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例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演讲。他先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陶行知把鸡放在桌子上,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陶行知先生用这件小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主动的行为。陶老先生的“鸡吃米”理论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殊途同归,强行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没有兴趣,也就无法从中有所收获。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由表达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教学中,我们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捕捉学生精彩的思维火花,我们就能从中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充满爱心、富有灵性的世界。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先出示例题图:在球场的一角,有4个穿绿颜色衣服的小朋友和6个穿黄颜色衣服的小朋友在进行足球比赛。例题刚一出示,学生们根据衣服颜色的不同列出了和是10的算式。该教师很满意,准备讲解下一个内容。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老师,这样比不公平!”“为什么?”“因为一方有6个小朋友,另一方只有4个。”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疑惑声越来越大。该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那怎么办呀?”“老师,该给人少的那队加上2个人,这样两队的人数就一样多了。”“也可以给人多的那队减掉2个,这样也公平。”“可以请多出来的那两个小朋友当裁判。”
对于“这样比不公平”的声音,该教师给足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质疑得到了尊重,疑惑得到了解决。
二、给学生一支画笔,让他们自由描绘
陶行知先生的“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理论指出:教师应该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多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探寻、求索。
如在教“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的“13-9”这个例题时,笔者是这样教的。
师:对于这道题,你们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从13里一个一个地减,减9次,最后还剩4。
生2:我先从10根小棒里减去9根,还剩1根,把这1根和另外的3根合起来是4根。(板书:10-9=1,1+3=4)
生3:我先从13根小棒里去掉单独的3根,再从10里面去掉6,最后还剩4。(板书:13-3=10,10-6=4)
生4:我先用13-10=3,再用3+1=4。
……
在这样一种“零距离”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充满个性的算法层出不穷。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间自由描绘,享受快乐学习的同时,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一种成长。
三、给学生一块绿地,让他们自由耕作
陶行知先生提倡“手脑并用、六大解放”。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要在“做中学,学中做”。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锻炼;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块绿地,让他们自己去耕作。
如第一册《认物体》这一单元,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后,为了使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及与别人合作的意识,教材安排了“有趣的拼搭”这一实践活动课。在教学这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形体的学具,课上组织全班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先让学生把各种形体的学具在一块斜板上“滚一滚”,滚完后说一说,谁滚得快,并说明理由。学生体会到侧面是平面的物体滚得慢甚至滑下来,曲面的滚得快,从而初步体会到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再让学生“堆一堆”,看看哪种形体最难堆。学生通过“堆一堆”逐步知道“平的”容易堆,“圆的”难堆,又一次感受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不同形体的一些属性。再让学生蒙住眼睛“摸一摸”,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物体,或根据别人的要求摸出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形体特征的认识,初步培养了空间观念、判断能力和应战精神。接下来再进行“数一数” “搭一搭”的活动,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体会到不同形体特征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这里,“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数一数”“搭一搭”等操作活动成了学生思维的拐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动手实践,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原本一知半解的概念,逐步清晰明朗。学生的发言因理解而热烈,因感悟而精彩;学生的学习情感因“好玩”而积极,因快乐而浓重;学生的智慧因手脑互动而相长,因指尖的跳动而生长。
四、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翱翔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循着陶老先生对创造精神的深情呼唤,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双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众多的思维之花中,创造性思维应当是最为漂亮的一朵。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一个尽情发挥和展示自己潜能的舞台,给孩子一片“再创造”的天空,引领他们步入创造的学堂。在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里,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我曾听一位教师上《角的度量》一课,印象非常深刻。
“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的度数没有办法度量了。”在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时,一个学生碰到了问题。
“ 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按照我们的习惯肯定想到借一个量角器给他。但该教师并没有这样做,却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
“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
“可是我们要量的角是钝角,那大半块量角器也不管用呀。”
初战告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点燃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教室里沸腾了。
“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画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去量余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有个小组的学生说出了本组的方法。
“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就是所量钝角的度数。”另一小组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方法。
“老师,还可以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就行了。”另一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补充发言。
面对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该教师有点激动:“量角器断了原来也能量角,真的很了不起!让我们以掌声表示鼓励与感谢!”
教室里掌声响起……
“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把脉陶老的至理名言,“创造”不再高深莫测。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量角器断了,但也能量角”的情感召唤,让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自由,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学生探究的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高涨”起来,在“视界融合”的真情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学生思想抽穗、情感交融、知识拔节的声音。
知识是永远也教不完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想象、表达、探究,也许就能为学生打开一个精彩的世界。学生自得、习得、悟得的知识才是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