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羊毛贸易及加工发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羊毛贸易及加工发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细羊毛贸易是随着细羊毛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的。当前我国毛纺工业无论从品种数量、产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世界领先,而细羊毛则是该行业主要加工原料。我国毛纺企业主要使用细羊毛生产高档羊毛面料也有制服等。用细羊毛加工制成的高档面料出口较多,而制服生产则主要面对集团用户。从生产总量上看,细羊毛加工制品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主要地位。当前,细羊毛加工生产技术也是世界领先,已经完成了该行业整个产业链的本地化、规模化,并日趋完整,形成良性的产业结构。

2010年,中国进口羊毛33.33万吨(其中毛条1.54万吨,主要是细羊毛),2011年1-8月进口22.99万吨(0.66万吨毛条),其中主要是澳大利亚生产的细羊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1,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2011)。从数量上看,2010年羊毛总进口比2009年增加6.81%。而同期,中国羊毛配额为28.7万吨,毛条配额为8万吨,从羊毛配额量来看,基本上已经饱和。毛条配额没有饱和,主要是因为进口毛条与国内毛纺工业的竞争,其进口量少说明国内加工业竞争力很强。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和2009年进口毛条年均下降幅度都在5%以上,2010年下降幅度更是达到17.27%,说明我国洗毛行业竞争力很强。实际上,我国毛条出口量也达到每年3万吨左右(2009年3.3万吨)。而同期羊毛进口,2008年下降-8.58%,2009年上升6.81%,2010年上升2.1%,说明在金融危机冲击后的中国毛纺工业迅速恢复,产量上升而增加了原料进口。

从羊毛加工产品出口来看,尽管近两年我国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减少,但是羊毛加工产品仍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没有显著的下降。总的来说,羊毛加工产品的出口仍旧是制成品为主。最大的出口项仍旧是毛纺织服装,两年中均占总出口近60%。其他产品占剩下的40%多一些,其中以毛衫制成品为主,半成品的毛纱线和毛条出口数量不到25%。但是,这一事实也反映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毛纺工业迅速恢复的时候,大多数细羊毛加工企业不是使用国产细羊毛(以下简称国毛),而是大量进口澳大利亚羊毛(主要是细羊毛,以下简称澳毛)。我国的细羊毛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羊毛生产和加工大国,但是,细羊毛产业的发展却一波三折,在经历上个世纪的较大规模发展之后,由于质量上的原因(主要是“倒改”,高雅琴等,2009),至今无法在毛纺工业原料供应中与澳毛竞争。

为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当前细羊毛贸易和加工生产过程中澳毛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并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2010年10月,细羊毛产业发展课题小组赴江苏调研,走访了南京羊毛市场和细羊毛毛纺企业,得到了关于细羊毛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对羊毛产业链的上下游情况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想通过了解沿海地区毛纺企业对国毛与澳毛的使用情况、原料价格、原料质量等问题,对未来羊毛、毛纺产品市场进行展望。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现状、进货渠道、羊毛价格、使用量、质量问题、国毛与澳毛区别、国毛产地信息、澳毛产地信息、企业生产需求、对原料质量的需求、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对国家政策的期盼等等。从调查走访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的毛纺企业生产比较平稳,相对于调查的目的,我们得到一些具体的信息。

从调查的企业来看,企业所在地江苏省2009年毛条出口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69.90%,而调查的6家企业出口量就占到其中一半以上,总毛条生产量约占全国羊毛加工能力40万吨的10%,而其进口羊毛总量也将近4万吨,基本上能够代表羊毛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见表1)。此外,这些企业平均用工人数为2000人左右,其中80%以上为来自于农村的非熟练工人,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产品形式多样,既有80%以上外销毛条的企业,也有100%国内市场销售毛条的企业,还有自己对毛条进一步加工成面料或服装的企业。外销目的地包括欧洲、东亚、中东、韩国、意大利、土耳其、德国、日本等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一、进口澳大利亚羊毛的情况分析

当前,对于羊毛加工企业来说,澳毛是其最主要的原料来源,相对于其他来源,澳毛具有一些暂时还无法替代的优势,这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管理上的认真努力(王强,2010),根据我们的调查,加工企业认为澳毛的特点体现在:

1.澳毛质量相对稳定。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生意往来,澳大利亚羊毛的质量稳定,且各个批次间的变化不是很大。这对于企业正常的生产来说,将节约人力物力,不必为稳定质量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

2.批量大。澳毛与国毛或其他国家羊毛相比批量大。这特别有利于生产质量的稳定,也是多数企业选择澳毛的原因。由于订单一般都会要求在指定时间交货,因而只有稳定的原料供应才能保证及时生产出质量和数量都能保证的产品。澳毛经过长期市场运营和澳毛产业协会的组织,已经能够比较完善的解决产品批量问题(经营规模大,单个或几个农户产量就可以满足某一批次的需求)。

3.澳毛供应商信誉好,这同样是澳毛能够与国毛竞争的关键。据被调查企业反映,在与澳方达成协议时,一个电话打过去,双方就确认买卖关系,且不会违反该合同关系。但是购买国毛却需要专人到产地蹲守一个月,才可能拿到合乎质量和数量要求的原料。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进口澳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澳毛面临产量和质量下滑的问题。这是由于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澳大利亚近年来出现养羊的牧民老龄化问题,因而不能找到足够的劳动力从事羊毛分拣工作;二是由于粮食作物的生产增加挤占了羊毛生产资源,导致优质羊毛数量下降。澳大利亚原毛量已经从2000年的67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43.8万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1)。

2.部分澳毛出口商也存在信息提供不全带来的索赔困难问题。比如澳毛在澳大利亚有许多质量证书,但是出口商并没有全数提供给中国的进口企业,这样一来,如果澳毛出现质量问题,则可能无法根据这些证书提出索赔。

3.澳元汇率的变化给羊毛进口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近年来澳元波动较大,当澳元大幅上涨时,以澳元计价的澳毛价格迅速上涨,直接影响了进口企业的利润。

二、我国国产细羊毛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企业普遍反映有使用国产羊毛的意愿,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却“不敢”或“不愿”使用国产羊毛,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毛批量小,直接影响了毛纺企业对国毛的选用

因为对于单独的批次来说,质量不稳定,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质量调整机器和测毛,这需要企业额外付出较多的人力和物力,生产质量难以平衡稳定。目前,中国2010年细羊毛产量仅有12.74万吨,仅比2000年的11.32万吨多1.42万吨。而据调查时相关人员估计,实际产量可能比这个数据还要少。即便是全部国毛都与澳毛质量一致,现有国毛产量也不能取代国内细羊毛加工业对细羊毛每年30多万吨的加工需求。为此,毛纺企业普遍反映希望国家能够重视细毛羊的生产,增加细毛羊的生产规模,从而增加细羊毛产量,形成稳定的货源。

2.国毛原料批次间质量变化比较大,这直接影响到毛纺企业的生产采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时单一批次羊毛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细度羊毛混杂到一起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牧民的羊毛质量存在差异,却混杂到一起,同时,剪羊毛过程中没有做好羊毛细分。另外,羊生长过程中的冷热交替和饲料多寡变化也使得羊毛存在着粗细不一致的现象。

(2)国毛质量差还体现在经常出现的异纤、黑花毛、粗腔毛、丙纶丝、混杂、分级不清等问题。丙纶丝直接影响到毛料制成品的着色,一根丙纶丝就可能把高档面料打入冷宫。在此,对于羊毛流通环节的管理就比较重要。

(3)国毛不能长期保持稳定的产量和质量。比如,国毛中的新疆美利奴毛,过去质量比较好,但是现在已经基本找不到。而近几年内蒙毛较好,不知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种羊场和乡村牧民所生产的细羊毛间也存在质量差异。3.国毛的收购流通领域比较混乱2010年内蒙古进行了细羊毛拍卖,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仅此一家。其他地区有许多地方,相关管理机构因为种种原因,限制外地客商收购羊毛,而只能到指定站点收购,这直接影响到国毛的收购价格和牧民的实际利益。

4.国毛与澳毛间的竞争性问题

多数被调查企业认为,至少到现在为止,国毛与澳毛还没有形成竞争,因为二者间的质量不具有可比性,仅有一个企业提到国毛质量也有其可取之处。

当然,与澳毛相比,国毛也有一些优势。主要体现在:

(1)国毛交易所经历的流程比较短。国内交易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购运输,大大减少了采购成本。

(2)国毛价格比较低。对于一些中低档面料,使用国毛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3)国毛的一些技术指标也不比澳毛差,甚至更好。比如国毛长度均匀、弱节毛少、制条后长度变异系数(CVH)好。这些都是国毛的一些优势所在,说明国产细羊毛羊的养殖产业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当前细羊毛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细羊毛产业的发展,受到整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影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细羊毛产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多变的时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羊毛总产量减少直接影响了未来产业发展空间

从2000年到2008年,世界羊毛总产量从原毛233.0万吨下降到210.7万吨,除了中国从29.2万吨增加到40.5万吨,阿根廷从5.7万吨增加到6.5万吨之外,其他主要生产国都出现显著下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1)。羊毛产量的下降,一方面使得羊毛价格高涨,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开工不足。特别是羊毛原料价格高涨,直接影响到产业本身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羊毛价格较高,加之羊毛本身存在一定的质量缺陷,部分毛纺企业已经开始寻求使用替代原料,增加面料中非羊毛原料比例,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同样满足消费者对质量的高需求。进而,羊毛价格过高、终端产品价格过高,也会导致消费者转向其他纤维面料的终端产品,间接影响到羊毛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纺织纤维结构中羊毛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2.4%下降到2009年的1.6%。另外,中国羊毛产量的提高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注意其中细羊毛的产量变化没有这么明显,正如上文提到的,国内的细羊毛产量近年并没有显著提高,部分地区还由于收益过低而出现产量下降甚至不再养细毛羊的情况。

2.多数毛纺企业呼吁改革配额制度或是放开配额

对于配额政策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是配额分配方法不透明、没有随着时间变动而更改原有配额。比如,如果按照企业前一年申请到的配额数量分配当年配额,那么即便该企业转产,同样能拿到该配额,而新增进口需求的企业则因没拿到配额而有意见。对于配额放开可能涉及到的牧民利益问题,企业多数认为不会有太大影响。主要是因为现阶段配额的存在也没有增加太多对国毛的需求,澳毛国毛产品质量不一样,不具备可比性。澳毛进口的大量增加,原因主要是企业产量的增加,而不是用澳毛取代国毛。一般来说,如果是外方订单,则会指定使用澳毛,但是如果是国内市场需求,则根据不同情况,会使用澳毛和国毛混合生产。实际上毛纺企业一直尝试增加国毛使用量,但是增加国毛的关键是国毛质量、数量和管理能够跟上来。

3.毛纺企业希望解决在生产的遇到的问题,更安心于从事细羊毛加工

首先是国家环保政策的约束,存在环保政策执行的不一致问题,不同企业可能会由于他们所处地区不同导致环保标准有高有低,而不同的标准直接影响到企业环保投资的变化。其次是羊毛企业本身也面临着转型问题,是继续生产从事传统行业还是转型做利润高的行业,从事传统毛纺行业利润微薄,而转行进入房地产业的利润丰厚,直接吸引许多企业转产或多样化生产。最后,对于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不同企业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出口征税的问题,出口目的地的贸易保护问题等等。尽管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受访企业仍旧多数对细羊毛加工产业未来发展比较乐观。在面对价格波动和出口市场受阻等问题时,多数企业认为,只要应对得当,还是可以顺利通过难关,比如,对于欧美制定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问题,虽然这些政策直接影响了企业对欧盟出口,但是只要企业出口符合标准的产品,并多方寻找客户拓宽出口渠道,还是可以得到解决。

四、应对措施与办法

根据对细羊毛贸易、加工形势的调查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应对措施:

1.改革配额发放方式,并在未来的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中适当放宽羊毛配额。应当尽可能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有机会平等得到企业生产所需的配额。这样,就可以增进市场效率,让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上,而不是钻政策空子。另外,由于实际上世界羊毛产量的减少,真正用于国际贸易出口的羊毛总量也没有多少,配额的放宽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

2.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羊毛贸易角度来看,对于国毛产业扶植,不能简单地强制要求企业使用国毛,或者指定企业必须购买哪种羊毛,而应当采取市场手段。对于毛纺企业来说,需要从利润最大化角度进行生产决策,愿意使用高质量产品,而不是非得使用澳毛。政府需要做的是保证企业能够顺畅的买到高质量的产品。地方政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让企业直接与牧民签定羊毛收购合同,政府只是监督其执行合同和履约,而不是参与到定价和收购活动中来。

3.政府应当对中国牧民的细羊毛生产予以扶植。这样既可以形成稳定的羊毛供应来源,也可以给牧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牧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1)一是通过给予牧民适当补贴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主要是生产补贴,让牧民生产有钱可赚。具体实施时可以参考国家对粮食的补贴政策,直接补贴到牧民手中,以鼓励牧民生产。

(2)适当在农业技术推广和流通渠道上给予帮助,让牧民能够及时得到技术上的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的帮助,真正得到从事羊毛生产的好处。应当从羊毛生产环节开始,加强管理,需要做好相应地培训,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比如,在细羊毛生产管理上,需要从牧民教育入手,告知牧民羊毛分拣、除杂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提供锦纶袋作为牧民的羊毛包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在运输方面加强配送管理,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解决羊毛混杂现象,这样羊毛的质量才能上得去,羊毛的价格也高。同时,因为这样也节省了企业除杂等工作所需的大量人力和物力,企业也愿意出高价购买质量好的产品。建议可以设置示范点(如乌审旗拍卖会),以点带面推动相关生产和流通管理。

4.拓宽羊毛来源,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应当在传统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建立与南非、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稳定的贸易渠道,增加羊毛原料保障。

5.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者对羊毛产品的需求,提升羊毛消费份额。近几年国内对毛纺织、毛针织和毛制品的需求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对于这一趋势,要合理引导,以增加羊毛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提高其在纺织品消费中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