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刀、针刺为主治疗重症惧风畏寒⒗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刀、针刺为主治疗重症惧风畏寒⒗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37-01

重症惧风畏寒病人临床并不多见,此证并不多见,但患此病却是非常痛苦的,若治疗不当却是-种难已治愈的疾病。笔者运用针刀针刺为主治疗此病⒗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自1996年4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重症惧风畏寒病人16例,其中:男1例,女15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8岁;患病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3年;上述病例均经市级医院多种方法检查,无器质性疾病,而且均有较重的惧风畏寒症状,并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信心,这些病例均被诊为植物神经紊乱。

治疗方法:1,针刀取穴:双侧风池穴,哑门穴,3-4颈椎棘突间,大椎穴。取汉章无菌3号针刀数支备用。患者端坐在椅子上,微低头,充分暴露针刀部位,常规消毒后,用利多卡因对每个针刀点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针刀深度因部位而异。风池穴进刀约10―15左右,哑门穴10―15左右、34颈间及大椎穴,针刀深度至椎骨骨面。诸穴施以提插、切割、剥离板硬、粘连、挛缩钙化的肌组织,以松解棘间韧带、调整增宽椎骨间隙为目的。出刀后用创可贴贴住针孔即可,以防出血及污染。5天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2,针刺取穴:腕1穴、合谷、内关、足三里、太冲、四缝、失眠穴(平衡针法穴名,即大陵穴),均取双侧;人中、百会、膻中。

用一次性无菌针,根据进针部位深浅而选用0.30×25;0.35×50毫针。常规消毒穴位,针刺入穴位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约1分钟,留针30分钟;失眠穴,直刺入穴位后提插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再点刺双侧四缝穴,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2-3个疗程后判定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惧风畏寒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做能力。显效:惧风畏寒症状减轻,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治疗结果:16例患者经1―4个疗程治疗后全部治愈。并且无一例复发。

典型病例:患者,女,54岁,农民。于2001年7月5日就诊。此季气侯炎热,患者用毛巾包裹头部,着装棉衣、棉裤,并着保暖内衣、内裤,穿棉鞋。神情憔悴、消瘦,面色微黄而青。赤肘试血压时患者出现寒战而喊冷。病史:3年前,因家庭琐事,生气后导致长时间失眠、无力、烦躁不安,逐渐出现怕风怕冷症状,随病程延长,惧风畏寒现象逐渐加重。体检:脑CT、胸片、心电、血、尿常规、血糖均无异常。腹部彩超检查:胆壁欠光滑,肝、脾、胰、肾无异常。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HB:148Kpo,T:35、5C°,脉弱无力,舌苔:白厚粘滞。诊断:植物神经紊乱肾阳不足。遂用针刀、针刺及辅助药物对症治疗,经两周治疗后惧风畏寒症状消失,衣着如常人,睡眠、饮食均有好转,经40天治疗而痊愈,并能参加田间劳动及料理家务。10年后随访未复发。

体会:惧风畏寒症属中医“肾阳不足” 、“肾阳虚”范畴。西医学称为“植物神经紊乱”。其病内因脏腑功能虚弱,外因精神因素刺激而致,如家庭矛盾、性格懦弱、多疑焦虑等。治疗时笔者多采用督脉及阳经会穴,因为督脉有补肾阳、壮筋骨之功,中医称:“督脉为髓之海”,可见督脉为补肾阳、壮筋骨的重要经脉。会穴是经络气血会聚之处。如针刀所取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哑门穴属督脉、阳维之会;在颈椎3―4椎间隙设进刀点,为督脉沿线,也是脑供血不足压痛反应点;大椎穴属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有解表通阳,清脑宁神之效;由于学习、工作、生活习惯等长期颈部一个姿势过久,颈脊部肌肉、韧带牵拉过紧而致肌组织挛缩粘连韧带钙化等现象,致使局部血管、神经受压而产生相应病症。所以在颈脊部设进针刀点旨在松解棘上韧带及挛缩粘连的肌组织,调整增宽颈部椎骨间隙,解除神经根及血管受压、改善脑供血症状。实践证明疏通颈部督脉沿线对改善脑供血有奇效。针刺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其效能为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人中、内关有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能;膻中穴属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作用;足三里为保健穴,有调气血、补虚弱、理脾胃之效;合谷、太冲为四关穴,此二穴分别为足厥阴肝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调理脏腑之机,促进气血畅通,和调内外、宣通上下之功;腕一穴有较好的调理神经紊乱之效;点刺四缝是强健脾胃、益气培元;采用平衡针灸法针刺“失眠穴”有镇静安神、催眠定志之功。上述穴位通过针刀、针刺手法刺激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解整体机能作用。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对症给予辅助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平衡患者易激情绪,即可达到治愈惧风畏寒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