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智慧理答有效对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智慧理答有效对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问答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或评价,即课堂理答。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有效的课堂理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究竟怎样的课堂理答才是有用、有效的呢?从下面的三个事例中可以看出端倪:

案例一: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片段。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的句子。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1:“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生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生3:我想补充,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生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热烈的掌声)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生:活出自己的个性。

案例分析:窦老师借着,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堪称经典。很多教师在解读这一块时,总是研究的不同特点,浅层次理解的象征意义,用直白的讲述告诉学生应该像那样坚强,那样不畏严寒等。而窦老师是“穿”过的表象,这一文学象征意义的写法,直接进入更进一层的“好好儿活”。让学生借着的“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等品格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窦老师理答行为的动态生成,证明她对教材有着充分深度的解读,并熟谙于心,运用不断的引答行为,感染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思维深入。

案例二:二下《识字5》教学片断。师:雪下的大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雪下得很大,很多很快。师:你是从下雪的速度很快看出雪很大,不错,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生1:我看到远处山上都结冰了,说明雪很大。生2:全部都是雪白的了。师:山上、地上,书上,整个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谁能读好这个词语?(出示:大雪)师:北风呼呼的刮起来,鹅毛大雪下起来了,气温一下子降了好多度,让人感觉特别寒冷,这是因为北方来了一股冷空气,这种特别寒冷的气流就叫――寒流。生:(指名读,齐读)师:读的真好,老师送给大家几个词语?(出示:鹅毛大雪 大雪纷飞 雪兆丰年)生:练读。

师修改后的理答:(在学生观察画面,有了感性了解后)刚才,大家看到一朵朵,一片片,一团团的雪花纷纷扬扬下个不停,这就是叫大雪纷飞(出示:大雪纷飞,领读)。这雪像鹅毛一样大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出示:鹅毛大雪,领读)。看着这么大的雪,农民伯伯最开心了,它预示着来年可能是个丰收年,这就是成语――雪兆丰年。(出示:雪兆丰年,领读)

案例分析:教师根据预先的设计,一环一环照搬教案,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感受,在推荐收集的“好词好句”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出示,让学生读一读就过场了,词语的表象没能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使成语的学习脱离了情境,理答行为滞后了。

如果能稍作修改的话,就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成语的一个场,这对于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很有帮助的,他们将马上意会到:纷纷飞扬的雪花就是“鹅毛大雪”,飘落的情形可以用“大雪纷飞”形容,从而突破难点“雪兆丰年”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作出调整,使自身的理答行为具有指向性、指导性,能够助推师生对话的深入。

案例三:《最后的姿势》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2-7,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用心品读,想一想,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生:“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可以看出发生地震时,谈老师并不是很着急,而是很镇定。师:谭老师着急吗?他急的是什么?生:他急的是自己的学生。师:好的,但同时就如你所说,他又非常地镇定。为什么要镇定?生1: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只有镇定疏散学生们,逃离现场。生2:我发现这里有个感叹号,在这种情况下,谭老师在心中一心只想着学生,没有想到自己,他是一个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的人。生3:省略号说明他还有很多指挥,这里没有全部写出来,当他指挥别人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要冲出去,当同学们都出去的时候,才想到要出去。师:你们连标点都咀嚼出味来了。请你把场面非常紧迫,而谭老师那种果断下命令的感觉,用朗读传达给大家。

案例分析:教师灵机处理的上述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谭老师能够镇定自如的指挥学生撤离,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因为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只想着学生。

当学生阅读文章后,模糊的感受到谭老师身上的这一特性,教师敏锐抓住“着急与镇定”这对矛盾体,通过追问带着学生剖析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学生透过关键词语、标点,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设身处地的领悟到谭老师其实很着急,同时又非常的镇定。这种镇定源于他对所处环境的清醒认识,源于他对学生的爱,至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了深刻的领会。可见,在学生思维模糊处的追问,往往一锤定音,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作者单位:常州市东方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