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区口译之译员角色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区口译之译员角色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口译员是实现跨语言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在口译活动中,译员常被赋予“传话筒”的形象,这一印象多是基于会议口译得出的。而社区口译作为一种“对话口译”,其工作场合、工作环境与会议口译迥然不同,译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面对的健康威胁也大不一样。译员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传送者,更是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译员在社区口译活动中发挥了能动的传播“媒介”的作用,既是语言翻译者,又是文化调解者和交流操控者。

[关键词]社区口译;译员角色;媒介

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张文、韩常慧,2006:11)。也就是说,口译作为语际间的“解释”行为,是一种即时性的特定翻译形式。在历史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因为某种目的或需求而开始交往时,口译活动便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因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译员在社会交际环境中创立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工作方法,口译也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化的双语言语交际工作。口译可根据其形式、内容、交际环境、或场合以及传译方向来进行分类。按照其发生的场合,口译可分为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和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 or Community-based Interpreting)。社区口译又被称作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或文化口译(Cultural Interpreting)等(Pchhacker, 2004:15)。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融合,跨语言交际者不仅在商业、外交、政治、科学领域的交往有所增加,在法律、医疗卫生、移民和其他公营服务部门的沟通也愈加频繁,交际问题因此越来越受到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视,社区口译的社会功能及译员“媒介”和文化“桥梁”的重要作用随之突显。

一、社区口译的产生背景及范畴

早在16世纪,西班牙皇室就曾立法规范联络殖民官和当地居民的口译员的行为(Bowen, 1995: 245-273)。也就是说,自那时起社区口译便已初露端倪。20世纪60年代,瑞典、澳大利亚等国面对大量的迁入移民,政府要求为这一群体提供口译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移入国遇到的困难。到了20世纪80年代,对社区口译的需求愈发迫切,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口译服务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政府公营部门的社区口译主要在法律、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为那些不能熟练掌握迁入国家语言的移民提供帮助,有时其服务领域也拓展至为听障人士提供的手语翻译。

二、社区口译的特征及工作环境

与会议口译相比,社区口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与会议口译通常采取的“单方向口译”作法不同,一般情况下,社区口译是“双方向口译”,译员需要在讲话人之间进行双方向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对话口译”。

第二,会议口译的工作场合通常相当正式,译员独立或与合作者在同传间内完成口译任务,与讲话人和译语受众无需面对面交流;而社区口译工作场合既可能较正式,也有比较日常的情况,译员不再是“隐形”的,而是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充当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相对于传统会议口译员的“传话筒”形象,社区口译员在话语控制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

第三,社区口译员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健康威胁。如在课堂上,口译员通常需翻译的内容专业性强且篇幅较长,身心会承受巨大压力;在医疗场合,会面临传染病威胁;协助警务办案过程中,会面对安全威胁等。

在工作环境方面,社区口译亦与会议口译迥然相异。社区口译的雇佣方一般是法庭、医院、警察局、移民局等公共服务部门。其工作场景一般为医疗预约及诊断活动、法律进程、课堂教学及指导活动、新闻采访、现场报道、民间贸易谈判及协商等。在中国,因目前社区口译尚未能作为一个职业得到认可,当这些部门对双语交际有需求时,多是临时雇佣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人充当社区口译员的角色。译员的地位、报酬、口译标准及其职业道德缺乏规定,亟待完善以促进其发展。

三、社区口译中的译员角色

历史上,口译工作都是由掌握双语的人士来承担,译员的角色因此与信使、向导、谈判者这些中介人紧密相关。20世纪后,随着口译职业化的发展,译员这一职业终于得以确立。职业化的角色规范了口译行为,使正确、完整并忠实地转达原语信息成为译员的职业道德。但这一定位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译员角色理解的偏差,认为译员是具有双语能力的跨语言信息传送者,甚至用“传话筒”来比喻口译工作者。这一印象多是基于人们对会议口译的研究得出的。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口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区口译愈发引起人们关注之后,人们开始改变这种认识,不再把译员仅仅看做是信息的被动传送者,而认为他们是交流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口译活动中,译员不仅转述原语信息,而且还需要帮助交流各方克服文化障碍,管理控制言语顺序,解决话语重复问题,对原语内容进行必要的解释、补充和删减,阐释原语者的态度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讲,译员在口译活动中发挥了能动的传播“媒介”的功能,而且译员的这一角色不仅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媒介,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作为媒介的社区口译人员,其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语言翻译者、文化调解者和交流操控者。

1.语言翻译者

社区口译人员与其他口译人员一样,最基本的目标是帮助他人完成交流,使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口译的内容、形式和标准要根据使用者要求而定,可以是完整的翻译,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提供综述、解释性翻译或重点翻译。与其他口译人员不同的是,社区口译人员处在一个多文化的社区里,因此,除了通过语义场、语法等方面进行口译工作外,他们还需解释那些声音、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中暗含的信息,以完成口译工作的最基本目标。

2.文化调解者

与会议口译的单向性不同,社区口译是一种“双方向口译”,这使得社区口译人员在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更显性化。如果对话双方的交流出现了误解或障碍,口译者仍只是尽可能地保持中立或隐形,而不主动参与或干涉,那么对话双方的交流目的就无法成功实现。因此,为了达到交流的基本需要,口译人员不仅要扮演语言翻译者的角色,还要适时充当强力干预对话的角色,通过对文化的理解,修改讲话者的说话方式,甚至使用肢体语言来达成双方的互相理解,以实现交流的目的。在遇到重大问题、想了解对方意图或对对方情况知之甚少等情况下,尤其当遇到两种文化的碰撞时,翻译会扮演顾问角色,回答双方提出的问题和疑问。

3.交流操控者

社区口译作为典型的“对话口译”,一般是以交替传译的形式进行。当互不通晓对方语言的双方有交流的需求时,必须依靠口译这一媒介,因为对话双方不能直接沟通,也就无法自行达到自己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谈话”的“合作原则”,其中包括数量、质量、关联及方式四条准则。在社区口译活动中,合作原则的实施远比一般谈话复杂,原因是交谈双方不能直接对话,双方之间的合作原则全赖社区口译人员这个中介才能实施;而在这之前,口译员还必须分别与双方实现合作原则;若口译员与交谈双方中的任意一方未能实现合作原则,那么交谈双方之间的合作原则亦不能实现。因此,社区口译人员处在三重合作关系的中枢位置,是全面“合作原则”基本上得以实现的启动着、促成者、保证者,总之是交流的实际操控者。

社区口译服务于互动交际中的人们,如同会议口译,译员要充当“中介人”,承担“译”的角色。此外,社区口译中译员还要适时超越“译”的角色,调和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自身亦成为交际中的一方,从而确保交际的成功,完成口译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张文,韩常慧.口译理论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11.

[2]韩莹,孙福广. 口译人员隐形理论的挑

战——社区口译人员在商业、法庭、聋

哑人社区翻译中的角色[J].黑龙江对外

经贸, 2009(9):122-124.

[3]苏伟. 社区口译在中国 [J]. 上海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