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将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融合,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导策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手工制作

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要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遵循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导策略和教学素材,提供幼儿宽阔的探索空间,提高幼儿的探索意识,进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一、改变手工制作活动的思路

当前,传统手工制作的制作思路相对简单,未能深入涉及科学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思路,探索物体的具体性能,进而引导幼儿发现这种性能的原理或者原因,开展科学设计,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充分融合。例如,在不倒翁的制作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对不倒翁的外观进行详尽的观察,在对其外形特征具有一定的认知后,进而探究它不倒的具体原因。教师要鼓励幼儿扩宽思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进行验证,如果不能找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幼儿就做不出真正的不倒翁。在不倒翁具体制作中,教师还要适当加入一些探索环节,例如,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固定重物放置的位置和方法,并且不断对设计进行科学调整,进而在制作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

二、挖掘手工制作中的科学教育价值

(一)将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有机结合

任何物体的造型都是对现实客体的综合以及分析,其中涉及明暗分布、空间配置以及物体结构等规律和特点。例如,制作不倒翁,幼儿就需要弄清复合体结构的相关知识,并且分析其各部分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以及比例等。既有对不倒翁形态的综合与分析,使其造型优美;同时还要对不倒翁的科学规律进行综合与分析,使其具备不倒翁的特性。在制作中完成对物体的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可以实现幼儿的推理、感知、理智以及知觉的完美结合。

(二)科学设计和探究手工制作的过程

对幼儿手工制作过程进行O计和探究,主要包括设计制作的目的和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科学分组,开展作品评价、反思、总结以及交流,其中,幼儿的自评是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评价是帮助幼儿反思制作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幼儿可以回顾自己的手工制作全过程,综合考虑资源以及技能的有效利用。虽然幼儿受到年龄限制,尚不具备主动反思的能力,但是教师要给予幼儿科学的指导,帮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交流和反思,进而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加强对手工制作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三)科学开展小组合作制作

如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画草图是重要环节,幼儿将脑中的思路画在纸上,实现思维的客观化以及外在化转变,让制作变得更具有操作性。草图绘制就是幼儿自身想法的体现,通过草图幼儿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草图可以为不倒翁的制作提供提示线索和背景因素,充分表达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手工制作中,教师要对幼儿科学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制作,并且引导幼儿以草图的形式将自己的设计与构思展示给小组成员,组内开展讨论,提高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三、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条件

教师要深度挖掘手工制作的现实价值,真正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师要耐心、积极地引导幼儿,提供给幼儿更大的探索空间,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设计,不能用统一的规范要求以及限制幼儿。

(一)合理选择制作素材

例如,传统的“纸工老虎”,幼儿只需要按照规定好的虚线以及实线进行剪裁和对折就好,这种手工活动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制作素材。例如“建造房屋”,需要幼儿自己收集各种资料,进而画出草图、开展小组合作,分别扮演粉刷匠、水泥工、木工、水电工以及设计师等角色,考虑如何设计门窗、房顶的结构以及如何开展制作等多方面内容。

(二)充分挖掘素材功能

幼儿园课程通常划分为健康、语言、艺术、社会以及科学等几个领域,教师在组织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中,要注重各个领域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幼儿教育的根本意义。例如,在不倒翁制作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制作素材的教育功能,实现幼儿经验以及能力的全面提高,将制作过程变为幼儿建构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创造的美和探究规律的乐趣。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充分融合,可以培养幼儿创造美、感受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情感认知,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探究意识以及发现能力。科学与艺术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实现两者的统一与融合,对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开莲.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幼儿手工制作活动双重价值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9).

[2]冯晓霞.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