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庭教育投资热的冷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庭教育投资热的冷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策划缘起】

前不久两则短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今年8月,北京某著名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收到要求入学的条子竟重达1公斤。北京市某区一所重点高中明码实价:低于分数线的,一分交一万。这真可谓“一分抵万金”。北京的择校费最高已经被炒到12万。(据《北京青年报》)

二、去年7月,北京“211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曾向社会推出了“211高考梦工厂”计划,并承诺“5万元保你上重点,10万元保你上北大、清华,未达到目标全额退款并加万元以上赔付”。可当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结果却让不少家长大失所望,于是,8月27日,许多家长怒向“211在线科技”讨说法。(据《特区青年报》)

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每家的孩子都只有一个,他们不是韭菜,割了一茬能够再生一茬。任何家长都不愿容忍自己的孩子出错,从而使孩子成为失败的试验品。因此,孩子从一出生,家长就开始谋划: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好?从小学到大学,年年月月次次逼迫孩子考出好成绩。家长们也各显神通,托关系,找门路,千方百计要将孩子送到最好的中小学和大学去读书。为了孩子的教育投资,家长们可以砸锅卖铁、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面对家长们的这种对孩子教育投资呈现出来的“群体性迷失”,让我们来加以剖析和思考。

【现状扫描】

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城市的调查,如今,在9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平均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大概在6000~12000元之间。那么这12年的费用总计在7万~14万元之间;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约1.5万~2万元之间,四年大学费用总计约6万~8万元,按一般工薪阶层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父母两人9~10年的全部收入。

投资家教热浪滚滚

择校热:在所有的择校热中,初中生择校进高中则是最厉害的,每年小学毕业升初中时,都会有一大批跑学校的家长,他们削尖脑袋也要将孩子送到最好的中学去。

陪读热: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有形形的家长。他们中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陪读的,也有从农村到城市陪读的,还有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陪读的;有为大学生陪读的,也有为中小学生陪读的……近些年,不少城市出现“陪读”一条街,连带其附近的租住房也十分紧俏。

特长班热:不少家长一味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觉得正规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于是对孩子施以大量的早期额外教育“加餐投资”,并且很快蔚然成风。音乐、绘画、电脑、书法、英语……都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技能。

考证热:考级考证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少儿英语剑桥考试每年已经拥有几十万的报考者,而乐此不疲的家长越来越多。

天才热:中国科大少年班,是许多父母心底的梦,现在很多少年留学生也成为家长眼热的对象,在全国各类书店,《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家笨笨上剑桥》《状元教你高考》《在北大等你》《在清华等你》这类书卖得非常火。

留学热:有的家长是因为面子问题、虚荣心驱使而将孩子送出国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功人士,孩子不争气,考不上国内的重点学校,自己脸上无光。于是宁可花大钱,让孩子漂洋过海留学去。

名校热:去年国内一家研究机构对全国的大学作了一个排行榜。排行榜前列的大学便成了中国家长心目中的名牌学校,孩子在填写报考志愿时,非这些学校不读。有些人更是将目光锁定在前10名的顶尖学府。

凡此种种,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投资潮已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河流,它挟裹着家长们节衣缩食、日积月累攒下的血汗钱,承载着家长们盼子女出人头地的迫切愿望,更伴随着无数孩子苦累又无助的读书声,一路狂奔。

然而到头来有多少家长到达了梦想的彼岸?又有多少孩子因未达目标而黯然神伤?更有多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盲目投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下去,让孩子差强人意熬出个大学毕业,却仍因为基础较差、素质不高而在人才市场上处处碰壁?

并不是每一位下水者都能成为游泳冠军。面对这条汹涌的河流,站在岸上或者说正处水中的家长们,你是否了解“家教投资”这条河流的深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孩子定能顺利到达幸福的彼岸?

家庭教育投资,该到理性看待的时候了!

“海龟”下的“金蛋”

千寻

刘琳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高考那年,他们一向学习拔尖的儿子程剑发挥不正常,被一所二类重点大学录取。

一心要让儿子上一流名校的刘琳沮丧极了:这样下去,儿子这辈子的成才梦不就毁了?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之际,刘琳的一个好姐妹把考上一般大学的女儿办到澳大利亚留学。刘琳心中一动,对呀,何不托他们也把儿子办出去?她把想法和丈夫一说,丈夫开始有点觉得风险大太,投资过高。刘琳说:“你看现在的‘海归派’多吃香!一年的收入就够买套房子。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他在国内的二流大学待下去,到时连他自己都过不好,我们老了还有什么指望?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丈夫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刘琳夫妻存款上的钱还差一大截,他们咬咬牙把房子卖了,终于将孩子送到了澳大利亚。然后夫妻两人白天夜晚都吃住在餐馆里,没早没晚地为儿子积攒留学的费用。一些熟人对他们的行为不解,说:为了孩子出国念书,房子都卖了,人也累得半死不活,这代价也大太了吧?刘琳心说:等我儿子毕业回国了,你们就知识什么叫远大目光了。

深知自己出国不易的儿子程剑也非常争气,过完语言关后,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了别人四年才能修完的学分,然后一边打工一边读完了澳洲名牌大学莫纳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

程剑毕业后,又在欧美几个国家历练了两年,后被一家跨国公司聘为大中国区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年薪20万,还有年度分公司利润0.2%的提成。

程剑回国不到四年,就在上海浦东买了一套价值100多万的花园小楼。

现在,刘琳夫妻俩天天就是抱着他们那中英合璧的混血儿孙子,在花园小楼里享受天伦之乐。那些当初笑话她的人都羡慕死了。

点评:生活中的确有这种天遂人愿的故事,但这却更像无数家长们在心里描绘的一个美丽蓝图。“云里烟村雾里山,看之容易作之难”,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种美好的蓝图未必能够真正实现。一个基本事实是,不论你是为孩子花大钱进贵族学校、名牌大学或是飘洋过海,其结果不如人意的总是比大获成功的多。这一点尤其值得家长们三思。(西窗明)

花钱买来的“风光”

旅 云

老王夫妻经常说,自己当年该念书的年纪却赶上上山下乡,这辈子吃够了没文化的苦。自孩子生下来以后,他们就一个愿望: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盼望他出人头地、耀祖光宗。

孩子初中毕业后,老王夫妻为了以后使孩子顺利考上大学,他们一合计:花再大的代价也要送孩子到素有“名校孵化器”之称的育才重点高中求学。但让他们烦恼的是,到了中考,他们的孩子离该校最低录取线还差10多分,要上该校得交3万元择校费,作为办校资助。于是,两口子咬咬牙,将全部积蓄1万元都掏了出来,再东借西挪凑足了3万元,才总算如愿以偿。

孩子读高中三年,老王夫妻就苦了三年……他们为了孩子从来舍不得为自己添上一件新衣服。有一年夏天,气温达到40℃,他们也舍不得买一台电风扇。

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孩子进入重点高中后,由于心理压力大,成绩跟不上。高考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又以几十分之差没有考上北京的名校。老王夫妻不甘心以前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漂。他们千方百计托北京的亲戚联系,得知交上6万元择校费就可以被一所名校录取。于是,他们到大舅那边借了两千,小姨那里借了四千……东拼西凑,亲戚的门槛都踏破了,还不够,于是狠狠心,把房子卖了,总算凑足了这笔钱。

虽说花了这么多的钱,但他们想:孩子进的是名牌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份好收入,也就值得。想到这,他们就笑得很开心。

然而前不久,老王夫妻又看到电视上说,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真本事找工作也不容易。这下他们的心又揪紧了。因为他们清楚,儿子上重点高中是花了大钱进去的,却在学习上跟不上,现在上名牌大学又是花钱进去的,谁知孩子是否跟得上呢?

点评:像老王夫妻这样的家长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中国的家长是最有牺牲精神的家长,为了孩子什么苦都心甘情愿去承受。然而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能否健康成长是从小到大方方面面的影响所致,而并非仅靠花钱进“重点”、上“名牌”所能保证的。此外,孩子若考不上“重点”,或考不上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实都很正常。这时候,甘愿奉献的家长们帮助、鼓励孩子树立人生的信心,也许比为孩子花钱更加重要。(西窗明)

钢琴怨

采访对象:冯远宜 年龄:7岁 整理:小船

原来在你们杂志上看到一个标题:家家孩子“上班”忙,我觉得那很像是在说我。我今年只有7岁,可我学钢琴却已有4年了。除了学琴,我还在“白雪公主”少儿培训宫报了外语班,在少年宫报了“美术班”。自从我记事起,除了过年,我就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两天。

其实我的家并不富,爸爸妈妈都在公司上班。爸爸是个会计,我还没出生,他就下岗了,后来在一个小公司上班,赚的钱也不多。

1998年抗洪后,爸爸才在九江一个朋友的承包工程里找了个事做,是管别人的,钱赚得多一些,没两年就给我买上钢琴了。自从买了琴,妈妈更加舍不得花钱了。

妈妈是个急躁的人,那时我刚学琴,到一个很有名的老师那里上小课,每节课学习一个手指的弹法,80元钱。我练不好,妈妈就把我的手指提着,咬着牙说:远宜,你一个手指就是我十天的工资啊,不好好练,我就要你的命!那时我的右小指总也练不好,花了240元,那半个月,妈妈端起饭碗就要骂我,我的眼泪总是一颗颗地掉进碗里。

我今年刚上小学,可能是因为每晚都要练琴,没有太多的时间做功课,我的学习并不好。每次没考好,妈妈就对我大骂,说我像只笨鹅,又懒得要命。花了家里几万元钱,还不知道争气!

前几天,我下课回家,妈妈正和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在聊天。原来妈妈又找了一个帮我补习数学的家教。每个星期两次,一个月又得一百多元。妈妈说我是家里用钱堆起来的,将来还要读中学、上大学,还要没完没了地花钱。天哪!我已经花了家里这么多钱,如果我的成绩还是不行,钢琴又过不了6级,爸爸妈妈肯定会更伤心吧?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点评:这个故事让我们担心:这位妈妈盼女儿成名成家的美好愿望可能落空,更担心小远宜在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能否读好书,学好琴?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曾说,如果生活可以重新开始,他宁可选择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而不是从小受苦学琴。因为学琴使他几乎失去了美好的童年,从而给人生留下终生的遗憾!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都有如此发自肺腑的感慨,那么,更多的似乎不大可能让孩子成就大名的家长们,又该如何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西窗明)

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情结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观念,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有着深厚文化、心理积淀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有所作为,将来能够兴邦济世,成为改造、主宰天下的大人物,做出大事业来,光宗耀祖;或者投身经济、科技和实业,有大收入、大成就。所以,宁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无论自己怎样艰苦,不能亏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原先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和选拔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奇观:世界上最为严格最为残酷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这种精英式教育就是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选出少数精英进入大学学习,它的门槛很高。高等学校的这种精英教育和我们原来的干部选拔体制,决定了人们拼了老命也要去上大学,吃皇粮,做干部。

另一方面,现在40岁以上的家长们大多数是受到“上山下乡”的影响,在他们正是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华,却被下放到农村接受锻炼;回城之后,为工作、成家和房子等大事,而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批家长们又赶上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期,他们深感知识欠缺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与危机感。因此,他们就把对知识的渴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统统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所以,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是不遗余力的。然而这种做法未必切合实际,有利于孩子成长。

谁最终检验家庭教育投资的成果?

艾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我5岁起就读村办小学,后在北京读惠我小学、营房宽街小学、北京第十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新闻硕士学位。当年我十来岁到北京读书,在电线杆子上看到一则惠我小学的招生广告,就去报名了,那是一所私立小学,但不影响我受教育。

我想教育与经济结合、为经济服务不能等到毕业生就业后再来实现,在教育过程中就应特别重视这种结合,使人才的培养更接近实际需要。现在各行各业最短缺的是复合型人才,从产业角度说,就是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产业、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人才。只有你的教育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能说你的教育投资是有效的。

社会的实际需要才是教育投资成果的最终检验。

社会看重“技能型人才”

陈瑞芳(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由于广东经济及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升级换代,急需一大批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将达1400万左右,从事技术工种岗位人员应达800万人,而目前广东实际只有218万技能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即使当年毕业生全部就业,缺口仍为400万以上。

现在很多同学包括家长普遍存在着职校生社会地位较低的看法,认为念职校就是低人一等。很多人不把职校作为自己理想的升学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

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职校生就业却并不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差,在一些应用性技术岗位上,一些职业中专学生所具备的优势甚至让一些本科生都“相形见绌”。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工业基地,更是那些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技术的职校生的“就业天堂”。

由此看来,有的孩子读书读不上去,家长与其冒风险花上十几万、几十万让孩子勉强去上一个名牌高校,不如结合实际情况,让孩子选择一所很有实力的职校学习,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出来以后做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既符合自己家里的实际经济情况,也对孩子的未来更加有利。

【你说我说】

进校门门票就是一辆奥迪车

格平(出租车司机)

听说今年北京的择校费最高已经被炒到12万,某区一市重点校就高达10万,属于区重点一类学校的收费也都不下五六万。

北京一所素以“从摇篮就开始培养精品孩子”而闻名的学校,从一岁开始入学,集婴、幼儿园、初高中、出国留学为一体的全程培养。费用从幼儿园开始每年打底就得三四万,若这样一路读下来,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难怪有家长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想让一个孩子“好好上学”,别的不算,仅进校门的门票就相当于一辆奥迪车!可怜天下父母“薪”。

弯木适做犁直木适做梁

沈祝才(外科整形医生)

中国确实需要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但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去上大学,更不可能让每个人进名校。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去上大学的。一个孩子是否要培养上大学,并不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意愿,首先取决于孩子自身是不是那样的“材料”,“弯木适做犁、直木适做梁”,如果不是就趁早另寻成才途径,以免人财两空。

家庭教育投资在某种层面上说,也是一种商业行为。既是商业行为,那么你的投资就要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投资的回报周期以及利润率,否则,再美好的愿望也要落空。

幸福不是好学校能保证的

王伯庆(经济学家)

与许多中国父母一样,我希望女儿能读一个好大学。但是,如果她只能进普通大学,她也是我终生最爱的人。我们对女儿的教育是管大不管小,我尤其不愿意让女儿感到压力。进了初中后,我不过问她的家庭作业,只读一读她的学校报告。如果发现问题,我会问女儿:有什么我可以帮助的?

我发现中国很多高中生可能由于父母的期待,要找一个赚很多钱的工作就要去最好的大学,他们以为只要在学校成绩优秀就能够得到以后的幸福。我觉得美国学生虽然在学校里面偷懒,但是他们知道,人生的幸福不是学校所能保证的,他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

金钱买不来创新能力

王汉东(网络公司技术员)

知识经济也好,新经济也罢,都不是“学历经济”,而是“创新经济”,谁能创新才能成为赢家,而创新靠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弱点,孩子上大学要成绩好、要毕业,学校要求的硬指标往往只看成绩。大学毕业生中的某些“高分低能”现象就在于此。况且知识更新速度这样快。一个孩子能否在学校和社会实践中培养起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不是金钱就能买的。

【相关链接】

工薪家庭如何筹集教育费用

资料显示,目前薪水阶层筹集教育费用最理想的方法是以下两种:

一、教育储蓄

与其他储蓄品种相比,教育储蓄有几项优越之处。

其一,虽是零存整取,但是按照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前提是储户要提供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录取通知书或学校开具的相应证明;

其二,因提前接受非义务教育或其他原因急需用款时,可凭存折、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及相关“证明”办理,存期满三年不满六年的,按实际存期和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利率计付利息;

其三,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

其四,参加教育储蓄的储户,如申请助学金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给予解决。

二、教育储蓄保险

教育储蓄保险的好处是,一张保单保家长、小孩两人,强制性储蓄为孩子积存教育金,并拥有身故保险金、生存教育金、养老金等保障。

国寿、平安、太平洋等人寿保险公司均办有少儿险,如面对今后子女的教育投资将是一个“重头戏”的实际,可以预先为子女投保几份“平安育英年金终身险”、“英才少儿险”、“少儿两全险”、“投资连锁基金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