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诗歌写作意图的有效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诗歌写作意图的有效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情感而创作的,读者透过诗句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学生要学会从题材、作者、时代、内容和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诗歌,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断培养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来反映作者内心的思想和精神。学生要学会透过诗歌的语言文字看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悟到歌的情感和生命。通过仔细的阅读,深入的分析,学生会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和意图,进而形成自己的体会。学生要了解诗歌的情感通常就是思乡怀人、战争、送别朋友、安逸生活、壮志未酬、相思相知等。学生要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能够通过阅读从多角度、多视角地探究作者的情感,了解文章的主旨。

一、 了解题材

学生首先要了解诗歌的题材,了解了诗歌的一般题材后就会大概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因为诗歌一般都是通过某一种题材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的。比如咏怀诗多表达思念家乡或亲人的情感;咏史诗一般都是对历史过往的感叹和惋惜;边塞诗都是在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也都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表达出了深厚的情思。学生了解了这些诗歌共同的特点,在进行具体分析时就可以围绕这些特点来探究。教师要多引导点拨学生,使学生可以了解这些诗歌的题材,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二、 知人论世

不同的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学生要学会从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做到“知人论世”。学生对作者了解得多,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在阅读和鉴赏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围绕作者的生平、个性来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在他的作品中总会留下一些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掌握,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如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倾向了解了就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其作品。

孤立地进行诗歌阅读会增加理解的难度,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学生在平时应该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了解更多有关作者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认识背景

学生在鉴赏和体会诗歌中要结合历史背景,从时代特点来分析,做到融入其中。作者生活的时代会对作者的写作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作者诗歌中的外在表现。如果作者生活的年代国力强盛,那么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多是慷慨激烈、斗志昂扬的;如果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国力衰弱时期,那么他的诗歌往往会有一些悲凉落魄的情感,诗歌中的豪迈和雄伟也会少一些。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以作者生活的时代为背景,这样去理解诗歌内容会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要学会从内容意境来体味诗歌的情感,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生活的年代,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份子,积极感受,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融入其中,就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诗歌,避免独自猜想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从而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科学、准确。

学生要学会分析内容,借助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来理解和思考。通过对这些事物和情感的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在探究中逐步提高,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诗歌情感。

四、 分析形象

任何形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人物形象,有其性格品质的特点;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也有各自的特征。学生在鉴赏时,要紧扣诗歌中表现各自特点的词句,进而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其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诗中首联写到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任职三年,马很瘦,借以赞其清廉。颔联写他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他的书,表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看出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

再如杨万里诗“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描写的则是野菊的形象。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其原因是它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所以一直被文人们用来象征怡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诗中的野菊较之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不为媚俗而“香”,有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诗句从形象到气质刻画出了的野性。

总之,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就可以从多角度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思想,通过从不同视角的分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方法后学生就会灵活地应用,面对任何作品都可以轻松应对,在探究和欣赏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好地鉴赏诗歌。

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5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