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采”两相依,漫溯“绿洲”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采”两相依,漫溯“绿洲”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这样说来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或从“情”切入,或从“采”切入,也就抓住了教学的突破点。

【关键词】: 情·采·教学突破点

做为一名深深热爱语文教学的一名语文人,我一直有一个矢志不渝的梦想:让我的学生们通过阅读真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每天都快乐地徜徉于语文的“绿洲”芳草地。而课堂上师生的对话过程正是我不断探索的主阵地。

李亮老师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中明确提出语文要回归本色,这个本色就是人本,而人本又依托于文本。(1)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唯有抓住文本关键点、质疑点才会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兴致勃勃地进行生本对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2)。“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这样说来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或从“情”切入,或从“采”切入,也就抓住了教学的突破点。

我在进行“童趣”(鲁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教学开课时就注重了以情切入:

1、出示现代的各种“童趣图”,引发学生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到古代儿童的生活,出示“牧童图”,让学生观察。

2、你想说什么?你想起了哪首古诗?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3、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板书:童趣)

这样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为组课文的教学奠定的情感基调。

当课文行进到想像《牧童》整首诗时的美妙画面后,我话锋一转,轻轻地引导学生:“想像着如此美妙的画面,这个时候你再默默地读一遍诗,这四句诗中哪一个词渐渐映入你的眼帘,让你念念不忘?”

“笛弄晚风三四声的弄!”

······

“那么这弄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牧童的笛子吹和很娴熟。”

“我感悟到了牧童通过笛声在回顾一天的美好生活。”

“笛声的忽高忽低,时断时续正是弄的作用。”

“我认为弄出来的单调是在向家人报平安。”

······

“那么如果用“吹”、“响”“鸣”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

“孩子们,一个弄字盘活了整首诗,其实古诗大诗人用弄做诗的还很多,谁能再举一例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共同积累了以下古诗句: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宋·苏轼(水调歌头》

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 ----唐.于史良《春山夜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唐·白居易《观游鱼》

这个环节正是一个高效的引导学生体验“采”的过程,整节诗学下来文意兼得。

当然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更佳的突破口就是“情”“采”融会点,既 “情”切切又“采”深深,这往往是最好的教学点,也正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

还是以我执教过的“童趣”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为例。

学生结合画面与注释马上知道了两个孩子天不下雨打伞的情景,如果教学仅此而已也就失去课堂教学的价值。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大诗人是怎么发现这两个孩子的吗?请你用一看······又看······接着看······走近看······来描述一下这个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在课文中是不存在的,它必须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与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新建构诗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生发灵感的过程,也是对一个作家或诗人完成作品的逆向工程。结果学生做到了。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有一次,杨万里乘船来到了一个名叫安仁的县里。正当杨万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着湖边的杨柳的时候,他忽然发现了一艘船,一看船头上正坐两个儿童。又看见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又停下了船桨。杨万里把船靠近了一些接着看见一个孩子撑起了一把伞,而此时并没有下雨,所以,杨万里觉得这两个孩子很好玩忍不住仰天大笑。可是,当杨万里走近着看见渔船在一点一点地往前进的时候,又不得不敬佩他们的聪明才智,杨万里对身边的人说:“怪不得没下雨都要撑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利用风和伞,产生反冲力,使船前进呢。“此时此刻,杨万里诗兴大发马上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就是流传千古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样一节课下来,师生之间基于文本的有效对话,让学生的学习不仅得意,又得言得法,可谓是情采两相依的一次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李亮:《“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

刘勰:《文心雕龙》