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建筑设计极少主义的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建筑设计极少主义的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密斯•范德罗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对建筑内源本质的追求,除却一切建筑中象征与隐喻的因素,把建筑艺术净化到理性主义的及至状态。如图1可见,他所设计的建筑,从空间到家具,都精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形成了一种精练简洁的建筑艺术风格,并富有空间与结构的逻辑性。他基于这种思想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奠定了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思想基础。中国设计界对极少主义的认识更多的是从其概念自身的语义关系进行直观的理解,或是从建筑形式的构成关系及风格样式上去抽取其含义。但从极少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把极少主义单纯当作一种流派或风格来探讨是有其局限性的。极少主义不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风格和流派,而是一种和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思维方法。极少主义建筑极具线性化的力量感,其思想中的相对性的一面和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联系。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在他的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描述了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当代建筑仍然可以选择的途径中,只有两条可能取得有意义的成果,其中之一就是遵循密斯“几乎无物”的观点,提供一种非修辞的包装完美的功能主义,把形式还原为静默[2]。设计师兼理论家詹克斯在他的著作《当前的建筑学》中也同样指出当代建筑领域存在着一种简洁、线性化的趋势,延续这种趋势的内因是当今的许多设计师都不同层度的受到了极少主义设计与艺术思潮的影响。李翔宁在他的《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一文中对极少主义定义为:“这种趋势的主题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法感知和创造,去除一切外在的繁杂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1]当今现代建筑设计中对极少主义思想的追求是时代社会文化发展、建造技术和设计审美的需求,并逐渐成为一种与传统地域文化相连接的设计语境。就本质上而言,当代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映射和融合传统文化的一种路径。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激进化中极少主义的应用与特点

当代中国建筑领域中,一部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延续了密斯•凡•德罗极少主义建筑外观设计风格,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些建筑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极少主义建筑,但它们同样采用了极少主义最具经典的钢、玻璃和混凝土材质,也同样通过简单的几何形态和自由的平面空间表达设计师对建筑内涵的理解。在中国当今建筑设计领域,西方的几位建筑设计师和国内部分设计师以独具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和简约的概念设计手法,通过一种叙述的而非表现性的设计语境吸纳了密斯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演化,结合中国传统地域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2007年建成的国家大剧院地上主体部分为一个半椭球形,主体建筑外部是钢结构壳体,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体之上。法国建筑师安德鲁在国家大剧院建筑形体上采用了简洁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但有别于极少主义对于直线的广泛运用,国家大剧院应用更多的是与椭圆形体相协调的曲线。在建筑外部的材料选择方面采用了大面积的金属和玻璃材质,建筑主体外观没有繁杂的装饰元素。简洁的椭圆型态与水体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图3为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典型的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简洁而又富有构成感的建筑语言相结合的作品。由图3可见,建筑以白色作为主色调将整体统一起来,以此对应和延续了苏州城市建筑的肌理与文脉。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屋檐与柱式的抽象与提炼所形成的直线感的建筑轮廓,表达了建筑平面化的构成关系与简约的设计语言。博物馆屋顶设计的形式语言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经由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符号的抽取、凝练,演变成一种几何化的建筑立面。挑檐隐退至建筑内,屋面的一部分转化为建筑立面。在此,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被消解和转换,最后,装饰被降解而成为简洁的平面,符号被构成所取代。中国建筑师张永和设计的上海涵璧湾花园别墅,运用了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设计语言,建筑空间的流通和虚化隐含在玻璃幕墙和框架结构中。通过框架挑空所形成的虚空间,把建筑与场地空间进行自然的连接,同样表达出简洁的几何形态和摈弃装饰的建筑特征。

从建筑空间形态上更具极少主义风格建筑特征,设计师同样采用了极少主义最具经典的框架结构和玻璃材质。门窗的开洞强调了室内空间与建筑外部空间的自然流动,建筑外立面没有多余的装饰语言,以几何化的数理形态形成简洁的构成关系。这两个建筑作品体现了当今中国极少主义建筑设计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的特征:除了材料本身和建筑色彩以外,建筑表面不附加任何装饰元素,建筑物的存在仿佛是一个发生的事件,这个事件的表述过程形成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们可以与传统进行对话,也可以对周遭的喧哗以一种静默的姿态给予回应。与西方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相比———如瑞士建筑师卒姆托对材质的精细处理,同样是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慕隆以建筑表皮与材质的语义作为设计语言[3]。中国极少主义设计更突出的是本土化的地域主义色彩,其作品中将空间语言及材质的表达与抽象化了的中国传统元素相重叠。建筑本身成为一种透明的材质,将现代与传统融为一体。通过对中国当代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梳理与研究,可以从中归纳出所具有的共性和特点:(1)吸取和融合了西方极少主义的设计思想,并融入了中国本土化的设计语言。(2)中国极少主义建筑设计既吸收了西方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在设计思维和表达方式上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禅学的空灵与虚无。(3)在当代,中国极少主义建筑设计还属非主流的建筑艺术,对当下所流行的时尚和潮流既是映射,也是一种静默的回应。

对中国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思考

从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到当下各种样式的主义与风格[5,6],都曾经历了一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又回始理性主义的发展之路。而密斯•范德罗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思想内涵为这种历程提供了一种发展和演化的途径。这种途径使人们能够对建筑艺术进行理性地思考,并以此在当代建筑领域繁杂、纷乱的设计思潮中重新构建一种崇高的信仰。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在他另一部巨作《建构文化研究》的中文版序言中对中国建筑界提出了如下的忠告:“中国在过去25年的建筑规模和速度几乎没有为这一巨变的环境后果留下任何反思的空间,无论这样的反思是在生态层面还是文化层面上而言的。……与此同时,必须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建筑师的工作是决定和表达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因此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建筑师工作不可或缺的原则。”

当人们着眼于当下所流行的各种风格、流派、样式,面对所谓“欧陆风情”、“新古典主义”、“解构主义”等繁杂、纷乱的设计思潮时,不知所措、一味采取盲从默许的方式,来顺应设计界发展的潮流。这种潮流导致中国当代主流设计领域学术标准的价值体系被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所取代,提倡建筑美学为基石的建造文化越来越脱离其所依托的社会属性。极少主义建筑设计在中国的表达与徽征就在于:建筑设计应寻求一种简洁明了的空间样式与人类不断演化的生存方式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既关注世界建筑的进化趋势,同时又显现出对中国传统所投射出的凝视与思考。极少主义为人们在这种语境中重新界定一种建筑设计原则即:建筑艺术现今乃至将来都不可能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中国当代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为西方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种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以此可以梳理出一种具有中国地域特征的清晰、简洁的城市结构与建造文化。(本文作者:刘先军 单位: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