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油田 近在眼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油田 近在眼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得1996年7月23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在格尔木炼油厂视察时曾这样讲道,地球现在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笔者当时对这话理解得还不透彻,现在总算体会到了。

远的不说,就说青海油田吧。无纸化办公、实时信息传输、远程视频监控、远程生产指挥、远程调整运行参数、网上巡井、网上传送报表、装置自动报警、远程培训、远程抄表计费等都能在网上进行;即使查询生产动态、规章制度、人事信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菜篮子卡余额等信息,只要点击鼠标,就可轻松实现;就连查阅档案资料、浏览图书馆、阅读报刊杂志、观看影视节目、欣赏书画摄影作品,也能在网上实现;想与油田领导“对话”了,还可以给“总经理、书记信箱”写信……似乎整个油田和人们的生活需求都“装”在电脑里了。这都得益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油田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一、扩建“高速公路”优化“传输快车”

近些年来,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又一次革命。借助信息化建设这对有力的“翅膀”来带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早在“九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就把“信息强企”作为增强整体综合实力的基础战略,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系统建设为龙头、以数据开发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在青海油田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信息化建设中,青海油田首先打通了通往互联网络的“高速干线”,实现了与中石油信息网的连接。随后,对油田网络进行了扩容改造和优化升级。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一套完善、快速、稳定、安全、可控、覆盖全油田的信息系统,并在油田各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

目前已经建成了覆盖全油田、跨地域、跨时空的信息门户网站、油田信息港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系统。公文收发、生产运行、劳动人事、财务资金、物资物流、市场开发、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的简称)体系、标准化、计量、科技、档案等管理,都能在网上完成。局域网络已成为油田的中枢系统,其神经末梢遍布油田各个角落,油田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日渐显现。

如果说“十一五”前是油田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那么“十一五”期间则是油田信息化建设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品质提升的五年,是油田在信息化建设中受益明显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油田累计投入用于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约2亿元,先后实施了10多项较大的项目。

油田“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大、四个提高、四个明显”上。一是加大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了网络及电视运行能力,油田办公及小区网络和数字电视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二是加大了勘探与生产ERP项目推广的力度,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油田网络化办公环境明显完善;三是加大了A1(勘探开发数据管理系统)、A2(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力度,提高了应用水平,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四是加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了档案的电子化水平,档案数字化工作明显推进。

这一时期,先后完成了敦煌、花土沟、格尔木三个基地小区网的改造,为信息、通信、电视三网融合进入家庭提供了物理通道;对油田办公骨干网进行了改造,实现了10G相连的信息传输;完成油田各单位网络接入改造项目117项。同时还对敦煌、花土沟、格尔木地区三级单位办公网进行了200多处改造接入,消除了油田范围内的“信息孤岛”,提高了三地办公网络和小区网的传输速度;通过对油田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三个基地间会议同步视频;数字电视的开通,提高了信号的收视质量。

仅2010年就在网络建设方面完成了7项大的工作。一是实现了敦煌基地82个三级单位的上办公网,在花土沟地区对井下作业公司32个三级单位的办公网进行了改造;二是对花土沟机房进行了改造;三是对敦煌、格尔木ERP网络环境搭建和通信公司机房设备环境进行了整理;四是完成了油田电子邮件用户账号的管理和维护;五是对病毒服务器、补丁服务器进行了升级,开通了驻外办事机构VPN服务;六是为油田提供网络视频会议、各类大型多媒体、音响会议162次;七是对油田机关一号楼两个视频会议室进行了改造。

二、化解信息“孤岛”油田“装进”电脑

对于信息化建设,油田档案信息管理部主任刘国友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网络建设是在修信息“高速公路”;软件、硬件系统建设是在优化“车辆”;数据库开发相当于在组织“货源”。

他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时空区域和部门单位,是一门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其中,网络建设是基础,软硬件系统建设是龙头,数据库开发是核心。

青海油田的勘探开发始于1954年,数据信息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空间跨度遍布柴达木盆地油气探区从地面到地下各个层系,内容浩繁,形式各异,要想将其“装进”计算机建成有用的数据库,实属不易。

尽管如此,数据库开发人员“视数据为财富”,按照“覆盖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全过程”和“数据质量为上”的要求,以“愚公移山”的气概,以化解“信息孤岛”为追求,将油田有史以来的相关数据数字化后逐步“装进”电脑,为日后全面建设数字化油田乃至智能化油田奠定基础。

客观地讲,过去在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党群服务等领域中,信息往往都是条块分割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孤岛”。如果不化解这些“孤岛”,信息不能共享,既浪费人力、物力,又浪费资源,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实现信息共享,广大数据开发工作者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油田设立项目部,集中人、财、物,先后完成了系统A1、A2两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A1系统自2008年9月底上线以来,主库系统已录入数据131.03GB,为油气勘探、油藏评价、开发综合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支持与服务;A2系统于2008年3月3日实现单轨运行后,目前已管理油水井6612口,基本覆盖了油气生产各领域,已成为油气开发生产管理的重要信息平台。

在数据化建设中,油田档案信息管理部2010年成立了由专业技术和信息人员组成的项目组,先后多次到花土沟、格尔木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完成了油气水井远程计量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数据、逻辑数据、数据库设计和系统详细设计工作。以加快老数据电子化进程和加强新数据上传、入库管理为重点,加大了对A1、A2系统的推广力度,提高了油田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应用效果,发挥了数据潜在的效益。

在A1系统深化应用推进上,配合A1系统技术服务中心完成了勘探开发主库应用平台在油田的试用,完成了测试主库、系统数据库建立和应用平台部署,对平台进行了测试。同时还收集整理了昆北、马北、涩北三地区的相关资料,加载昆北地区单井资料35口,基本建成了昆北地区A1项目研究环境。

在A2系统推广应用上,一是调研了天然气数据迁移和动态监测数据需求、应用需求,增加了迁移动态监测数据;对于在A1数据库中存在的产出剖面、流静压、探砂面数据,采用直接读取的方式进行了解决,历史数据则在A2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二是举办了油气藏动态分析软件应用培训,对来自相关部门单位的45名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推广应用,为下一步A2深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中石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中,完成了油田及二级单位综合办公、投资规划、项目管理、商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化工作考核、统计报表、系统管理9方面的资料信息,完成了36个单位资料的收集、上报、整理、数据入库和系统平台管理人员的用户账号建立、权限配置。

三、“三流合一,软硬兼施”

如何增强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的有效监督控制和合理调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作用,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在以数字化信息为资源、互联网交互为动脉、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世纪,一种正在风靡世界的企业管理系统引起了中石油高层的推崇。这种管理模式叫ERP系统,它是一套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资源合理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这些资源要素进行实时在线管理。

中国石油目前推行的ERP系统,是一套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融资源、设备、项目、生产、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等系统为一体的应用软件系统。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起来,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互联网络对其进行“软硬兼施”,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巨大变革,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据介绍,中国石油集团的ERP系统试点工作始于2008年4月,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普及。青海油田2009年被列为扩大试点的单位之一。

2009年10月19日,投资1390余万元的青海油田勘探与生产ERP项目正式启动。成立了以油田公司总经理宗贻平为主任的项目指导委员会和以油田公司总地质师付锁堂为项目经理的实施组织机构作保证,由油田内部关键用户102人组成的项目团队随之建成,“ERP系统如期成功实施应用”被写入了相关单位的年度业绩考核合同之中。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2010年7月9日,油田ERP系统成功上线;8月10日,全部业务上线并完成月结工作;10月26日,油田勘探与生产ERP系统成功单轨运行;11月5日首次在ERP系统中出具了10月份的财务报表。这意味着油田相关业务全部实现了线上操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堵塞了线下操作的管理漏洞。

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ERP项目建设者首先完成了对35家二级单位的调研,确认业务蓝图176幅,编写调研报告和差异分析报告24份;二是对3360人次的关键用户进行了培训;三是系统上线后,创建各类投资项目5763项,完成了财务会计融合数据核对、差异分析和核对情况报告;四是利用视频会、电视、网络、报纸、展板加大了对ERP系统的宣传力度;五是成立了确保ERP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运行维护小组,下发了管理办法,明确了管理体系和职责。

采访中记者发现,凡使用过ERP系统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受:“信息化建设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企业管理流程进入了透明化、阳光化的地带”。

在勘探与生产ERP项目建设之前,青海油田MES(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已于2009年3月5日正式启动,格尔木炼油厂牵头承担了项目的实施。2010年12月24日,这一系统成功上线。

在MES系统建设中,按照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的14个核心模块的要求,一是对DCS(集散控制系统)接口和网络平台进行了改造;二是完成了MES系统软件的调试;三是完成了DCS的组态以及办公网、工控网的建设和分离;四是完成了对PC机和Buffer机的购置、安装和调试;五是完成了对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

宗贻平总经理认为,在ERP、MES两个系统建设中,青海油田走了一条边建设、边改进、边完善之路,走了一条在建设中学、在学习中熟悉、在熟悉中提高之路,为油田数字化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四、“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建设规模的逐年扩大,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工作量和人力资源耗量的增加,这显然是不符合“低耗、高效、快速、简便”发展要求的。

就油气开采来说,想要管理好十多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上万口油、气、水井,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很难实现对所有井站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一旦遇到急需关井的特殊情况,靠人工操作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再说,还有一部分井是通过间歇工作来生产和节能的,要想保证成百上千口井的定时开井关井,就得配备一支庞大的操作队伍和必要的交通工具。

宗贻平总经理曾在多种场合提出,尽快研发出一套集数据采集管理、远程计量、在线诊断、方案、控制执行于一体的数字化油、气、水井生产专家系统平台,形成具有油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随后,青海油田着力打造数字化油气田的进程驶上了快车道。

2007年11月22日,油田油气开发史上首个无人值守自动化生产气田在涩北二号诞生。2009年5月16日,台南气田正式实行无人值守运行模式。同年11月15日,涩北一号也实现了无人值守运行模式。

天然气开发公司的值班调度告诉记者:“现在只要坐在这里,通过点击鼠标,1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的500多口气井、15座集气站的生产情况就可尽收眼底”。据他介绍,涩北三大主力气田按照无人值守模式运行后,实现了“分离水砂自动排污、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工艺流程自动控制、参数异常自动报警、远程操作自动执行”和“少井高产、少人高效”的目标,为将来打造百亿立方米“科技气田、数字气田、绿色气田”奠定了基础。

气田无人值守模式的实现,激发了人们打造数字化油田的士气。2010年2月,由钻采工艺研究院、档案信息管理部、通信公司、采油二厂和天然气开发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集结钻采工艺研究院,拉开了《青海油田油气水井数字化生产信息平台》项目的攻关。

经过10个月的鏖战,攻关小组相继开发出了一套集“抽油机井有效冲程自动计量、螺杆泵远程自动计量、电泵压差法远程计量、水井远程计量与控制、油田计量标定”5大油水井远程计量技术为核心,以集远程计量、远程控制、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在线诊断、数据查询、视频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油气水井数字化生产信息平台》,标志着青海油田率先在国内完成了螺杆泵计量技术攻关。

2010年5月下旬,昆北油田在采油井、注水井上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和生产实时监控,结束了人工巡井、手抄数据、填写报表的历史。油、水井的运行参数实时传输到了油田局域网上,通过数字化生产信息平台可以实时查询单井的生产情况,通过可视化系统可以看到井场的情况。

7月5日,跃进二号油田告别了井口数据由人工采集、记录的历史,也进入了自动化无人值守的时代。据跃进二号采油作业区副经理张震涛介绍,这套由井口数据采集、视频监控、无线传输、数字记录单元组成的系统,体现了青海油田目前最新自动化技术集成成果,在国内尚处于领先水平。

“以往需要人几小时去现场收集一次井口参数,辛苦不说,数据采集间隔长,不易急时发现问题,现在利用这个平台每几秒钟就能实现数据更新,并能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

“过去采油工每天要走十几公里的路去巡井,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寂寞孤单的驻井生活,让好多姐妹都想换个工作岗位,现在有这种想法的人明显少了”。

采油女工平实的话语,却道出了“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的现代油气田管理模式释放的魅力。

五、搭乘“信息快车”拓展“增值服务”

青海油田在信息化建设中,注重一手抓建设与推广,一手抓成果转化和信息利用程度,拓展了信息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增值服务”。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方式提供的增值服务,使油田长期形成的资源、技术、管理及结构模式获得了空前的扩展、创新和丰富。

在拓展信息网络覆盖空间的同时,青海油田还将目光投向了油田档案馆。因为这里保存着油田50多年来的公文和勘探开发、基建、科研、会计、底图等大量档案资料。

在档案电子化建设上,以电子化和数字化为突破口,收集各类档案9万份,实现了文书电子档案归档率100%。原有纸质文书档案数字化项目一期工程已经通过验收,5540多卷文书档案有了数字化版本;纸质文书档案二期数字化工作目前正在实施之中;勘探开发和科研档案数字化图形、数字化曲线已基本完成。

作为集团公司档案管理系统(E6)项目第一批推广实施单位之一,油田档案信息管理部自2010年7月以来,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如期采集、提交了《基础数据样表》、《分类数据样表》和《用户相关信息表格》等资料,准备了测试数据。在档案接收、归档和纸质档案电子化转换方面,接收科研档案78项847份;单井档案638口井19672份;光盘2021张;工程基建档案2224卷。

2010年6月,档案信息管理部还接收了油田年鉴的编辑、出版业务。历经4个多月的苦战,完成了搁置4年之久的油田年鉴编辑出版任务,《青海油田公司年鉴》(2006年~2007年卷、2008年~2009年卷)终于面世了。《年鉴》入编的110多万字文字稿件、5000多张彩色图片均保留了电子版,为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提供了方便。

“以前到档案馆查资料,手续繁琐、费时费力,现在坐在电脑前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查阅了,真有点查文查档不翻本、阅文阅档不进库的感觉。”勘探开发研究院徐工如是说。

为使油田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搭乘“信息快车”,实现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增值服务”,档案信息管理部做了多种努力。一是协助有关部门开发了油田井下专业与地面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油气藏动态监测数据库系统;协助审计处对审计管理系统进行了推广应用;协助工程造价中心完成了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设备选购、招标、硬件设备和系统的安装调试;配合协助测试公司完成了测试作业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二是协助矿区事业部开发应用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菜篮子查询和水电气远程抄表等系统。三是在油田信息网站新闻、通知通告、行业动态和百味话题近8000条。四是配合企业文化处开发了“青海油田第二届文化节书法美术摄影网络展”软件,上网作品2035幅。五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油田信息门户进行了全新改版,对小区网、办公网、环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

油田公司机关的王科长说:“从信息、报表传输、公文运行到文件查阅、资料下载、邮件传递等等,都能在网上完成,网络的确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帮手。”

王芳原来是社区管理中心的一名抄表员,任务是入户抄表收费,现在她已坐在新三区收费站的电脑前上班了。她说:“实行无线抄表后,再不用爬楼梯敲门‘扰民’了,收费到位率还比以前高了。”

由此看来,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受益的既不都是领导干部或机关工作人员,也并非全是专业技术人员或基层工人。有这种感觉的人在油田还真不是少数,说油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似乎也不过分。

(作者单位:青海油田新闻中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