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谍战风云再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谍战风云再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荧屏谍战潮流的大视野下,以《风声》为代表的谍战片试图将商业元素和艺术性相融合,逐步的找主旋律和市场的合适位置。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内在层面即故事、人物、情感等方面和外在层面的影像包括符号式的意象表达及造型、道具,布景等方面对《风声》的创作进行分析和阐发。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为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发展所作的探索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 《风声》 谍战 悬念 影像 类型

近年来,荧屏上弥漫着“重重谍影”,如今这股“谍战热”已经从小屏幕烧到了大银幕。《风声》《秋喜》《东风雨》等片已经进入了观众的视野,高希希的“电影版”《潜伏》也已正式开拍,一时间谍战风云再起。较之先前的国产大片和同类谍战电视剧作品,《风声》开始回归电影最本真的特质,向内重视故事悬念的设置,深入刻画人物的复杂人性;向外在影像层面上精雕细琢,充分利用电影的影像手段展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符号式的意象表达,实现了内地和港台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对话,力图填补类型空白,试图将商业元素把握进去,逐步的找主旋律和市场的合适位置。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商业化和艺术表达的不完全协调的问题。

一、告别浮华盛宴,回归电影特质

乔治・贝克指出:“悬念就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观众是否对下文毫无所知,急于探其究竟;或对下文作了一些揣测,但渴望使其明确;甚至是已经感到咄咄逼人,对即将出现的紧张场面,怀着恐惧。在这种不同情况下,观众都可能是处在悬念之中,因为,不管他愿不愿意,他的兴趣都非向前直冲不可。”[1]谍战片里的故事悬念迭起,险象环生,丝丝入扣、一波三折,其间设计精巧绝妙的智力游戏更是让观众欲罢不能,参与其中,满足了观众一种参与的心理。而多年来国产电影故事灵感的干涸更使谍战片的出现显得格外逢时。《风声》较之先前中国大片的浮华盛宴,开始回归电影最本真的特质:故事,人物和情感,除此之外,它又极力向内挖掘,着力将故事讲到极致,尽力充满悬念设置等技巧,吊足观众的胃口,同时又着力关注人物命运。

《风声》和电视剧《暗算》取材自同一个故事,故事的灵感源自“杀人游戏”,玩的是斗智和心理战。《风声》作为“上帝的杰作”,“《暗算》的敌人”,已经未映先火,万众期待。《风声》试图探讨的就是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一种环境里面,如何从一个不可能的空间里成功逃逸的过程中面对的不可承受的压力刺激下每个人的的表现。在塑造人物方面,《风声》依托的是“谁是老鬼”的悬念,为了保留悬念,为此,编剧不惜让正派人物拥有缺点,比如给予顾晓梦尖锐刻薄的缺点,尽管善于心计但给人感觉阴冷锋利,而另一个正派人物吴志国也给人粗鲁、阴冷的感觉。另外此片众星云集,相互飚戏,他们对角色精到传神的演绎,使得《风声》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中展示了一个惊险的逃逸魔术,在故事基础上保持悬念到最后一刻,而且给这个惊悚悬疑的故事赋予了“人”的情怀,甚至是“国家主义”情怀。《风声》进一步深化了“炼狱”这一主题。主人公不是生活在单纯平面的现实生活里面,而是每天戴着一副面具,亦正亦邪,尔虞我诈,在真实而残酷的时空里以虚构的身份持续不断的演戏,在互相利用又彼此陷害中“炼狱”般煎熬渡过。顾小梦最后提到的“炼狱”不是她受了刑,而是如果失败了,会有更多同志牺牲;或者因为自己导致其他人死去或受到伤害,同样是一种炼狱。在这个意义上,《风声》这个电影作为第一部国产商业谍战大片,巧妙地改编了麦家写的故事的壳,又忠诚地保留了里面的核,探究人心之深厚,人性之复杂,人世之恐惧。

二、影像精雕细琢,符号充溢其间

《风声》不仅在影片的故事张力、人物塑造和情感深度的挖掘上有所创新和提升,在影像层面上也可谓是细节之处皆精雕细琢,而且各种符号充溢其间,意象指涉的运用更加广泛。

作为华语首部谍战巨制,该片在制作上不惜血本,开创了华谊“投资无上限”的先例。“细节经得起特定的考验”是导演陈国富和高群书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了力求人物造型和置景真实,还原当时历史风貌,剧组在造型设计和外景搭建上颇费心思。片中的几位主角都做了三次以上的造型,剧组花巨资在天津、大连等搭建逼真的外景地,在布景时就分别在在大连、涿州和大连建造了三座一模一样的裘庄。为了让观众在直观上感受到“裘庄”盛极一时的繁华,由工作人员耗费数月在各地古玩收藏店铺搜集齐的古玩陈设将近5000件,大至道具,小至餐具,一切陈设都要按照历史资料去还原,所有家具的总和价值超过470万。为了重现繁华街道的人来人往和壮观的游行场面,剧组在一天内动用了两千六百余名群众演员参加演出。当我们看过了《风声》,在大银幕上欣赏了演员的精彩表演,一定会被开篇的游行和裘庄的外景所震撼,也一定会被裘庄内部及周边的奢华所冲击。另外,电影中平静内敛的斗智心理战和暴力血腥的行刑大观并行实施。武田就是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极限,采取令人触目惊心的的刑罚或“人格侮辱”的心理战术,以摧残其精神意志使其心理防线崩溃,不料最后却被顾小梦的言语捏住自己的脉门死穴成全了革命者。片中行刑场面感官刺激血腥暴力,摆脱了家庭观看的这种电视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充分利用电视所不具备的电影影像方式逼真的展示令人发指的五花八门的“行刑大全”,书写真实残酷的充满血腥味道的革命。

在造型、道具之外,《风声》也非常注重细节之处的符号式的意像表达。例如《风声》开头片名出现时,是从飞机上俯视大地,纵横交错的河流幻化成这个片名“风声”,有一种陌生化的波云诡谲的神奇美感。就是充分利用了符号,密码、暗语、歌曲、声音甚至表情、神态等等发挥着各种表意功能,观众的观赏过程就是解码过程,不仅要破解剧情谜局,而且也要和编导比拼智慧,看谁棋高一着儿。这部影片正好适应了人们乐于破解符号,消解神秘感的这种审美要求。

三、融合的缺憾,类型的填补

《风声》开始褪去大片浮华气质,回归电影特质,向内重视故事悬念的设置,深入刻画人物的复杂人性;向外充分利用电影的影像手段展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符号式的意象表达,尽管该片在谍战和主流性主题表达及文艺性的融合上亦有缺憾,但导演为此做出的开拓性的尝试和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风声》采用的是类似传统“三一律”的叙事手法,将整个故事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通过空间内人物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戏剧张力。整个故事像一部悬念小说,“到底谁是老鬼”成为贯穿影片的唯一悬念。这样的叙事手法符合一般观众的观赏趣味,观众也乐于参与这样的智力游戏,但这种依靠情节取胜的影片若在情节、悬念的设置上不够巧妙,很容易使整部影片沦为平庸。很遗憾,《风声》便存在这样的问题。片中“听唱腔辨密码”的设置显得牵强而又儿戏,反而不如根据同一蓝本改编的《捕风》里的那串佛珠来得巧妙;“老鬼”和“老枪”互相配合传递情报的桥段一厢情愿的简单合理化,实则禁不起推敲;最后留在借李冰冰旗袍传递密码消息更有玄乎夸大之嫌。此外,《风声》所采用的戏剧结构,更适合话剧或者电视剧,并不太适合电影。《风声》里明星璀璨,对各个人物刻画平均用力群像刻画,受制于众多角色,虽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演员的表演欲和挑战欲,却会在人物深度流于表层,有欠深入。由于电影的叙事时间较短,封闭空间内的人物关系还未展开就相继死亡,显得过于仓促。

在国产大片出现之前,一直以来港台和内地各自划江而治。但港台的类型神话正在被打破,无论是吴宇森的《赤壁》,还是叶伟信的《龙虎门》,或者说其它诸如周星驰、黄百鸣、王晶、马伟豪等人的新作,当它们在内地公映时,它们获得了有史以来在内地最大的传播,但它们的缺陷也第一次暴露得如此清晰。“对人物近乎卡通式的描绘,对历史近乎儿戏般的低智解读,还有对于各种恶俗的电影手法的炫技式的贩卖,东方好莱坞在强亮度聚光灯的近距离照射下,露出了其致命的短板:草根气质的亲和力里其实还包括着浅薄,自由不羁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也是粗俗与失控的代名词。”[2]这个时候,内地电影和港台影人所熟稔的类型片拍摄手法终于有了联合起来的必要性。《风声》实行的是“双导演”,两地名导,文武互补,高群书强悍的纪实手法和陈国富的绵密细致的风格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场关于捕风捉影的流光溢彩的盛宴。从这个角度考量,《风声》就有一定的示范性意义。《风声》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港台导演和内地导演合导的电影。两种不同文化和审美体系,两种不同的制片理念,终于平等地站在一起。

其实“谍战片”一直以来就是全世界电影观众热衷的题材类型,而在中国的整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和“”过后,曾出现了两次反特片的浪潮,其中不乏此类题材的优秀之作,像《羊城暗哨》、《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黑三角》、《冰山上的来客》、《保密局的枪声》等等,尤其是《保密局的枪声》,当年曾创下全国六亿人次的观影数量,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反特片可以被视为谍战片的前身,两次反特片浪潮,为谍战片在内容、模式、审美心理上做好了准备。但那时的谍战题材的电影多是应运而生,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脱离开那个时代,谍战片便进入了休眠期,沉寂多年。

火遍全国的《暗算》、《潜伏》等国产电视剧终于满足了国产观众对“谍战戏”的期待。而转眼这股谍战风潮迅速由小荧屏波及到大银幕。现在国内观众能在荧幕上看到多部谍战题材的电影,如《风声》、《秋喜》和《东风雨》等等,可以说“谍战”类型彻底进入国内观众的视野。虽然有人认为,从现在谍战片泛滥的情况来看,这个题材显然已经透支了,并提前进入了疲倦期,但这个题材在电影范围内还是大有前途的,诚如王中磊所说,“我们也正在尝试,将商业元素把握进去,逐步的找主旋律和市场的合适位置。”[3]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借谍战片成功的契机来寻求其自身创作形式的其他可能性,这意味着中国电影从写意开始走向讲究故事逻辑关系,注重智力推理,由此推出了一个新的商业电影类型,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转向。尽管创作中存在商业化和艺术表达的不完全协调的问题,在对谍战题材的把握和开掘上也有不失遗憾之处,但无疑为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美]乔治・贝克.喜剧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207.

[2]《风声》――内地和港台电影的杂交试验.电影世界,2009.

[3]祁京.《风声》献礼片包裹下的杀人游戏.电影文化,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