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我国当代“体育概念研究”的历史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我国当代“体育概念研究”的历史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体育概念研究”的整体为对象,以学科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从“体育概念研究”对体育理论总体方向指引的缺失、对体育实践活动解释的误导以及体育自身反思的困惑三个方面,阐述其“历史困境”的具体表现;分析“历史困境”产生的内在动因。最后,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当代;“体育概念研究”;历史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6-02

一、历史困境的具体表现

随着当代体育现象的扩大化、复杂化,体育的“概念”成为众多体育理论研究者最大的难题。然而,由于所有的概念研究都属于科学哲学的范畴,只把“体育概念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可以被应用的范畴只能是科学哲学。根据科学哲学理论:“各门学科的发展和科学哲学的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为体用’的关系:学科的发展,成为科学哲学反思的题材;科学哲学的发展,又可以回过头来,指引各门学科发展的方向”。所以从理论上讲,体育在不同领域内的发展成为“体育概念研究”者反思的题材;“体育概念研究”的发展,又回过头来指引体育理论发展的方向以及对实践的解释和指导。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1.“体育概念研究”对体育自身发展的反思。从七十年代末至今,在历经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研究范式后,在“体育概念研究”对体育自身的反思中,主要的争论源于“实证论”和“否证论”之间的分歧:前者相信在变动不居的“体育概念”中,存在可以被发现、被描述的“绝对概念”,相信有一个能够贯穿所有体育表象的“概念”。而后者则不承认任何“绝对概念”的存在,“体育”从来不会是一种状态,而是不断的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任何试图通过某一“体育概念”去理解纷繁的体育现象的尝试,都是把问题的“简单化”。“否证论”研究者为“体育概念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不论他人是否承认“绝对概念”的“存在”,当他们一旦说出主张,所谓的“存在”即变成了“存在物”,而不再是“存在”本身。从而致使对“绝对概念”“存在”的追问,变成了追问“本体”,“存在论”也变成了“本体论”。因此,“体育概念研究”陷入了关于最终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之争,导致“体育概念研究”在体育自身发展反思中陷入了困境。

2.“体育概念研究”对体育理论总体方向的指引。除了对体育学科自身的反思,“体育概念研究”作为体育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支柱,应该担负起指引体育理论总体方向的职责。社会和学界期望重新解答“体育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时,“体育概念研究”都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体育概念研究”能够给出的只是更多的争论:学者们在总结回顾各种体育概念流派的基础上,从不同领域对“体育概念”进行解析、重构。从表面上看,那些争论使“体育概念研究”在横向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然而从深层次看,“研究”并没有在纵向上取得任何的进展,进而造成了“研究”对体育理论总体方向指引的缺失。

3.“体育概念研究”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解释。“体育概念研究”的历程中,有学者试图从实践出发,在社会范畴内对各种体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把它们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但是,此类的研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由于“体育概念”需要具体的、特质性的词语表述来形成逻辑性的语言,所以研究时会自觉的挑选那些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教育性等明显特征的活动成为“体育概念研究”的对象。研究过程中的“偏爱”却显然在告诉所有人:那些被挑选出来的群体的活动要比其他群体的活动在文化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显然,这极有可能导致了那些既无财力、物力,又无时间进行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或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群体的进一步边缘化,以及那些排斥体育运动的群体的不利观念和组织得以强化。这使得体育理论不仅不能给体育实践提供指导和解释,而且错误了引导了人们的体育观念。综上所述,“体育概念研究”在对体育自身发展反思中的困惑,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和解释的不足,构成了我国当代体育概念研究”的历史困境。那么,产生这些“困境”的内在动因是什么?

二、我国当代“体育概念研究”历史困境产生的内在动因

1.体育科学哲学应用的滞后。改革开放初期,研究者通过感官收集的体育“质料(体育现象)”,形成“经验(理念)”,并由此进行“体育概念研究”;在体育随后的扩大过程中,面对突然出现的大量新的“质料”,研究者便以“形式”对过程的判断、预测,形成“理性”,进而展开研究;然而,当中国体育已经完成了扩大化进入“后奥运”时代,组成体育的“质料”便因为与组成社会的每个因子以及世界各种异质文化充分结合而呈现出无穷化的状态,从而充满自我矛盾与冲突。体育的“形式”也因单项的发展过程(扩大)转变为多项的、不同文化间的动态平衡而解构。于是,原来的“质料”和“形式”均已丧失的体育,在我们的经验和理性之上,形成了一个真空的地带。这个“真空地带”就是我国体育概念研究困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需要新的哲学范式来面对这个真空地带。因此,尽管“否证论”等后现论将“体育概念研究”带入了一个“可怕的循环”,但我们不能因此把导致“困境”所有责任都推给这些新兴的哲学理论,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它、完善它。然而,当有些研究者看到“否证论”的一些缺陷后,便重新回到“实证论”或“逻辑实证论”的道路上,使那些打此口号的研究既看不到逻辑实证在整个“体育概念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看不到“后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对理论建构所作的复杂论证。进而在根本上使“体育概念研究”面对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而无法进行深入有效的自我反思。

2.学科际的冲突。体育的扩大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从而使体育的各子学科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但为什么“体育功能、涉及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而体育概念非但未见清晰,反而有更加模糊之势。”原因便是学科际的冲突:体育的各个子学科以“科学”的方法论为途径进行研究目的和理论体系的研究,因此,尽管“体育”的每个理论变得越来越精致、准确,但理论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工具主义:研究者只注重研究实践过程而不注重对自己理论结果的解释,得出了理论的结论,却不能说明建构这个理论的过程,也不对理论做出任何的解释。这无疑造成了“体育概念研究”在理论方向指引方面的“困境”。

3.文化际的冲突。我国“体育概念研究”之所以在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解释和指导时“好心办坏事”,其根本性的动因是“体育”作为舶来品在传入我国之初时,东西方文化际的冲突:当东西方两种文明遭遇时,中国文化变迁的主要形态则被迫成为一种结构性与象征性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体育概念研究”长期不受国际学界的认可与重视:即使我们办了奥运会,但我们的理论体系始终没有形成以自我文化为共同基础的“硬核”,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从“弱国”的阴影中走出来。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体育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历史困境是本文的终极关怀。从学科与科学哲学的关系入手,对我国当代“体育概念研究”的历史困境进行描述,并使用哲学的语言对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辨析。但局于自身的不足和理论的发展,未能就是否存在“体育”的绝对概念,抑或是我们是否需要作为类概念的“体育”给出结论,也无法为“历史困境”的解决提出确切的建议或结论。以学科理论发展的理路:“哲学的反思、理论的建构和实征研究”。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是以科学哲学的发展为脉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体育概念进行梳理、归类,参照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精致否证主义”理论,在全面了解后现代主张的前提下,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实在进行建构,探寻“体育概念研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正确认识的合法性与必要性,以期能在“体育”的迷雾中凝结出露珠。

参考文献:

[1]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贾奇.对确定体育概念前提条件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8(1):19.

[3]张庭华,等.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16

[4]熊文,张尚晏.关于体育概念界定的哲学反思[J].体育学刊,2007,(1):9.

作者简介:吕红芳(1978-),汉,女,讲师,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