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科技进步、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人类财富增长、经济 进步的源泉。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前沿,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之间是一种互动的 辩证关系。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人才资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8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046-03
[作者简介] 蔡久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及计算机教学;
熊中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及计算机教学;
刘建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计算机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8)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在加速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而我国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又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世界经济的转型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的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经济,面对这种以科学技术为经济核心的增长点、以智力型无形资产取代物质型有形资产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的经济形态,必须全面、清醒地认识其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人力资源构建之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的我国高校,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握知识经济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及适应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经济发展来说,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资源,只有拥有持续创新创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才可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首要任务。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是由知识和学习的能力、技能、发明创造力、组织管理、判断决策、完成任务能力等看似抽象,但可起决定作用的人力因素所构成。在知识经济社会,其具体表现为:人的智慧和创新,并被投入与货币相通的市场经济的流通网络,形成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物质、货币)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利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合法地创造出最大的利润,人力资源必须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大的成绩,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创造企业财富的中流砥柱,为企业所用,不断增值,不断地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有着很大不同的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和信息经济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到人本、技术到知识的转变来实现的。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广泛传播而发展生长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产业已经不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是主要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管理、依靠信息来取得品质的提高,效益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集中投入到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成为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另外还可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和技术知识服务型产品出口,以获取高额回报,成为经济的增长点;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过程加快,使得技术的经济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为更好获取长期利益,迫使从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必须将其收入的相当高的比例用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得生产和销售产品对新技术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综上所述可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人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目前适应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整体上还相当薄弱,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高达60%的国内企业连自己的商标也没有。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人力资源总数为7.1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0%以上。尽管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每百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平均水平的3%-4%。而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则更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2%。
根据慧博研究院的调查分析,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级人才层面。2005年的高级人才市场,虽然从表面上看,平均一个高端职位有4名左右的应聘者,但是纵向比较发现,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稳增长,而高级人才供给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增长缓慢,远远低于需求量的增长速度。2005年季度的数据显示,对于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已连续多个季度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通过上面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地看出,我国企业高级人力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建立起一支能够担当起适应知识经济的队伍还任重道远。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企业中,长期以来只注重劳动力的控制,忽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发展意义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未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
(四)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策略。首先,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在知识经济作为主导经济的前提下,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赢得发展主动权。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密集化,发展多元化,人力资源替代稀缺的物质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具有强大的能力和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不断创新,形成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做到: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人力资源管理由战术型管理转向战略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其次,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一方面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要求高校培养所需人才,把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与高校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通过联合攻关,合作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以取得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重大创新成果,并以此来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高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策略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高等院校必须符合知识经济中企业的各项需求,培养适合时展,能够创造知识、拥有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专门人才。总的来说,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从三个“学会适应”来进行。一是学会适应学习型社会,培养出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精神,宽广的知识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人才。二是学会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必须对各种信息进行接收、甄别、处理和反馈,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应当能适应信息社会。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要善于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鉴别,提取有效信息,过滤有害信息或无用信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善于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从中发现问题,寻求规律。三是学会适应创新型社会,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以科技知识的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发展。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参与创新的意识,能主动对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进行思索并确定奋斗目标;要具有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能力,能够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地难题;要掌握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必须技术,能为实际工作服务。
(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按照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我国高校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生产脱节,没有能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传播和社会应用等方面的作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校专业结构的基本框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高校各专业由师资、实验设施所决定的培养能力也是在计划招生、统一分配时形成的。社会需求量大,而学校由于师资不足或实验设施陈旧等原因,难以大量增加招生。而某些社会需求量小的传统专业,或由于师资力量充足,或为了保证硕士、博士点生源,都不愿减少招生。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
2.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中,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上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综合表现不佳。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取信于企业。
3.学校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声誉不高。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办学标准和模式趋同,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单一和陈旧,缺少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不能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把教育仅仅视为公益事业,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这种体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高校应当采取下述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答案,更要鼓励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把教学当作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2.优化培养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首要标准是真正有知识,主要是有现代科技知识。教学目标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上来。
3.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有针对性、特定性的教学计划,定向培养、量身定做,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知识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坚决压缩那些空洞、繁琐、陈旧、冗长的没有实际价值的知识,增加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学科前沿性的知识。
4.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知识的创新异常活跃。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等先进技术和教育软件大量出现,为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应当充分加以利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改革教学评价的观念和方法。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人知识经济的产出率,看他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长期以来以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既造成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造成了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浪费。分数虽然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能不能把掌握的知识真正运用于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非常必要。
6.实现高等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延伸,建立继续教育的完整体系。现代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劳动力知识技能只有不断更新和充实才能知识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这应要求建立起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不断升值。实现劳动力的终身教育,关键是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舍得投入、个人自觉追求的机制。从政府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通过强制性的规定,对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上的投入作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不断的继续教育成为企业和个人共同的利益取向。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职业证书认证等方式,规范各类职业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鼓励社会公众为寻求更好职业而自我学习和充电,并以政府认可的方式对其加以承认。
参考文献:
[1]黄蔚,杨晨光.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空间广阔[N].中国教育报,2006-06-14.
[2]柳文勇.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3]殷进功,刘涛.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陈顺喜.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