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水而筑 4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水而筑 4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江南水乡为研究对象,在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方面对江南水乡中的建筑与水的相互关系作了详细探讨,希望能为江南水乡古镇研究和滨水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江南水乡;建筑与水;空间环境;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the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aspect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s and water, hope to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cient town and waterfront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Construction and water; Spac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的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水运发达,这一独特的地域条件使得区域内的城镇建设大多因地制宜,沿河道发展。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丰富的物产,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布局精道、造型典雅,其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加上纵横的河道、小桥、石板路和青草绿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在江南古镇中,水是整个古镇的血脉,古镇因水而生,水经过水道、水渠流经人家,几乎是家家是因水成市、枕水而居。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江南水乡逐渐形成了以水要素为中心、极具地域特色的水乡空间环境,建造了如水巷、水埠、古桥、过河楼、水天井等建筑。以下是以江南水乡为研究对象,在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方面对建筑与水的相互关系作了一定的探讨。

一.水巷空间——建筑与水的平行并置

1.形态特征

江南水乡水网密集,古镇因水网而建,因水利而兴经贸,因水势而形成水乡独特的风貌,川流不息的水与古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水成市、枕河而居”是绝大多数江南水乡的空间特色。因为水网、河道的存在,使得水巷空间出现独特的线型空间肌理,具体表现为街随河走、屋顺河建,产生一种顺应河道的线性动势。这种模式不同于以街坊为代表的那种由“间”到“街坊”逐级形成的等级模式,而是河、街、屋三者平行并置的组合模式,即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平行并置的构成关系。

2.构成模式

依据河、街、建筑的空间关系,水巷空间的构成方式一般为三种:

第一种是“河——街——屋”式。以河为中心,河的两侧为街道,行船者可通过埠头由河到达街道,街道的外侧为商店或住宅。在沿河的店(或宅)前加建廊棚(或骑楼),廊下成街,不但挡风遮雨为行人提供方便,而且是两侧店铺或住宅的延伸空间,成为家务、休憩、交往、商业等多种功能复合的空间。

第二种是“河——屋——街——屋”式。这种是典型的沿河商业空间模式,河与街之间一般为一进房,常常为上宅下店式,也有不少是上下皆店式。商店位于一层朝向街道,二层是住宅,位于商店的上方,下动上静,分区明确。

第三种是“河——后街——屋——前街——屋”式。这种情况出现较少,后街是前店后宅式建筑的水路运输和生活通道,同时也是家务、休憩的场所,前街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前、后街道一动一静、一主一次,流线与布局合理清晰。

综上所述,水巷空间,伴随着江南古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水、街、屋平行并置的组合模式,打造出收放有致、变化丰富的沿河街市空间,体现了水要素在江南水乡的建筑布局及空间塑造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环境与水的密切关系。

二.节点空间——联系建筑与水的纽带

江南水乡古镇在形态上除了沿河空间地带及街巷为代表的“线”型空间外,同时还大量存在一些相对独立的“点”状空间,例如:小桥、水埠、过河楼、廊棚、骑楼等。这些点状空间将宅、街、巷、河等空间要素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水乡空间的联系性和趣味性。

1.水埠

水埠是设于驳岸上,为了贴近水面,必须如水建造的踏阶。水埠是水乡人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依靠,是汲水、洗涤、停泊、交易、运输的场所,是人与河联系的纽带,俗称“水桥头”:河埠是通到水里的桥头,一般石砌的踏阶一直通到水中。这些踏阶一般用石板砌筑,有时凌空悬挑,有时靠墙实砌,有时完全凹入河岸,有时全部突出河岸,有时则半凸半凹,此外还有一面入水、两面入水等多种形式。从使用性质上看,一般分为仅供一户人家使用的私用码头、几户人家共用的半私用码头以及大家共同使用的公共码头。有河道才有埠头,埠头成为与水乡古镇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家家踏度入水、河埠捣衣声脆”的空间意境,自然而然成为引人注目的古镇特色之一。埠头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河道的存在,同时也暗示着街、巷通向河道边的尽端,是河与街、巷的联接处,通过埠头,河与街、巷发生了更进一步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古镇交通网络系统。

依据埠头与河岸的关系,这种联接关系有以下几种构成模式:平行搭接式、转折式、垂直式。河与街巷不再是位于两个水平面互不相干的空间要素,而是平面上参差咬合,空间则上下链接的立交的空间统一体。

2.桥空间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古镇如诗如画意境的缩影,也反映了小桥是水乡古镇不可缺少的特色要素。太湖流域古镇河多桥更多,桥是路的延续,是跨越河道的通道,桥上行人、桥下行船。为了便于桥下行船,一般桥身起拱(圆拱、折拱或平拱三种),高高的拱桥,打破了河道平缓单调的空间。

桥的第一功能是交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桥是街巷跨越河道上空的一段,它的存在,保持了陆路交通的连续性,同时,桥身起拱又保证了水路交通的通畅。一般桥头两岸还会根据需要设立水埠(码头),这更使桥及桥头成为水陆、陆路交通的交汇空间;其次,桥是观景、休憩的场所。立于桥上,居高临下而远望,是观赏河上景观的绝佳之处;最后,桥是人流汇聚之所,南来北往的商船聚集之处,桥头各角建桥楼、店铺、茶楼,成为古镇最热闹之处,桥头空间往往是古镇的商业中心。

3.过河楼

此种形式是水乡古镇街市最富有趣味的空间之一,通常是两侧房屋通过二层的连廊互相连通,底层中间为河,两侧为房,凌驾水面,横跨修建。

这类空间一般出现在水面较窄的水渠、水道上,且位于用地充足,对周边交通无较大影响的基地上。河水流经建筑的底部,建筑跨水而建,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和轻盈的建筑形象。

4.廊棚

在沿河的店(或宅)前加建廊棚,廊下成街,不但挡风遮雨为行人提供方便,而且是两侧(或一侧)的店铺或住宅的延伸空间,成为家务、休憩、交往、商业等多种功能复合的空间。廊棚的建造形式多样,有双坡、单坡、卷棚等各种样式,成为古镇特色之一。

5.骑楼

沿住宅(或商店)底层向内凹入1—3跨(一般宽1.2—3米),形成楼下街,一侧柱落下,另一侧是商店或住宅。形成的空间与廊棚式的类似,是多种功能复合的空间,也是内外空间过渡和渗透的区域,但其形成空间的形式是相反的,骑楼为“减法”的空间生成方式,而廊棚为“加法”的生成方式。

水埠、古桥、过河楼、廊棚、骑楼这些空间节点一般与街道直接发生关联,在形式上与街道线性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们的反复出现,打断了街道单调的线性序列,活跃了空间气氛,有些空间要素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或经常发生的活动也会使其具有节点空间的性质。特别是河埠和古桥,由于功能要求,每隔一段就必须有一座(河埠10至20米,桥100至300米),它们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形成了空间的节奏和韵律,进而使古镇空间产生统一而丰富的感受。

三、结语

水,是江南水乡的血脉,水乡因水网而择址,因水运而兴经贸,又因水势而成水乡风貌。本文是对江南水乡中的一次尝试性探索,以建筑与水的相互关系作为出发点,对以水要素为中心的建筑及构筑物(如水巷、水埠、古桥、过河楼、水天井)在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等方面作了详细探讨,希望能为江南水乡古镇研究和滨水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江南水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演变.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

[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