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20年(1989―2008)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学界对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的形成因素、功能、开发模式、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影视旅游研究成果基本上处于初级描述状态,大量文献是一般性“影响研究”,深层次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方法上,定性研究明显多于定量研究。本文认为,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影视旅游发展方式和趋势将呈现多元化特征,内容营造和游客参与将凸显主题性和动态性,影视旅游的功能价值将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我国影视旅游研究应该在学术关照上提升水平,今后更应该注重影视旅游与影视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影视旅游发展对吸引游客之间关联度及影视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成果对影视旅游研究脉络的把握和推动影视旅游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影视旅游;国内外;综述;对比;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10―0085―10

1 引 言

影视旅游属于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影视产业相结合的产物。从宏观角度看,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的蓬勃发展及其具有的多维价值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推动作用。比如,近几年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和横店影视城,通过开展影视旅游成功吸纳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成为个人增收的途径,又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理论界,国内外学者对影视旅游的研究随影视旅游的发展程度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与影视旅游蓬勃发展之势相比,相关研究成果缺乏系统归纳和整理,比较零乱,难以查寻规律。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将不同时空环境研究的“知识碎片”拼凑而成的空想性知识;还有一些属于就现状论对策、就现象推结论的情况,在内容和范围方面便显得较窄,也缺乏应有的深度,对影视旅游全面分析的论文至今尚未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难以准确看到全貌,阻碍了对其功能的利用,更使其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变得困难。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1989―2008年间国内外发表的影视旅游相关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各时期、各阶段的研究动态,加深了对影视旅游内涵、外延及其形成、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揭示影视旅游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及内涵,能从更深意义上认识影视旅游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发展问题,诚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学界业界有一定的启发,并从应用价值上为我国影视旅游进一步发展和更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文献总体情况

2.1 资料来源及年谱分析

本文分析的内容大多数是通过网络检索,笔者通过输入“影视旅游”及与其含义相关的中英文关键词,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学术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及Tourism Management进行检索,共选取了从1989―2008年间与影视旅游有关联的101篇文献(其中国外53篇,国内48篇),然后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归纳分析法,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综述(剔除了内容重复的文献)。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尽管在检索时全部选中,也不能排除分散在其他载体中的个别论文,如有挂一漏万之处,尚祈见宥,具体时间年谱如图1。

2.2 文献研究方法及数量分布

方法常常是一种学术活动中为解决具体现象的某些关系或问题所采用的步骤和程序。一般认为,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定量定性又可细分为描述性、概念性、构造模型和统计分析等)。借鉴这种分类法,本文对检索到的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概念性研究方法占相当大的比例,占26.73%;部分论文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使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为9篇,占8.92%;使用构造模型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1篇,占10.89%(表1)。

3 影视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

3.1 影视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国外对影视旅游概念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有学者开始涉猎。到目前为止,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影视旅游称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induced tourism)”或“电影旅游(film tourism)”。认为影视旅游是旅游目的地先出现在银幕、影带上而后促使旅游者造访这些旅游地和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或是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杂志、唱片、录像等加强了游客的感知,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影响和心灵震撼,诱发游客到影视拍摄地的旅游活动。在我国,刘滨谊、刘琴较早地对影视旅游下过定义,认为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这一概念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和引用。吴丽云、侯晓丽认为影视旅游是由于人们受影视剧的影响而对拍摄地产生兴趣,进而到该地旅游的现象。从供给角度讲,影视旅游是指影视经营者开发并利用电影电视的制作地点、环境、过程、节事活动,经过策划宣传,推向旅游市场,以取得旅游需求满足和经营利益相一致的一种新的旅游产品类型;从旅游者角度讲,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通过对影视拍摄的场地、环境,来满足自己求新、求知、求奇等心理需求的旅游经历。总结起来,国内外对影视旅游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影视旅游面对的客体可以是人造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只要与影视活动相关的任何活动均可以称为影视旅游;而狭义的影视旅游主要指在影视主题公园(影视基地或影视城)内的一些活动引发的旅游现象。本文为了表述方便,统一把广义的引发影视旅游的载体称为“影视拍摄地”,把狭义的引发影视旅游的载体称为“影视基地(或影视城)”。

3.2 影视旅游的特征研究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文献,对影视旅游的特征在下列内容中有较为一致的看法。

3.2.1 内容浓缩化

影视拍摄地呈现内容高度浓缩是影视旅游的一大特征。从国内外的经验可以看出,不论是影视拍摄地还是影视基地(或影视城),场景的营造一般是将实物和活动浓缩于有限的空间中,游客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游览跨越时代的不同情景,活动内容是高度浓缩化的。

3.2.2 时空差异化

影视旅游的重要载体是影视拍摄地、影视基地(或影视城),它将时间空间切割成碎片,并经重组制造出现实以外的虚幻时空,把两个截然相异的时空拼合在一起,模糊了古代、现代以及未来的界限。游客正是在投身时空差异化的感觉中,感受到时空断裂感,达到极高兴奋度,从而获得高层次精神享受。

3.2.3 相互渗透化

李道新认为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的产业融合和合作性的互补。影视与旅游相结合为旅游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旅游通过影视手段增强和扩大影响力。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渊源产生文化认同感,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真诚情感的渴望就是利用了影视对旅游者的心理渗透优势。两者合理嫁接产生“1+1>2”的双赢局面。

4 国外影视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4.1 促进影视旅游形成的原因

4.1.1 影视剧播出促使影视旅游热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分析较为多一点。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耕耘其间,认为影视剧形象可分为“本色”形象和“诱导”形象,其中本色形象是全部信息的总和,这些信息是来自电视的覆盖报道,根据主题、人物和风格的要求,调动视觉艺术特殊的表现手段,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正是这一典型环境经过特效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视觉。英国学者图克和贝克尔(Tooke&Baker)对影视拍摄引起的旅游升温及旅游过后的情形进行研究,认为30%~40%的游客通过电视了解到影视拍摄地,是电视剧引起的旅游现象。罗格等(Roger,et aI.)从电影制作地(影视基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影视拍摄对引起的影视基地旅游热现象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是因为游客先期对电影的熟悉进而需要在实地“有个印证”,对这些地方“有一个期待”,到影视拍摄地旅游是“电影”及“媒体的宣传”起了桥梁作用。到21世纪,学者们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巴斯比和克鲁格(Busby&Klug)认为旅游者前往某一目的地是由于该地曾经在电视、录像和电影银幕中放映过。里勒和道伦(Riley&Doren)认为在众多因素中,影视是拉动游客到影视拍摄地出游的主要因素(the pulling factor)。

4.1.2 影视拍摄地的知名度引发游客前往旅游

里勒和道伦(Riley&Van Doren)的研究说明影视拍摄地用于拍摄电视剧的场景、道具等,可以帮助潜在旅游者对于影片中所提及的旅游目的地通过移情作用和共感作用,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某种感觉认知和情感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促成旅游行为。巴斯比(Busby)认为吸引因素主要是影视拍摄地的文化。金和理查德森(Kim&Richardson)认为电影拍摄地作为自发的形象构成因素,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积极地影响目的地的形象。爱斯塔(lwashita)认为通过向观众展示目的地的特点和魅力,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个体的旅游偏好和目的地选择。

4.2 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促进作用

有关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促进作用的直接研究并不多。图克和贝克尔的研究表明,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推动旅游目的地人数增多,影响目的地经济发展。里勒和道伦以美国影片和澳大利亚影片为例,探讨了电影作为旅游促销手段的特性和优势,说明了电影对旅游者到访旅游拍摄地的推动作用。一些研究者在其学术论文中引用案例地的事实来证明“影视作品对旅游地的推动作用”。

4.3 影视旅游与目的地营销

4.3.1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拍摄地营销中介的原理

与影视拍摄地旅游开发有关的研究文献中,直接通过影视旅游推广旅游目的地(影视拍摄地)的论文也不多见。罗格等指出了电视、电影中明星效应对影视拍摄地起到了重要影响。图克和贝克尔以英国4部电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视剧对于相关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数量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电视剧播出后,旅游者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统计数据较齐全的两个目的地旅游者数量在电视剧播出后9年内仍然维持在播放前的水平上。里勒和道伦研究认为“通过一些可以移动的图片宣传方式”可以增加影视拍摄地的游客量。里勒和贝克(Riley&Baker)总结出两条原则:即所选影片是否获得票房成功,是吸引游客到拍摄地的先决条件;影片本身是否具有与可进入的拍摄地相关显著的吸引力,这些原则决定了游客是否有效进入。比顿(Bccton)以3个版本(1906,1970,2003)的澳大利亚电影《耐得・凯里》(Ned Kelly)为素材,分析了由电影得出的澳大利亚农村旅游形象和实际旅游形象的冲突在旅游者心理上产生了混乱,使得澳大利亚失去了营销推广的机遇。

4.3.2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拍摄地营销中介的特点

厄瑞(Urry)研究表明,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是基于对娱乐、实现梦想以及参与的愿望,这种营销方式能以独特的效应把人们吸引到荧幕上见过的地方去旅游,而且影视作品引致人们去旅游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吸引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金和理查德森(Kim&Richardson)认为,游客对于电影电视中影视拍摄地的观赏、接受和认同等与一般的目的地营销不同,是游客在观赏过程中逐渐渗透接受的,游客不是作为一个被动者出现,而是一个自动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心理学上被称为“移情、共感和共鸣”等现象,观赏者能够体验到故事主人公的感受,具有高品牌认同度特点。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与目的地推广有关的影视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电影对相应的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上,对于如何利用影视旅游进行目的地营销,规律性的总结还比较少。

5 国内影视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5.1 影视旅游形成的原因分析

5.1.1 影视剧拍摄引起影视旅游

学者们通过研究得出了与国外学者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周晶引用数据研究表明“是一部好电影的放映使游客对影视拍摄地产生吸引力”。潘丽丽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影视拍摄能够增强拍摄地的旅游感知形象,从而增加游客数量。孟志军、李颖的研究表明,影视剧拍摄地往往以艺术化的手法进行展示,使人们在观赏影视剧时激发旅游的欲望。吴丽云等通过研究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行为,认为主要是影视剧播出后推动游客前往目的地旅游。代俐认为影视引致旅游是结合电影或电视剧中所拍摄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针对性宣传和线路设计,将电影电视观众和游客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影片拍摄地进行的全方位、针对性的全程旅游活动产品。王玉玲等从供给角度认为,这一现象是旅游经营者开发并利用电影电视的制作地点(影视拍摄地或影视基地)、环境、过程、节事活动以及影视剧中反映出来的能够促进旅游的文化活动而使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奇等心理需求。

5.1.2 影视拍摄过程和影视文化引起旅游现象

影视拍摄过程能使游客在现场体验明星的剧中生活,而影视文化成为促使旅游现象的主要因素。孟华、蔡道华认为,独特的主题和影视文化是影视拍摄地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刘滨宜、刘琴认为,影视引致旅游是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指出影视旅游形式因多元文化引起旅 游者前往旅游。

5.1.3 影视观众的时代情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定心理需求,观众总是有其所处时代的特定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引导着他们的选择视野。一些经典影片的展示会唤起观众的怀旧情结。薛奕妹研究认为,电影、电视是将技术、商业娱乐、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的大众传媒,电影创造了新的文化,电视更是“文化的运输工具”,促使观众“影视旅游”的根源是观众与时代的契合(意识形态)或观众对过去时代的重温(怀旧情结)。吴普等认为游客是为了“印证、见证”、“寻找‘有意义’的地方”或是“朝圣”等。郭文认为是观众所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心理特征的表象,是影视旅游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及其艺术语言与影视受众接受习惯达成了一致,最终达到影视“编码”与观众“解码”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而促使游客旅游。

5.1.4 体验经济时代的驱使

体验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在体验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游客认为现代旅游并不完全在于到过哪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情绪或生活方式的体验和旅游心情的分享。基于此,舒伯阳、周杨认为游客影视旅游是在寻找个性化的服务,追求冒险性和体验性,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陈萍进一步认为现今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影视旅游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对时尚和流行追逐的结果。

5.2 影视旅游的功能研究

5.2.1 发展当地旅游业从而刺激经济发展

影视旅游属于旅游的一种类型,其具有的“经济效益功能”较为明显。周晶、陈志通过研究认为,我国旅游目的地宣传要有大量依托影视剧、影视拍摄地的新思路,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潘丽丽以及孟志军、李颖通过研究得出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游客接待业、增加旅游就业、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魏宝祥、欧阳正字认为影视旅游是宣传旅游目的地的有效工具,这一宣传可以增强旅游者出游动机,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收入。王丽波、刘华认为影视文化也是旅游目的地促销的重要媒介平台,影视文化会吸引公众注意力,增强公众对旅游目的地的好感度和美誉度,使旅游者选择这些地方游览并消费。

5.2.2 宣传影视拍摄地,改善旅游目的地形象

电视、电影等属于大众传媒,利用这些大众传媒为旅游目的地做宣传已经成为旅游营销和改善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手段。大量事实表明,目的地形象的传播、推广和营销正是依靠大众传媒来实现的,通过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从而产生“眼球经济”效应。周慧颖、黄远水论述了影视作品对于旅游目的地具有较大的宣传作用,是卓有成效的宣传工具,随着影视剧的播出,可以使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热点。李宗诚、薛媛认为影视旅游文化是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发展影视产业能带动城市形象的传播。我国很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播出后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起了推动作用,一些学者也进行了证实(表3)。

5.2.3 影视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大量影视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事实证实影视旅游可以带动一些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陆天良认为影视旅游的发展能极大地加速影视拍摄地人流和物流的集聚,实现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吴普等认为影视旅游使原本不为人熟悉的乡村或乡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影视旅游使当地居民收益增多。郭文在无锡影视基地进行了3个月的调查,指出基地有很多业务由影视城周边的大孚村村民承担,这些村民以前靠出卖本地产的杨梅维持生计,现在依托影视基地做起生意,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比原来增长35%,影视旅游的发展对帮助当地村民就业致富奔小康,对提高农民素质等,具有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5.3 影视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5.3.1 多元要素共生论

郭文、王丽研究了我国开发影视旅游的鼻祖――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区位+管理+文化+产业”协同共生的运营模式,认为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强化各要素之间的激励程度和共生度,提出我国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的发展导向。郭文还以我国无锡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为背景,以其影视旅游展演为依托,通过定量分析,总结出了影视旅游展演的一般规律和模式。

5.3.2 培育培植影视产业

陆天良通过对影视文化产业现状与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我国横店集团民营企业成功的例子,认为横店的发展应该以文化大手笔打造影视产业链,创造出影视旅游的“横店之路”。

5.3.3 原始资源直接利用

郭文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了我国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旅游开发就是保持并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浑、苍凉、悲壮、残旧、衰而不败的景色,突出它的荒凉感、黄土味和原始性、民间性的审美内涵,尽可能保留原有审美价值,给游客提供的是“朴素美”和“自然美”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走的是原始资源直接利用模式,即出卖荒凉。

5.4 影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影视旅游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的发展速度。刘滨宜、刘琴以及张杨等认为现阶段我国影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开发形式有待改善。孟铁鑫、袁书琪及白艳等认为我国影视旅游基地开发数量太多,恶性竞争严重,旅游吸引力不足,科技含量低,旅游功能薄弱。张焱华、尹彩霞、赵丹指出,政府对一些影视拍摄对旅游地的破坏管理不到位,对影视旅游的宏观调控存在趋利思维。钟伟、王玉玲、吴建对影视旅游的环境问题,如影视旅游前期一些剧组在拍摄时乱搭乱建、破坏植被,甚至乱扔垃圾表现出了忧虑。吴普等认为随着影视作品的迅速走红及影视旅游的发展,使得原本不是旅游地的地方得到游客的广泛关注,当地居民在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游客潮使不同文化产生冲突,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5.5 影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5.5.1 制度完善论

刘滨宜、刘琴认为应在制度上加强市场导向和控制,提高影视旅游管理水平。周曙光研究了云南影视文化基地的建设与构想,认为影视旅游开发要有具体的项目和内容作为支撑及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制度保障。陆天良以横店为背景,提出“以大手笔打造影视产业链”的旅游开发启示,在研究上有较大突破。孟铁鑫、袁书琪提出应制定一个行业准则,加大政府导向力度,创新旅游产品的开发思维,同时加强理论研究。

5.5.2 文化补缺论

付冰、周申立采用二分法,提出应加强塑造影视旅游文化氛围以提高服务接待能力等。陆天良提出影视旅游要以文化为依托,走产业集聚式之路,充分发挥集聚的联动效应。张杨认为应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并以文化为主导提高影视剧制 作的质量。冉红、陆亦农,王树春、李陇堂等认为在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应注重塑造影视拍摄地原始风貌、古朴文化的深度开发。舒伯阳、周杨、白艳、孙静波、朱晓辉、段学成认为应加强文化的主题内涵和根植于本土的影视创作。郭文分析了影视旅游文化展演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出了展演开发的后现代观点。

5.5.3 产品多元论

一些学者从影视产品的角度加以探讨。王玉玲、冯学钢、王晓研究了“资源一产品”转化关系,提出影视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多元带动,适时而为,加大宣传力度。付冰、周申立认为服务接待也属于产品的范畴,应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以此来创造良好的产品开发条件。郭文、王丽通过对无锡影视基地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指出应积极促进影视旅游产业聚落的早日形成,扩大产品的聚集,以此来扩大影视旅游覆盖面。

5.5.4 营销靠前论

陈萍总结了国内外影视营销的成功案例,认为影视旅游的发展应积极利用这些成功的营销模式,以推动旅游目的地影视旅游的推广。魏宝祥、欧阳正宇分析了影视旅游作为营销工具的特点、原理和拍摄阶段、放映阶段营销重点和形式,并为如何利用影视旅游推广旅游目的地勾画了一个轮廓。

6 国内外研究对比中的反思: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

纵观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视旅游研究的历史,许多研究内容和视角为今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另一个层面我们也认识到,应该给予这一新的旅游形态更深层次的学术关照。

6.1 时间维度分析

国外比国内较早地涉足于此领域的研究,但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研究数量在20年间不稳定性比较明显,一直存在起起伏伏状态,1998~2000年研究处于低落时期,2001年达到最高峰,2004年后国外的文献数量开始少于国内。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起步要晚一些,经历了萌芽、起步、上升等稳步发展阶段(图1),前期研究内容与影视旅游关联性较低。2004年之后,我国影视旅游文献数量出现拐点,开始超过国外,尤其是近年来在数量上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仅2007年就有18篇。另外,国内外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对影视旅游的截面性研究多,历时性研究少,证明在跟踪研究方面都有待加强。

6.2 研究内容分析

(1)国外研究多集中在广义方面,偏重影视剧播出带动旅游热、影视旅游与目的地关系、影视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在“吸引力”和“影响研究”方面所占比重较大,比较注重内涵研究的挖掘。而且已有系统的影视旅游著作出现(Film・Induced Tourism)。(2)国内研究主要在狭义方面,集中在依托影视基地开发的影视旅游方面。具体为:1994~2001年,更多的研究是针对“影视城、影视旅游概念的界定”或“影视旅游的开发”等方面的描述性文章,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将不同时空环境研究的影视旅游“知识碎片”拼凑而成的空想性知识;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就现状论对策,就现象推结论的情况较多,研究内容和范围较窄,缺乏深度;2002~2008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影视旅游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的增多,个案研究也随之增多,开始注重“影视旅游开发对影视拍摄地的经济影响”、“影视旅游存在的问题”等,影视旅游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功能。对影视文化传承功能、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等关注不多。(3)遗憾的是,由于影视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还不长,致使总体成果还不丰富,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层次上缺乏深度;对影视旅游的开发模式、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束缚了我们的视野,难以把影视旅游推向深入(图2,图3)。

6.3 研究方法分析

国内外既有理论探讨也有案例描述和分析,对影视旅游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们对影视旅游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在此方面,国外学者更注重定量研究,尤其是对个案的分析更加突出,但是所进行的归纳总结缺乏共性和规律性,对蓬勃兴起的影视旅游活动的现实指导意义还在探索阶段;国内研究由于起步较晚,方法基本局限在描述性和概念性方面,定性研究更多一点。

7 我国影视旅游研究展望――兼论研究的方法论和路径依赖

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内容、特点和规律,本文认为影视旅游是一个具有多维价值的旅游产业类型,因此,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它的兴起和发展对推动社会经济建设、迎合旅游者需求等方面具有深远作用,发展影视旅游的意义已经超越“影视旅游增加和补充了旅游种类”的肤浅判断。但是,影视旅游研究的学术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更多微观个案经验的简单积累,其终极目的应该多考虑在影视旅游者、影视旅游业、影视旅游目的地和社会背景等多边关系中的深度探索,在深层次研究上还有待提高,在学术关照上更应该提升水平。同时也应注意到,影视旅游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演进规律。很显然,对我们所要追求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依赖,应在国内外融合中有针对性地探索和思索,要结合影视旅游的本质特性从宏观上把握,才能更好地为其发展提供战略选择和理论参考,进一步提升影视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对影视旅游未来研究的路径依赖,除要遵循上述指导思想之外,还要用前瞻性思维归纳其发展趋势,并以之为重要参考。主要有:(1)发展方式和方向将呈现多元化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影视旅游除表现出具有经济特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特质。为此,影视旅游发展方式和趋势将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必将成为人们外出面对众多旅游类型时重点选择的内容之一。(2)内容营造和游客参与将更加凸显主题性和动态性。长期以来,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在氛围营造上具有单调性,当游客逐渐熟悉其组织方式后,便会从最初的好奇逐渐变成平淡,影视旅游开发方式必然要以科技作为支撑,由“静态观赏”向“动态参与”转化,强调主题开发与科技文化结合,顾客对实际参与的诉求将成为可能。(3)影视旅游的功能价值将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完善。目前,业界越来越意识到影视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力,影视旅游具有改善地方形象、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周边村民就业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特殊功能,在影视旅游的综合利用方面将更加突出其产业带动效应。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内容和影视旅游发展趋势的分析,本文认为影视旅游研究在下列方面有待深化和完善:(1)多强调影视旅游的文化功能,注重其发展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研究。当今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和路径依赖。而在众多的路径当中,以影视旅游为突破口的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朝阳产业。在我国,不少影视基地在开发影视旅游的同时也在探索文化产业的实践,发展影视产业是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领先战略和可行途径。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影视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文化产业必然要给予高度关注。(2)多关注影视旅游衍生产品的吸引功能,突出其发展对吸引游客之间关联度的研究。目前,我国影视旅游突出的问题是产品单一,参观型旅游活动居多(如提供影视拍摄场景、服装、道具等供游客参观),参与体验型产品较少,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如何提高影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更好的方式吸引持续不断的游客出游是学者们应该努力把握的方向。(3)多挖掘对影视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突破目前对个案一般描述性研究的现状。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盲目开发、同质同构和产品雷同等现象,呼吁学界加强影视旅游深度调查,多总结并提炼影视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影视城的旅游化或影视旅游产业的集群化或其他有效开发方式,研究影视拍摄目的地的生命周期规律等。此外,还应加强构建一套能够估算影视剧对影视拍摄地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模型,探索中国影视旅游有效开发模式和理论支撑体系,这对研究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