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吟咏不朽经典,传承文化风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学生由感受经典到品味涵咏进而提升自我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让我们在吟咏不朽的经典中,感受中华民族经典文化那不朽的气度和风骨吧!
【关键词】经典;文化;吟咏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孔子学院也花开六大洲,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国人乃至世界所重视。《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明确指出了让传统文化回归课堂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合国情、合民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效吸收和传承呢?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诵读经典、多读、多品、多悟,就是让传统文化回归的最佳尝试。
一、多读,在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课本中的经典美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课本中的古诗文,情感丰厚,意蕴深远,多方面表现着经典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和思想之美,学生在酣畅淋漓的“读”中就能感悟到经典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那震撼人心的美。
那些描绘出优美意境且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文,方正整齐、骈散结合,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着经典的形式之美;那些读起来有极强的音乐感且富有感染力的经典,平仄相间、韵脚和谐,学生在诵读中对经典的音韵之美会感受的更真切;那些极具魅力且蕴藏着浓厚文化积淀的精粹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学生在诵读中会进一步感受经典那震撼人心的思想之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王昌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纵横豪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激昂……这些传统经典,情感丰厚,意蕴深远,可以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炽热感情。
我在教《腾王阁序》这篇课文时就这样指导学生阅读:
1.课前指导预习,做好美读准备;
2.教师领读全文,初步感知声调美;
3.学生自由散读,感知文章境界美;
4.分段练习朗读,体会文辞声韵美。
多读,不仅使学生对这篇课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而且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文章文质兼美的魅力。
二、多品,在品中涵养学生的心灵
“品”是一个让学生潜入文本、“心灵还原”的过程,是初读的进一步感悟和延伸,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捧起一本好书,就是捧着一种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片精神的海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断与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发生碰撞和交融,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多品读作品,多品味作品的内涵,必将能驾驭文字。”
采用诵读品味法,让学生自由地去感受,去领悟,去品味,他们心灵中真善美的天性便不由自主地被激活。如在讲《祝福》时,我以一个问题统率课堂:究竟是谁杀了祥林嫂?学生们通过一节课的诵读、讨论和品评,最终认识到,罪恶的封建制度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发言过程中,学生们情不能已,为之动容。开放自然的“品读”,让学生不断在经典中领悟传统文化,滋润涵养心灵,感悟多彩人生。
三、多悟,在悟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于丹教授在《如何读经典》中说:“《论语》也罢,经典也罢,其实它们是我们心中真正的田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生命去还原经典,体悟经典,在膜拜中完成提升。”体悟经典名著,我们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同行;可以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可以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强调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文本,通过揣摩品味、潜心涵咏来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和人格的感化,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在教《项链》时,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指出虚荣心带给人们的危害;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引导学生体味人性的美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品悟经典,经典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就会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思想就会渐渐摆脱浮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学生由感受经典到品味涵咏进而提升自我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让我们在吟咏不朽的经典中,感受中华民族经典文化那不朽的气度和风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