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分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44-03

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使各行业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应分为两大块: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主要包括Word文档编排、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应用、Web信息检索与应用等核心能力。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种须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结合已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使用计算机技术较好辅助完成其专业项目的能力。二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并在工作中不可或缺。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要求,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当前计算机教学起点较难适应。目前已有部分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已按国家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且由于计算机和网络已比较普及,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但是,在部分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较少或不开计算机课程,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仍旧比较缺乏。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起点较低,基础差的学生容易接受,但已经有基础的学生难免产生厌学心理,最后导致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教学偏重于应试教育,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目前学生须通过一级等级考试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是以获得一级证为学习目的,而教师在过级的压力下,为了提高过级率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各种一级考试题目的训练。由于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能力的缺失。

第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要求的提高,与教学学时数矛盾较大。现阶段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基本满足了行业办公的一般要求。但能力培养要求却由于各种模块在各行业工作领域应用深度和广度而不断地在提高。但由于教学学时有限而影响了内容拓展。

第四,教学环境不能较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讲究“精讲多练”。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影响,目前有近一半的学时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只能观看教师演示,不能亲自操作,所学内容无法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加强。等到学生能上机时间的时候,又因两次上课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容易造成遗忘,教学效果较差。

第五,高职学生欠缺学习主动性。部分高职学生欠缺学习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为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而能主动去完成相关练习的学生较少。

二、改革策略

当前,应深刻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决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为此,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示精神,以及以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利用计算思维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以更好服务于社会为宗旨,以面向应用为原则,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方法,开展教学改革。

一是发放调查表、面谈交流,调查各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情况。二是对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侧重分布汇总表”。根据面谈交流结果,研究各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情况的区分度与侧重点。三是以课改小组为单位,到对应的专业教研室或校外相关企业进行调研,面向各个行业大类收集案例,建立原始案例库。四是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整理,对重要或关键案例进行知识点与能力分析,并将结果填写在“案例分析表”。五是根据所收集的案例及与面谈交流结果,对该分类的各应用模块所对应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与目标进行分析。六是面向新生发放“学情调查表”及开展基础测试,以便了解学生基础,用于分析课程教学起点与探索如何开展分层教学。

(一)制定课程标准

充分调研,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制定能“按需定制、因材施教”的课程标准。首先,对学院各专业开展针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情况的调研,划分大类了解其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要求及区分情况,并依此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其次,做好新生学情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基础,调整教学起点,因材施教。本课程依次由Windows系统安装与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实用软件与微机组装、网络组建与Web信息网络应用、一级备考等8个模块组成。由于采用分类教学课程标准,各模块所分配教学学时也因此不同。

(二)确定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

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Word文档编排、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维护与软件应用、Web信息检索等核心内容组成。教学组织模块化,采用逐步由满足基本需求到高级需求层次递进式、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能够突出强调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际应用问题的意图,通过案例训练和提高能力,让学生自己充分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获得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程分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48学时,重点掌握操作系统基本应用、Word文档编排、Excel数据处理;第二学期48学时,重点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维护、Web信息检索。第二学期后期用30学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巩固与加强,同时进行等级考试一级备考。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1.综合应用四阶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四阶段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结四个阶段的程序化技能训练方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学生分配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任务或是事务问题相结合,以此调动学生以探索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按照教学知识点前后递进、先后关系,而是围绕案例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将学生从教学场景切换到生活或职业情境,学生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就会自我提问:“我应该如何解决?”面对问题时会自觉产生解决方案,激活学生思路,当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并与他人经验或者教训进行对比,得出更好的解决策略。

四阶段教学法适合于新课引入技能点单一的案例教学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后,利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对综合案例进行教学,训练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2.创设仿真职业情境。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日常事务问题、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如何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建立在真实的案例基础上,对案例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后创设情境形成完整的任务。任务分为“小事务”、“大项目”。所谓“小事务”是选用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但依旧以简单事务的方式呈现。“大项目”属综合型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结构呈网状型,学生在已有的技能基础上,主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完成任务。情境任务的设计是以满足课标为根本,以更好实现课标中所要求的能力目标为主要目的,紧扣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能力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得。例如“大学生毕业论文”、“项目标书”等复杂文档属综合性案例,将Word所要掌握的文字和段落格式设置、样式和目录、分节、题注等关键知识点都一一包含,学生若能较好完成该案例基本上已达成Word综合应用的目标。

(四)完善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而以机试考核方式为主,单元综合测试与期末考试以具体案例任务作为考核内容,不限制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只观测任务结果。创新设计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课后主动完成相关综合项目或是参加比赛获奖后获得分数。同时,开发机考系统,提高考核效率与客观性。考核成绩比例见表1。

(五)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将授课环境全部调整至机房,课余时间开放机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所获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均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以实践教学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讲理论+机房讲操作”的模式,教学效果并不佳,而应改变为“学做合一”式的全机房授课模式。在当前的各个教学模块中基本上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软件应用,即使是系统组成与结构、网络基础知识,若在机房授课配合相关的实物,用电子教室软件+摄像头的方式展示呈现,也比在多媒体教室更加直观清晰。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时,安排4节课连上,即2节多媒体2节上机,效果能较以往也能有所改进。

(六)调整教材内容

教材按8个教学模块分章节,知识点在包含一级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新课标进行扩充。教材内容要体现“理实一体”。以案例作为主线,讲解知识点,训练能力。以整理后的案例作为教材素材。所选择的案例要体现出新课标的知识点,能达到所要求的能力结构和目标。其次,教师授课时,仅以教材作为参考,实际授课与训练内容以及提供给学生的学材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七)课程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1.建立教学案例库。按行业划分大类进行案例收集,在大类中再按照知识点和能力结构,“由浅入深”地对案例划分能力等级,强调实用性且能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分建两个大库:一是原始案例库,二是教学用例库。原始案例库以行业要求为标准进行收集,将各类案例收集后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该案例的能力等级。各个案例的能力等级是指根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结构范围、完成难易度等确定其能力级别,以最高级别为3级。一级能力:案例较为简单,属专题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二级能力:属综合启发性案例,所涉及知识点完整且成网状型分布,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知识点,巧妙解决相关事务问题;三级能力:结合专业知识,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完成一个复杂的专业问题,属专业性案例。因此可大致区分为一级为专题型案例,二级为综合性案例,三级为专业型案例。教学用例库的建立是需要对原始案例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后建成。根据职业情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为主线,引出各个教学环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分为“小事务”和“大项目”两种类型。经过选择、加工和设计后的案例须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精练性、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等特点,方可用为教学用例。通过此次课改,将所有资源进行重新收集、归纳与整理形成案例库并上传至课程网站,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建立教学视频库。由于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为了使实验步骤更加清晰直观,为一些关键用例进行屏录,建立教学视频库,供学生课后复习与练习。

3.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课程网站,将案例库、习题库、视频库、实验指导、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教学资源上网,扩大教学空间。

(八)开展教学竞赛

组织全校新生参加“中英文录入比赛”,“办公软件应用大赛”,以赛促学。“中英文录入比赛”在第一学期举办,“办公软件应用大赛”在第二学期后期举办。此类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也是对学生一些关键能力的一次阶段性考核。学生的比赛结果可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这些关键能力的掌握水平,学生的比赛成绩可计入课程考核创新设计部分。

【参考文献】

[1]向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耿雪春,申红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