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刘三姐的故乡呼吸歌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刘三姐的故乡呼吸歌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西是山歌的海洋,在刘三姐故乡宜州甚至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山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刘三姐》风靡一时,观众通过刘三姐认识了广西山水,并喜欢上了壮家山歌。像所有精典老歌一样,《刘三姐》的歌穿越时空隧道,在新千年依然唱响大江南北。那个叫斯琴格日勒的女孩儿,以她辽阔的歌声重新诠释了《刘三姐》的山歌,带点野性。

寻觅歌仙踪迹

沿下枧河寻到刘三姐公园,绕过一片翠竹密林,被神话了的鲤鱼石静静地在水面露出半个身子,几条大大小小的画舫泊在岸边,绝壁上白色箭头指示着刘三姐挑柴过用的扁担斜插着,远远的,的确有根形似扁担的木段。据说本来是根完整的扁担,1946年被宜山县警察大队长开枪打断。相传不久前有人在崖上采药时又发现一根扁担。难道歌仙在天有灵,还是她故乡的亲人以此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下枧河畔的对歌台、鲤鱼石,山岩上的白手巾、扁担这些印着刘三姐踪迹的景物,永远温婉动情地向每一位游客讲述着流传了千百年的刘三姐的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踏上了开往流河寨的游轮。极目远眺,雄峙的奇峰、柔美碧绿的河水相依相伴着一往无前,

经营这条游轮的壮族女孩红梅长得有几分像印度姑娘,皮肤黝黑,眼睛很传情。后来才知道她的山歌唱得好,是地道的宜州歌王。在甲板上,我请她为我们唱一首山歌,温婉悠长的歌声至今还回荡在耳边,率真而辽远。

原来宜州每年都要举行山歌擂台赛,歌手比赛时双方既有歌手又有歌师,不光能唱,歌词还要编得又快又好。谁能最终技压群芳,谁就是擂主,被授予歌王。

弃舟登岸,三杯迎客酒下肚,一船人成了流河寨最尊贵的客人。刘三姐、阿牛哥、莫怀仁的茅草房错落点缀在浓荫间。刘三姐茅屋前的巴蕉树和龙眼树格外茂盛,是当年阿牛哥和刘三姐的定情树,因为巴蕉树从头到底一条心,龙眼树的生命力特别旺盛,枝叶繁茂的巴蕉龙眼树见证了刘三姐阿牛哥千年不老的爱情。

流河寨是电视剧《刘三姐》拍摄时的外景地,现在被开发作为旅游景点。歌舞表演是寨子里最寮で榈慕谀浚运气好的话,男游客可以客串新郎背新娘过五关斩六将进入“洞房”。我自然没那么好运,只能心里痒痒的看着别人乐在其中。

夜幕下闻歌起舞

如果不曾在星空下跟宜州人一起纵情歌舞,便不算到过宜州。夜晚,寂静一天的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彩灯闪烁、人头攒动,半山腰上的刘三姐庙依稀可见,一对大叶榕和小叶榕相拥而抱成鸳鸯树,直径足有2米多,年逾过百。宜州的一木一石都沾着刘三姐的仙气,传颂着天上人间的美好爱情。

我们赶到时,广场上早已是歌舞的海洋,几十对舞者在快三、慢四、伦巴、恰恰的舞曲中翩翩起舞,我们终于忍不住挤进舞场,和着音乐自由伸展肢体。很多年没有这种畅快淋漓享受音乐、随着音乐起舞的感觉,是一次全身心的投入。

大汗淋漓从场上下来,同伴坚持要去城南广场听山歌。早就听说宜州的歌圩热闹非常,是地道原汁原味的自发山歌擂台。明白如话的比兴歌词无所不包,从叙事长歌到生活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入歌。歌师即兴编歌词,机智、诙谐的词句常博得听众拍手叫好,歌者永远委婉悠长。

城南广场果真是另一个世界,三五成群的歌者席地而坐,有不少像我一样远道而来的围观者,在人群里东撞西冲,生怕错过精彩十分,丝丝袅袅的歌声透过人群飘向夜空。后来我才知道三五成群的歌者仅仅是对歌的初级阶段。绕场一周,发现广场一隅里外三层围着满满的人,还不断有人往里挤。我往里挤了挤才看清真正对歌的是三男三女,五十岁上下,我伸长耳朵极力想听清一词半句,可最终一句也没听懂。原来他们用的是壮话,难怪!也许是上了年纪,无论是发问还是作答,歌者并不流于急躁,声调平缓悠长,却别有韵味。唱到精彩处,不时博得满场爆笑、喝彩。这些平时还要为生计操劳的歌者,在山歌的世界里找寻着自已的快乐。就象宜州人自已说的:“不唱歌就没法活。”

歌王谢庆良

见到歌王那一刻我竟以为自已的视觉出了问题。泛着青苗的稻田里,歌王挥动着镰刀,草帽下一张晒得黝黑的脸上写满憨厚朴实。见到我们,歌王把镰刀递给妻子,直起身子唱道:“正二三月犁田地,四五六月割田基;一来可以防老鼠,二来可以防虫吃。”简简单单几句词,把我们看不明白的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见我们是场面里来的客人,歌王又来了一段:“昨夜梦见树开花,今天贵客到我家;走到田埂来看我,我唱山歌感谢她。”田野上,歌王的歌声极富穿透力,悠悠余音像是从稻田上飘过。

同伴拿起镰刀也想试试身手,歌王妻子连忙制止:“城里人干不了这个的,走!回家去。”然后,大家帮着清理田埂边割下的青草,没多大会儿,夫妻俩人各挑一担草上路了。

满满一担草几乎遮盖歌王瘦小的身影,而我一溜小跑跟在他身后。跨过田埂歌王回头对我唱道:“天上星星爱明月,宜州爱伴山歌节。古有歌仙刘三姐,今诞歌王刘三爷。”一行人不禁哈哈大笑,为他的幽默和掩饰不住的自信。这些平时看上去举止多少有些粗俗的乡野人物,却原来还有这般雅致的情趣,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以歌声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祈盼。

跨进门槛,一辆拖拉机停在门洞里,院子不大但很整洁,丝瓜秧爬上墙头,开着艳艳的黄花。门没锁,堂屋地上满满一簸箕的蚕宝宝啃着桑叶。宜州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蚕丝是农家换取零花钱的主要来源,孩子上学、添置衣物、买个零嘴都指望蚕丝换钱了。

歌王从柜子里翻出一包茶叶,说是开会带回来的,平时舍不得吃,来了客人才泡一壶。然后又叫儿媳妇到地里砍了几棵玉米,煮了满满一盆端上来。早就听说宜州出产一种糯玉米,个头不大,白中泛黄,咬一口糯糯的。我一连吃了三个又喝了一碗玉米碴粥。夏季,宜州家家户户都煮玉米碴粥就“酸”吃。所谓“酸”就是将蒜、姜、青辣椒、西红柿捣碎拌上盐。是宜州男女老幼的至爱。

我们要求歌王穿演出服,“就是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演出时穿的那套。”他从里间取出一个塑料袋,抖开一件黄艳艳的镶了花边的民族服穿上,又将一顶皇冠小心地戴上头顶。顿时,这个农家小屋灿然生辉成一个舞台,而刚才那个还在割草的农家汉子已是舞台的主宰。我们举起相机一连按了几次快门,镱头里,他的每一道笑褶都写着自豪和开心。

歌王告诉我们从8岁就开始跟大人学唱山歌。“那时候每天起早贪黑,哪里有歌圩就跟着去哪里,农活还不能耽误。”回忆往事,歌王脸上不免流露出艰辛之感,“走街串巷时间长了脚底起泡、嗓子唱哑是常事。”说完歌王笑笑,除了辛苦,留在记忆里更多还是作为一名乡村歌手的自豪和快乐。

宜州人在婚丧嫁娶、三月三、四月八、中秋节、正月十五都要唱山歌,有时甚至几天几夜唱不停。歌王还告诉我们有些村干部办不了的事,唱支山歌就解决了。“就说计划生育吧,是我们这里最难落实的事情。村干部做了多少工作都不见效,结果一支山歌就把工作做通了。”说着给我们唱道:“现在结扎用科学,手术完了照欢乐;好比汽车换油管,照样启动照爬坡。”他用的是桂柳话,听来押韵而诙谐。看来山歌的魅力的确深入人心,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就把党的政策贯彻落实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