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守住了心,就守住了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守住了心,就守住了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过年了。齐鲁大地上一条条铁路线纵横交错,一列列火车高速前行,一个个铁路人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运忙碌。

27岁的张伟光,站在离地16米高的京九铁路孙口黄河大桥上,感受寒风呼啸而过,任凭寒意钻进衣领和裤管。往日奔腾不息的黄河也安静了下来,厚厚的冰层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开始工作。他指挥其他五六名工人就位,自己左腿曲,右腿蹬,将左脸几乎贴在了铁轨上。

他是济南铁路局聊城工务段、毕业于桥梁专业的首位硕士研究生,已在偏远的黄河滩上坚守了一年半。风吹日晒的户外工作,他的肤色变得黝黑,性情变得坚毅,眼镜后面透出炯炯有神的目光。

“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要具备: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光。”

这是张伟光写在工作日志上的自勉。他是济南铁路局近10万职工中普通的一员,也在走不寻常的成长之路。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2014年8月从石家庄铁道大学硕士毕业后,张伟光来到了孙口黄河大桥车间。

刚到大桥,随着新鲜感的淡去,寂寞和安静让人发狂。车间地处黄河滩,远离城乡,宿舍简陋,桥上作业环境恶劣,工友们笑称这里“夏天烫伤,冬天冻僵”,业余时间“除了上网,就是上床”。

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距离车间最近的火车站在五公里外,偶尔有几辆乡村公交车“不靠谱”地路过此地。平时张伟光出趟门,需要步行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台前火车站,而停靠的火车也屈指可数。工友们每天过着桥上到车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赶上设备“集中修”或者桥梁大修施工,一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

在同事们眼里,张伟光是研究生,应该当白领,考公务员,去搞科研,起码也应该是在技术科坐办公室吧!怎么还愿意来这里?

伟光的回答诗意而又慷慨:“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把背影留给地平线!孙口黄河大桥是全段桥梁知识的聚集地,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张伟光说是10分钟与30分钟的差距。

他清楚记得,到了岗位后接受的第一个生产任务――清扫桥墩平台上的散乱石砟。当他进入与地面高差10多米的墩台,用铁锹铲着石砟时,脑袋都大了。狭小的空间只能弯着腰作业,几次下意识抬头,换来的是安全帽与梁体亲密接触的“砰砰”声。他使不上劲,一铲石砟就滚动,没铲几下就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

正犯嘀咕,听到火车轰隆隆开来的声音,还没来得及再细想,火车就在头顶上方轰的“轧”了过去,摸摸手心全是汗。车过去了,活还得干,好不容易把石砟清理干净。

爬出桥面,他听见一个声音:“研究生,你这干的忒慢,10分钟的活你干了半小时。会干吗?能干好吗?光有理论还不行,更要有实践才行!”

当天晚上,他独自坐在平静的黄河岸边,思绪翻滚。自己可不能成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怪物’!”一定要做出个样来,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读书是有用的!

创造自己比证明自己更可贵

“厚德敬业”一直是济铁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也是张伟光做人做事的原则。

当班时他主动拜师求教,一张图纸,别人看三遍,他就十遍二十遍地反复琢磨;别人处理完施工走了,他却一遍一遍地演练,一定要找到最佳方案。

孙口黄河大桥车间党总支书记杨本光这样评价他:“张伟光跟其他同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日常一些凭经验和习惯的做法,他总是会找出理论方面的依据来。”

钢梁桥裂纹的处理,是桥梁维修中一项常见作业。第一次参加时,张伟光只听到工长安排这个任务,至于怎样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工长没有再作详细交代。他在现场看到老师傅熟练做工,在裂纹地方用钻头钻孔。他向师傅请教,为什么要钻孔?怎样确定在这个位置钻孔?师傅们也是嘿嘿一笑,说“都是这么干的。”

为了找到答案,回到工区的张伟光顾不得吃饭,开始翻阅各种资料,互联网搜索,最终搞清楚了:钢梁应力集中造成横梁裂纹,只有通过给钢梁钻孔,提前将应力放散,才能确保安全。

“知识是需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张伟光常说这句话。

2014年10月,作为车间的技术代表,张伟光参加了瓦日线接管前的设备检查工作。在某项检查中,按照传统方法必须挖开线间石砟,查找桥梁中心线。他觉得劳动强度大,做法太“笨”;如果在桥梁栏杆上做标记,测量桥梁中心线,测量精确性又低。为此,他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研制了“铁路线桥测量多功能尺”,只需两人在路肩即可进行作业,不需要挖开石砟,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检查的准确性。

铁路桥梁上,人行道步行板非常重要,提供给日常检查、维修养护人员行走。2015年4月,张伟光带领他的QC攻关小组,设计出了“L”型和“T”型步行板专用橡胶垫板,通过实验,这一革新减少了震动对步行板造成的裂纹和撞击损坏,延长步行板的使用寿命近五年,降低桥梁大修、维修成本50余万元。

还介怀工友当初的质疑吗?

张伟光笑笑说:“我现在明白一个道理:创造自己比证明自己更可贵。”

像“私人医生”一样为黄河铁路大桥“诊脉”

“实干先行”一直是济铁人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也是张伟光对自己的要求。

2016年,张伟光列出了他新年的第一个计划:“建立孙口黄河铁路大桥计算机数字模型,以期达到对大桥工程问题研究的目的”。

黄河大桥全桥有56万多个高强螺栓,52处横梁。为及时掌握桥梁的动态变化,维修人员需每月定期巡视。

检查上弦高强螺栓病害情况,工人们需长时间仰着脖子抬头观察,一天下来脖子也就僵了。检查下弦高强螺栓和横梁裂纹发展状况,作业人员需系安全带在下弦台车工作,常常患上颈椎病和腰肌劳损。每逢春运等节假日,职工们必须在有限的“天窗”时段内,增加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对钢桥设备检查数遍,随时掌握设备动态。

张伟光认为,大数据分析出的可视、客观、智能的人机交互信息,为大桥科学化、数字化养护提供了准确的养护维修决策支持。就好比一个人去看医生,医生通过CT就能预测人体的未来健康状况;建立这个数据模型,就是建立了一个CT成像技术。

“如果数据足够多的话,我们就会分析出一些共性,也可以找出不同。”

数字大桥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提供不同的维护和养护方案,还可以拷贝到任何电脑上查看、运行计算这相当于给大桥装上了一个便携移动的健康监测系统,找了一个私人医生,实时为大桥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张伟光说,“通过精准的数据,从而预测大桥设备的病灶,用自己所想给千千万万座大桥‘诊脉’,这是自己坚守在大桥的价值所在。”

如今,这位“守护黄河铁路大桥的研究生”,已经成为济铁人心目中的“明星”。

1月15日,在济南铁路局团委举办的“学典型、谈感悟、促成长,争做济铁好青年”学习讨论会上,张伟光引用了济南铁路局党委书记陆海霞对青年人的寄语:“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每个人踏踏实实做事,守住了自己的心,就是守住了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