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的塑造与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的塑造与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马克•吉罗德的著作《城市与人》,重点在描述这些城市的建造者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去做,在哪里做及何时去做。本书着重研究常常被忽略的在“哪里及何时去做”的问题。而通过分析城市发展规律,对于现今的城市发展提出反思,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带给人们最好的城市,将是规划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与人;城市历史;城市塑造;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个人塑造城市,城市也塑造个人。而城市的本质是“人”。城市因人而诞生,因人而发展。人的需求层次的提升支撑和驱动着城市的发展。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人是城市也是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通过阅读马克•吉罗德的《城市与人》,找到城市与人的内在联系,并对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一、简介

1、作者简介:

马克•吉罗德是一位卓越的英国建筑历史学家。他曾出版的书名包括:《英格兰乡村小屋中的生活》、《维多利亚乡村住宅》、《回归坎米罗特》、《罗伯特•斯迈森与伊丽莎白乡村住宅》、《维多利亚旅馆》,以及《甜蜜与光明》。

2、内容简介:

正如吉罗德所说,城市经历了岁月,也在岁月中发展起来。

许多城市正经历着变迁,这在城市的历史中并不新鲜,而其变迁的程度则经常出乎意料,但这常常不被人所察觉。个别城市处于困境之中,就如许多城市曾经经历的,他们是去了自身的存在的意义,并且还未找到合适的新目标。其他一些城市却处于过度繁荣的麻烦之中,正如它们过去一直经受的。

这所有令人震惊的成长依靠着一个真正的基础——经济的繁荣。但在这后面存在着两个深化:城市像一个微妙的理想中的黄金国神话,吸引着乡村的贫民移民涌入城市中心;乡村是伊甸园的神话,它又引透着城市的新一代不断流出城市重返城郊。由此诞生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现代城市形态,一种是高密度的商业区,如曼哈顿;另一种是低密度多中心的城市,如洛杉矶。[1]

二、个人感悟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期待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而城市的发展应当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城市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2]那么,城市到底是为谁而塑造?

1、为“少数人”还是为“多数人”而塑造?

以“少数人”服务的“精英主义”是某些历史时期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风格,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典型。阿尔伯蒂曾傲慢地宣称:“建筑无疑是一门非常高贵的科学,并不是任何人都宜于从事的”。这与现代所提纲的以“广泛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师完全相背离的。[3]规划中土地资源和设施资源等分配不公使规划维护“多数人”利益的本质得到了扭曲。“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也名存实亡。

2、为“强势群体”还是为“弱势群体”而塑造?

“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资源”, 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 其价值导向应该是社会公平, 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维护“ 弱势群体” 的利益。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有两个典型的以强势群体为主而塑造城市的现象。[4]

第一个是旧城改造。在我国大量的旧城改造中, 对于穿插拼贴在城区内的贫民区和碍眼的老建筑, 地方政府一向热衷于“推倒重建”,由此城市中出现大量房屋拆迁。那么城市拆迁中“ 拆迁户” 的利益谁来照顾和保证呢,拆迁户得到的补偿相对于城市的生活成本少得可怜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个是征用农地。近年来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城建设, 土地需求极大, 有的城市年的土地指标已用完, 都期望通过规划的修编来增加用地规模。而新增的建设用地大多只能通过农用地的用途转换来实现。伴随着全国大面积的征地、圈地浪潮, 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讨论。

3、为“当代人”还是为“整个人类”而塑造?

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生产给资源环境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是以牺牲人类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上世纪就已遭到了世界各国人士的普遍质疑和指责, 人们提出了“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我国仍然沿袭“以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的传统发展模式, 只是为“当代人”而塑造。应建立集约经济发展模式, 促进良性循环, 合理配置利用资源,真正做到为“整个人类”而塑造。

4、为“城市人”还是为“全社会人”而塑造?

长期以来, 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制社会。因此, 城乡关系也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 城乡二元社会特征明显并具有较大惯性。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资源, 乡村地区也一直处于各类传统规划的“边缘”。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 往往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而不是以社会公平为规划价值取向, 导致乡村的交通、医疗等公共设施匮乏和低质量运行。因此,为“城市”而不是为“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特征明显。[5]

三、反思与总结

我国总体上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状态达到物质丰富是首要目的。但是城市的发展和塑造必须以公平为前提,面对上述症状,我们只能“对症下药”,才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6]

1、培养职业道德

规划师的规划设计成果涉及到社会、地方政府、开发商、业主、公众及后代人的多重利益关系。如何在众多强势力量“夹攻”下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做到为“多数人”、“弱势群体”、“整个人类”、“全社会人”谋福利,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规划师的职业道德。[7]我们必须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坚持规划师重力的原则和立场,做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弱势群体利益坚强的“捍卫者”。

2、加强公众参与

现有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多是停留在成果建议阶段,并未进入规划编制过程和决策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大调动了市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城市规划不再是传统的“墙上挂挂”的美好图景和“闭门造车”过程,而成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利益分配手段和透明化的过程。所以,必须积极套索适合我国社会的规划公众参与机制。

3、构建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的考核“唯GDP论”的政绩考核体系忽视了人、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而导致了很多弊病。构建新的考核机制,使得政府正确理解“五个统筹”的定位。

四、结语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城市,无论集中的还是分散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生存的方式地点还是取决于经济条件,至多再带点审美观的因素。

热爱城市的人们所想念的是城市中那种戏剧的感觉:市民各种各样的生活就像是舞台上表演的一幕幕片段。[8]对昔日的荣耀和英雄的仰慕也成为了一出出戏剧,虽然当一个无关的观众比投入的居民要轻松很多。但是一个城市的故事将永远地叙述下去,因为她是那么丰富多样。

参考文献

[1] 马克•吉罗德.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3] 宋昆,赵劲松.英雄主义的归去来[J].建筑师,2004(3).

[4] 刘晓霞.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5]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03(6).

[6] 张京祥.论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及其创新[J].城市规划,2001(9).

[7] 张庭伟.转型期间中国规划师的三重身份以及职业道德问题[J].城市规划,2004(3).

[8] 王光明.梁秉钧:与城市对话[J]文艺,1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