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磁共振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磁共振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析磁共振技术(MRI与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我科室在既往3年内接诊的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磁共振诊断资料,并就磁共振成像进行分析总结,以探析磁共振技术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21例患者中17例患者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确诊,4例漏诊患者后经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确诊。在成像方面,MRI可清晰的将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表现出来,而MRV则可更好的将阻塞性静脉窦显现出来。

结论:临床在面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时,应用MRI、MRV联合进行诊断,可以明显的提高诊断符合率,此外,这两种检查结合还具有无创性,因此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 闹静脉窦血栓 诊断价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3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26-0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在临床并不多见,该种疾病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发病后临床也缺乏典型的表现。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致残、致死的现象,但是由于该种疾病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容易导致漏诊显现的发生,这也就增加了患者致残、死亡的机率[1]。近年来,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磁共振技术得以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从而也就提高了本病早期的临床确诊率。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提高诊断符合率,我科室此次就既往3年内接诊的21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接诊的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此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大小由25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36.3岁。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其临床会表现出头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另有部分患者伴有视水肿、肢体无力、偏瘫等现象;少部分患者伴有癫痫、发热现象。

1.2 诊断方法。

1.2.1 常规磁共振成像(MRI):选用由飞利浦公司生产的T10-NT型全身磁共振扫描机进行诊断。取SE、TSE以及FLAIR轴位扫描,T1W1、T2W1冠状扫描,扫描以层厚6mm、间隔0.6mm进行。

1.2.2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应用2D-PC静脉成像技术,TR为30ms、TE为9ms,应用PC法使血管内定向流动的血液成像。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21例患者中前期行MRI诊断,有17例患者确诊、4例患者漏诊;漏诊患者后行MRV诊断证实。患者病灶分布情况详见表1。

2.2 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结果:按照发病时间,其中发病时间不足一周的患者,其MRI成像结果显示为上矢状窦血栓表现为中等略低短的T1信号以及杂乱不均的短T2信号;其中发病时间在1至2周间的患者,其MRI成像结果为上矢状窦累及横窦、乙状窦血栓呈现为T1短、T2长信号;对于发病时间超过2周的患者,其MRI成像结果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呈现为T1短、T2长信号。此外,血栓形成的时期不同,上矢状窦血栓信号也会与横窦、乙状窦的信号有所区别。

2.3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结果:全部患者正常的静脉窦、静脉血流信号均消失,16例患者的的上矢状窦、横窦、直窦的官腔表现出粗细不均的现象、且伴有局部变窄、阻塞、中断等现象。病灶累及直窦、乙状窦的患者,成像显示为不规则的显影或显影消失、且伴有局部狭窄的现象。

3 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本病的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同时本病的病情特殊,其发生主要是因脑静脉血管闭塞引起脑实质损伤,患者发病后最主要的累及病灶便是上矢状窦以及横窦[2]。本病的病因较多,目前临床将这些因素主要分为感染性因素以及非感染性因素两类,其中感染性因素所造成的病灶主要累及乙状窦以及横窦、而非感染性因素所造成的病灶主要累及上矢状窦[3]。患者发病后,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常常会被误诊为脑肿瘤、脑动脉性梗死等疾病,因此就延误了治疗,从而就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生命。因此,及早的明确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本病因病情的特殊性,早期临床诊断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就需要结合影像学进行诊断。以往临床在对本病诊断时,多采取的措施便是影像学CT、血管造影等技术,但颅内CT诊断主要是用于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的,对于本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管造影技术自临床应用以来,一直都被认为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重要手段,但该种技术毕竟是具有创伤性的,同时对于继发性的脑水肿、脑出血等疾病却是很难判断,因此该种诊断技术的使用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4]。磁共振技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其不仅具有无创性,还克服了CT、血管造影等诊断技术的不足。但若想利用该种诊断技术进行早期的明确诊断,就需要临床医师对影像学成像有充足的认识,笔者也就此次诊断资料进行了如下总结:其一是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该种诊断技术对脑血液的流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其可以清晰的显现患者静脉窦内的血流情况、血栓形成情况。一般认为出现以下现象即可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方面扫描均显示中等或短T1信号替代正常的血流流空信号;静脉窦内扫描显示为短T2WI信号,而窦壁扫描显示为高信号;延长了TR时间,患者静脉窦内扫描仍提示高信号。其二是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该种技术是利用患者的血流与静脉组织在纵向磁化的差异下成像的,其可以清晰显现患者脑静脉窦血栓的充盈情况以及病灶累及静脉的闭塞情况、狭窄情况等。

结合此次我科室分析结果及上述理论,笔者认为,MRI以及MRV激素和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此两种诊断联合可以更好的评价患者的病变情况及评估治疗效果,因此磁共振(MRI、MRV)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种非常理想的诊断措施[5],值得各医院广泛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江,张辉,毛小峰,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9):892-894

[2] Kimber J.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J].QJM,2002,95(3):137-142

[3] 康立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分册,2005,28(5):309-313

[4] 徐谦,吴卫平,朱克.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表现与CT、MRI及DSA检查的对比[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0,12(5):57-58

[5] 吴江,张辉.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