心的生存”即便有实实在在的物也不能见证,那又何必去寻觅去追悔呢?至此,作者的叙述落到了现实之上。“我”回到曾经的村庄,发现它已变成另一个样子,而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我”知道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我”清楚土墙最终会回到土里,“我”知道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些“知道”表明“我”不是不明白时间的流逝,岁月的侵蚀会改变村庄的容颜,会让一切面目全非,逐渐消失,也就是说,“我”知道这些过往生活的证据终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一切物质的明证必定随时间流逝而消亡,这是宇宙变化亘古不变的道理。这一认识,是多么让人无奈。

文章接着这样写道:“我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灭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可以看到,这里无论答“是”或“否”,都不是符合事情真实的答案,因为,过往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大红公鸡会死去,黑狗也会被掩埋,而夕阳却依旧照耀,而过去时光里的“我”以及诸多复杂的情感对今天的生活可以有意义,也可以毫无意义。其实“我”知道过往会否归于沉寂,会否变得毫无意义,不在于它们是否留存在现实里,而在于它们会否长久地留存在现在的“我”的记忆中,只有它们成为“我”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时,它们才不会沉寂,才会有意义。显然,文中“证据”、“村庄”、“家园”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意识的。

但是,一个人内心对过往记忆的全部力量又更多来自于现实物质存在的证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矛盾,物质痕迹留存的意义需要记忆、情感的证明,而记忆、情感的存在的依据又需要物质痕迹的实证,在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作者陷入了无奈,感到了茫然。所以,作者说“当家园费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里的“家园”不仅指物质层面的“村庄”所代指的诸多物什,更指向精神层面上一个人对家园的依恋之情,当支撑人的灵魂的精神家园废失了,人就只能在“虚无”中,做一个无“家”的精神流浪儿了。

(南通市海安县实验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